這是一部關於花語的唯美愛情小說。本書中,作者通過30種鮮花,講述了30個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讓人們溫故自己的美麗愛情時光,記錄下美好的點點滴滴。文章中,作者娓娓而談,筆觸雖不華美,但故事跌宕起伏,懸念重重。在作者細膩的講述中,愛情就似塵世間的萬千花語,以及冬日的傳說,只是一個擁抱,世界就暫停!也曾夢裡三千花嫁,也曾醉里三千粉黛,每一朵花,都是天上人間的一個女子,“常願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在花有主。”從秦時明月到都市流光,一句誓言,相守千年。
基本介紹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只是一個擁抱,世界就暫停
想抱著二十歲時生病的自己
想抱著二十二歲迷惘的自己
想抱著為了找我四處漂泊的他
想就一直像現在這樣,抱著守在我身邊的他
只是一個擁抱,世界就暫停
於是塵世間的萬千花語
化為冬日的傳說
想抱著二十歲時生病的自己
想抱著二十二歲迷惘的自己
想抱著為了找我四處漂泊的他
想就一直像現在這樣,抱著守在我身邊的他
只是一個擁抱,世界就暫停
於是塵世間的萬千花語
化為冬日的傳說
作者簡介
周妍燕,三十五歲,喜愛文學,筆觸細膩,擅長書寫感動,喜歡寫動漫劇本和愛情小說,也有作品被拍成網路短劇。
圖書目錄
青蓮
桃花
玫瑰
睡蓮
海棠
丁香
菊花
櫻草花
風鈴花
風信子
曇花
蕙蘭
蝴蝶蘭
荷花
茶花
百合
白玉蘭
蘋果花
茉莉
紫檀花
紫藤花
梅花
梨花
水仙花
梔子花
桂花
蘭花
牡丹
桃花
玫瑰
睡蓮
海棠
丁香
菊花
櫻草花
風鈴花
風信子
曇花
蕙蘭
蝴蝶蘭
荷花
茶花
百合
白玉蘭
蘋果花
茉莉
紫檀花
紫藤花
梅花
梨花
水仙花
梔子花
桂花
蘭花
牡丹
序言
序一
國殤——不可忘卻的痛
前幾天,筆友周渝將《衛國歲月》一書送到案頭,囑我為之作序,我愉快地應允了。我與周渝算是忘年之交,對他的才華頗為欣賞。一個青年人,能在紅塵紫陌中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實屬鳳毛麟角。這次將其近年來對國民革命軍抗戰將士尋訪錄結集出版,無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每年的9月3日是我的生日,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因此記得很牢。莫名其妙的是,這個紀念日已有好些年不再提了。長此以往,對於那一場曠日持久的民族抗戰,以2000萬生靈塗炭為代價,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為之刻骨銘心?那些共御國侮的愛國將士,如今都已進入髦耋之年,也不清楚還有多少位史實的“活化石”尚且遺世獨立?
歷史是今人之鑑、後事之師。1919年,胡適先生對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評論:“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此言以訛傳訛,後來演變成了“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現實正是如此。面對同樣的歷史事實,我們要么裝聾作啞,任其塵封在檔案庫里;要么從批判的角度、或者讚美的立場去選擇記憶與失憶。8年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反侵略戰爭,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後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一部分在場者的歷史。同樣浴血奮戰,同樣功勳蓋世,很多人卻被後人淡忘了。
根據近些年披露的材料,國民革命軍無疑是正面抗戰的主力。為了驅除倭寇,還我河山,不惜血流漂杵,屍積成山,伏屍喋血的將士多達3211418人,其中上將8人、中將41人、少將71人,在二戰盟軍陣營中名列第一。令人欽佩的是,20多名將軍因戰事失利殺身成仁,44名將軍與日寇搏殺血染沙場,英勇悲壯程度堪稱世界第一。
1945年抗戰勝利,緊接著發生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共兩黨戰略決戰,博奕雙方不共戴天,階級陣線壁壘分明,國民革命軍為民族大義所做出的犧牲緘口封音了。經過3年戰略決戰,解放軍獲得完勝,國軍兵敗台灣。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改、剿匪、肅特、鎮反、反右,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階級鬥爭之弦始終繃得緊緊的,人們不再想起在救亡圖存的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不再提及那些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英雄。到了“文革”那個缺乏理性的年代,國民革命軍在抵禦外侮中付出的犧牲更是無人問津。試問在那個“文革”年代,有誰知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有誰知道淞滬會戰、台兒莊大戰、鄂西會戰、長沙會戰?至於派到緬甸去的10萬中國遠征軍,更是化為孤魂野鬼,被人遺忘在東南亞原始叢林中。
人們常用“地球村”來形容今天的世界,它只是一個相互關聯、共為一體的小小“空間”。作為“地球人”,不能不了解世界。我以為別的國家都好理解,而日本這個謎團實在難以理喻。傳統上屬於東方國家,卻又擁有西方的現代文明;躋身於工業強國之列,又保存有許多東方的傳統。常言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這位近鄰並非一位善鄰,因為一衣帶水,兩國聯繫方便,影響也方便;掠奪方便,侵略就更方便。“行選好伴,居擇好鄰。”兩個鄰居如果不好相處,還可以往別處搬家;而兩個鄰國相處不好,想遷也搬不走。
老舍先生形容日本島國版圖好像“一根炸爛了的油條”,我覺得它更像一隻狡猾的老狐狸。中國版圖酷似一隻雄雞,沿海諸島則是一枚枚金蛋,狡猾的狐狸一直在打鄰家這些金蛋主意。在日本人眼裡,東北三省和蒙古草原的豐富物產與礦藏是它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台灣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是它國民經濟的命脈,釣魚島和附近東海大陸架是它近在咫尺的掌中寶,日本、台灣、沖繩、呂宋諸島是封鎖中國走向海洋的第一島鏈。由此形成的日本國家戰略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向覬覦中國的領土領海,把它視為囊中之物,千方百計的想竊為己有。
日本古稱“扶桑”,與我隔海相望,受強大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最大,長期尊奉中華文明為上邦老師。中日歷史上第一次發生戰事,是唐高宗時期的朝鮮白江口之戰。是役,唐將劉仁軌讓日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日本因此老實了好些年。由此發動了以大唐為藍本的“大化改新”,派遣多位遣唐使來華取經,在建築、衣冠、飲食、民俗等方面完好的保留了唐代古風。當日本得知元滅宋,“舉國茹素”,哀悼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死於野蠻的鐵蹄馬刀之下。明清以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功改革,國力大振,學生開始看不起先生了。尤其通過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攫取了清廷的大量戰爭賠款,變得國富兵強起來,取得了對華絕對優勢,開始取代中國的遠東霸主地位。
清代諸外藩國中,最親密的是朝鮮,最恭敬的是越南,最順從的就是琉球王國了。日本趁大清國力衰落,鞭長莫及,窺測門戶,剪除藩籬。1879年3月25日,日本內務大臣松田道之帶領160名巡查(警察)和600名士兵登上琉球本島。兩天后強行進入琉球王宮首里城,宣布廢除立國4個多世紀的琉球王國,夷平其宗社,設定沖繩縣。後來又得寸進尺,痛下殺手,相繼霸占了台灣、朝鮮。“人心不足蛇吞象。”上世紀30年代,日本軍閥胃口更大,找藉口發動了“9·18事變”、“7·7事變”、“8·13事變”,扶持溥儀、殷如耕、汪精衛之流,企圖將東北、華北、蒙古收入囊中,一步一步地把中國拖入了戰爭血海,陷億萬黎民於水深火熱,使中國經濟倒退了數十年。到後來,利令智昏、忘乎所以的日軍橫掃東南亞,染指印度洋,偷襲珍珠港,炮轟哈桑湖、諾門檻,胃口大得驚人,愚蠢的挑戰美國和蘇聯,夢想與法西斯德國平分地球。
日本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源於它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島國心理、危機意識、武士道精神以及倭寇海盜行徑,正是這種社會基礎形成的催化劑。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國征討方略》中寫道:“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義交往。最要緊者,莫過於研究斷然進取方略,謀求國運隆盛。”“兵力不整之時,萬國公法亦決不可信……既不足恃,亦不足守。”這樣赤裸裸的蔑視國際秩序的看法,出自我們敵人之口,值得回味與咀嚼。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日本問題專家魯思·本尼迪克特1946年用“菊花與刀”概括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菊花與刀》)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看來,不論是象徵和平美好的“菊花”,還是象徵殺戮的“刀”,都是用來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不同手段而已。
不少西方學者認定,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民族,一手捧著鮮花,貌似文質彬彬、謙恭有禮,一手拿著屠刀,實則氣量短窄、窮凶極惡。他們蔑視歷史,罔顧公法,泯滅良知,矢口否認挑起侵略戰爭的罪責。由於二戰結束時沒有摧毀天皇體制,徹底清算其反人類罪行,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右翼勢力借靖國神社甲級戰犯之屍,還軍國主義復活之魂,打的如意算盤想甩掉歷史包袱,否認侵略罪行,挑戰戰後秩序,逐步擴充軍備,修改和平憲法非戰原則,重溫“大東亞共榮圈”舊夢。在美國的庇護、縱容、唆使下,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在亞太地區充當美國人的打手,處處與我為敵,步步緊逼不捨。
以我度之,反制日本極右勢力的挑釁,粉碎其構建反華之弧的構想,不必與它在釣魚島問題上糾纏,不如釐清歷史脈絡,重提琉球王國的歸屬或者獨立問題,讓這個已經消失了一個多世紀的太平洋島國香火永繼,這恐怕才是小日本的命門和死穴。打蛇就得打蛇的“七寸”,根據雅爾達協定,完全可以借琉球主權問題來做文章,以輿論戰為表,以經濟戰為里,以軍事戰為備,三戰聯發,立體合力,最終達成國家心理戰層面的勝利。
早些年旅居京華,去已經乾涸的盧溝河畔遊歷時,腦海里總會浮出一首小詩:“盧溝橋畔月黃昏,過客騷人帶淚痕。漫道睡獅終未醒,吼聲驚破大和魂。”釣魚島被日本收歸國有後,激起了全球華人的義憤,有時候更像一個熱血“憤青”:“萬里長城十億兵,國恨家仇何時平?願帶十萬鋼鐵旅,橫刀立馬戰東瀛。”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向全世界宣告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失敗。現在日本右翼勢力偷換概念,將“戰敗紀念日”改為“終戰紀念日”,一字之變,折射出未被徹底清算的軍國主義亡靈正在悄然復活。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已經無數次雄辯地證明,正義與邪惡之戰的勝負終究不會被小小的文字遊戲所顛倒和抹殺。
《衛國歲月》一書把塵封已久的救亡圖存史實披露於世,為抗日將士中喋血奮戰的另一部分英雄樹碑立傳,對於一心一意埋頭搞經濟建設的國人來說,不啻敲響了一記歷史的警鐘。列寧說:“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日兩國人民都應以史為鑑,世代友好,永不再戰。這正是:烽煙起,寇猖狂。鼙鼓急,驅虎狼。山蒼蒼,野茫茫。鋒鏑間,國之殤。
是為序。
江貽燦
2013年9月3日於棲霞齋
國殤——不可忘卻的痛
前幾天,筆友周渝將《衛國歲月》一書送到案頭,囑我為之作序,我愉快地應允了。我與周渝算是忘年之交,對他的才華頗為欣賞。一個青年人,能在紅塵紫陌中筆耕不輟,著述頗豐,實屬鳳毛麟角。這次將其近年來對國民革命軍抗戰將士尋訪錄結集出版,無疑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每年的9月3日是我的生日,也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因此記得很牢。莫名其妙的是,這個紀念日已有好些年不再提了。長此以往,對於那一場曠日持久的民族抗戰,以2000萬生靈塗炭為代價,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為之刻骨銘心?那些共御國侮的愛國將士,如今都已進入髦耋之年,也不清楚還有多少位史實的“活化石”尚且遺世獨立?
歷史是今人之鑑、後事之師。1919年,胡適先生對詹姆士的實用主義哲學評論:“實在裡面含有無數人造的分子。實在是一個很服從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順地由我們替她塗抹起來,裝扮起來。好比一塊大理石到了我們手裡,由我們雕成什麼像。”此言以訛傳訛,後來演變成了“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現實正是如此。面對同樣的歷史事實,我們要么裝聾作啞,任其塵封在檔案庫里;要么從批判的角度、或者讚美的立場去選擇記憶與失憶。8年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慘烈的反侵略戰爭,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們後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一部分在場者的歷史。同樣浴血奮戰,同樣功勳蓋世,很多人卻被後人淡忘了。
根據近些年披露的材料,國民革命軍無疑是正面抗戰的主力。為了驅除倭寇,還我河山,不惜血流漂杵,屍積成山,伏屍喋血的將士多達3211418人,其中上將8人、中將41人、少將71人,在二戰盟軍陣營中名列第一。令人欽佩的是,20多名將軍因戰事失利殺身成仁,44名將軍與日寇搏殺血染沙場,英勇悲壯程度堪稱世界第一。
1945年抗戰勝利,緊接著發生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國共兩黨戰略決戰,博奕雙方不共戴天,階級陣線壁壘分明,國民革命軍為民族大義所做出的犧牲緘口封音了。經過3年戰略決戰,解放軍獲得完勝,國軍兵敗台灣。
新中國成立以後,土改、剿匪、肅特、鎮反、反右,政治運動一個接著一個,階級鬥爭之弦始終繃得緊緊的,人們不再想起在救亡圖存的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不再提及那些為國捐軀、馬革裹屍的英雄。到了“文革”那個缺乏理性的年代,國民革命軍在抵禦外侮中付出的犧牲更是無人問津。試問在那個“文革”年代,有誰知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有誰知道淞滬會戰、台兒莊大戰、鄂西會戰、長沙會戰?至於派到緬甸去的10萬中國遠征軍,更是化為孤魂野鬼,被人遺忘在東南亞原始叢林中。
人們常用“地球村”來形容今天的世界,它只是一個相互關聯、共為一體的小小“空間”。作為“地球人”,不能不了解世界。我以為別的國家都好理解,而日本這個謎團實在難以理喻。傳統上屬於東方國家,卻又擁有西方的現代文明;躋身於工業強國之列,又保存有許多東方的傳統。常言說得好:“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這位近鄰並非一位善鄰,因為一衣帶水,兩國聯繫方便,影響也方便;掠奪方便,侵略就更方便。“行選好伴,居擇好鄰。”兩個鄰居如果不好相處,還可以往別處搬家;而兩個鄰國相處不好,想遷也搬不走。
老舍先生形容日本島國版圖好像“一根炸爛了的油條”,我覺得它更像一隻狡猾的老狐狸。中國版圖酷似一隻雄雞,沿海諸島則是一枚枚金蛋,狡猾的狐狸一直在打鄰家這些金蛋主意。在日本人眼裡,東北三省和蒙古草原的豐富物產與礦藏是它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台灣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是它國民經濟的命脈,釣魚島和附近東海大陸架是它近在咫尺的掌中寶,日本、台灣、沖繩、呂宋諸島是封鎖中國走向海洋的第一島鏈。由此形成的日本國家戰略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一向覬覦中國的領土領海,把它視為囊中之物,千方百計的想竊為己有。
日本古稱“扶桑”,與我隔海相望,受強大宗主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最大,長期尊奉中華文明為上邦老師。中日歷史上第一次發生戰事,是唐高宗時期的朝鮮白江口之戰。是役,唐將劉仁軌讓日軍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日本因此老實了好些年。由此發動了以大唐為藍本的“大化改新”,派遣多位遣唐使來華取經,在建築、衣冠、飲食、民俗等方面完好的保留了唐代古風。當日本得知元滅宋,“舉國茹素”,哀悼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死於野蠻的鐵蹄馬刀之下。明清以降,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成功改革,國力大振,學生開始看不起先生了。尤其通過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攫取了清廷的大量戰爭賠款,變得國富兵強起來,取得了對華絕對優勢,開始取代中國的遠東霸主地位。
清代諸外藩國中,最親密的是朝鮮,最恭敬的是越南,最順從的就是琉球王國了。日本趁大清國力衰落,鞭長莫及,窺測門戶,剪除藩籬。1879年3月25日,日本內務大臣松田道之帶領160名巡查(警察)和600名士兵登上琉球本島。兩天后強行進入琉球王宮首里城,宣布廢除立國4個多世紀的琉球王國,夷平其宗社,設定沖繩縣。後來又得寸進尺,痛下殺手,相繼霸占了台灣、朝鮮。“人心不足蛇吞象。”上世紀30年代,日本軍閥胃口更大,找藉口發動了“9·18事變”、“7·7事變”、“8·13事變”,扶持溥儀、殷如耕、汪精衛之流,企圖將東北、華北、蒙古收入囊中,一步一步地把中國拖入了戰爭血海,陷億萬黎民於水深火熱,使中國經濟倒退了數十年。到後來,利令智昏、忘乎所以的日軍橫掃東南亞,染指印度洋,偷襲珍珠港,炮轟哈桑湖、諾門檻,胃口大得驚人,愚蠢的挑戰美國和蘇聯,夢想與法西斯德國平分地球。
日本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源於它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島國心理、危機意識、武士道精神以及倭寇海盜行徑,正是這種社會基礎形成的催化劑。1887年,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第二局局長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國征討方略》中寫道:“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義交往。最要緊者,莫過於研究斷然進取方略,謀求國運隆盛。”“兵力不整之時,萬國公法亦決不可信……既不足恃,亦不足守。”這樣赤裸裸的蔑視國際秩序的看法,出自我們敵人之口,值得回味與咀嚼。
美國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日本問題專家魯思·本尼迪克特1946年用“菊花與刀”概括日本人性格:“日本文化有雙重性,就像菊花與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徵。日本人愛美而又黷武,尚禮而又好鬥,服從而又不馴,忠貞而易於叛變。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菊花與刀》)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看來,不論是象徵和平美好的“菊花”,還是象徵殺戮的“刀”,都是用來維護大和民族共同體進取擴張的不同手段而已。
不少西方學者認定,日本是一個典型的“人格分裂”與“精神分裂”民族,一手捧著鮮花,貌似文質彬彬、謙恭有禮,一手拿著屠刀,實則氣量短窄、窮凶極惡。他們蔑視歷史,罔顧公法,泯滅良知,矢口否認挑起侵略戰爭的罪責。由於二戰結束時沒有摧毀天皇體制,徹底清算其反人類罪行,很長一個時期以來,右翼勢力借靖國神社甲級戰犯之屍,還軍國主義復活之魂,打的如意算盤想甩掉歷史包袱,否認侵略罪行,挑戰戰後秩序,逐步擴充軍備,修改和平憲法非戰原則,重溫“大東亞共榮圈”舊夢。在美國的庇護、縱容、唆使下,走上了一條窮兵黷武的軍國主義道路,在亞太地區充當美國人的打手,處處與我為敵,步步緊逼不捨。
以我度之,反制日本極右勢力的挑釁,粉碎其構建反華之弧的構想,不必與它在釣魚島問題上糾纏,不如釐清歷史脈絡,重提琉球王國的歸屬或者獨立問題,讓這個已經消失了一個多世紀的太平洋島國香火永繼,這恐怕才是小日本的命門和死穴。打蛇就得打蛇的“七寸”,根據雅爾達協定,完全可以借琉球主權問題來做文章,以輿論戰為表,以經濟戰為里,以軍事戰為備,三戰聯發,立體合力,最終達成國家心理戰層面的勝利。
早些年旅居京華,去已經乾涸的盧溝河畔遊歷時,腦海里總會浮出一首小詩:“盧溝橋畔月黃昏,過客騷人帶淚痕。漫道睡獅終未醒,吼聲驚破大和魂。”釣魚島被日本收歸國有後,激起了全球華人的義憤,有時候更像一個熱血“憤青”:“萬里長城十億兵,國恨家仇何時平?願帶十萬鋼鐵旅,橫刀立馬戰東瀛。”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向全世界宣告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失敗。現在日本右翼勢力偷換概念,將“戰敗紀念日”改為“終戰紀念日”,一字之變,折射出未被徹底清算的軍國主義亡靈正在悄然復活。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已經無數次雄辯地證明,正義與邪惡之戰的勝負終究不會被小小的文字遊戲所顛倒和抹殺。
《衛國歲月》一書把塵封已久的救亡圖存史實披露於世,為抗日將士中喋血奮戰的另一部分英雄樹碑立傳,對於一心一意埋頭搞經濟建設的國人來說,不啻敲響了一記歷史的警鐘。列寧說:“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日兩國人民都應以史為鑑,世代友好,永不再戰。這正是:烽煙起,寇猖狂。鼙鼓急,驅虎狼。山蒼蒼,野茫茫。鋒鏑間,國之殤。
是為序。
江貽燦
2013年9月3日於棲霞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