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兩顆心彼此觸碰,就再也無法完全分開。”這是電影《心靈火花》(Harvest of Fire)中主人公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道出了不設防的感情所具有的強大力量:雙方在彼此心靈的最深處觸碰交流,這個過程就像金礦在熊熊的爐火中經受考驗,因為愛情而產生堅定不移的信念,最後煉出真金的本質。去接受自己,愛他人並感受愛,這將大大強化愛的能力,這也是人生轉變的過程。 探尋伴侶之間親密感的心靈之旅並不簡單,不但需要勇氣,而且要有付出。但抵達旅途的終點會讓我們更有能力體驗和諧、幸福,再也不會被情緒上的失落、痛苦或生命中的其他困難打敗。 無論這種不設防的能力是由於運氣自然領悟到的,還是通過不懈的自我成長而獲得的,在這段旅程中走的每一步、每一次飛躍,都值得細細體會。不設防的愛情其實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是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能力。 我們只需要攜帶兩樣東西就可以開始這次旅程:一張界定不設防的心靈地圖和一顆真摯的心——願意在感情中敞開心扉並為此付出努力。這張地圖就在《愛情不設防》一書當中,相信全心投入閱讀的讀者會通過各種方法找到它。 《愛情不設防》由傑特·莎莉、馬萊娜·里昂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愛情不設防
- 作者:傑特·莎莉 馬萊娜·里昂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273228
- 外文名:Undefended Love
- 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
- 頁數:329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毫不設防地彼此相愛是情侶或夫妻們的美好願望。傑特·莎莉、馬萊娜·里昂編著的這本《愛情不設防》就是教人們如何回歸自我本真、卸下防禦、完美地愛與被愛,實現不設防的愛情。此書給予了犀利且清晰的解答與指導。
在這個消極愛情觀當道的社會,閱讀此書將是:讀者解讀自己、勇於直面愛情、學習獲取真愛方式的一個積極過程,一次重生之旅。
在這個消極愛情觀當道的社會,閱讀此書將是:讀者解讀自己、勇於直面愛情、學習獲取真愛方式的一個積極過程,一次重生之旅。
作者簡介
作者:(美)傑特·莎莉、馬萊娜·里昂 譯者:楊笑婷、晏卿
“意識生活中心”的聯合創始人。致力於幫助夫妻及個人培養不設防相處的能力。
“意識生活中心”的聯合創始人。致力於幫助夫妻及個人培養不設防相處的能力。
圖書目錄
引言
開篇
1 渴望親密的心靈之火
親密的心
兩難的抉擇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筒和雷格
心靈的雙重渴望
※我們的宿命——回“家”
跟隨心靈之火的引導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一個代表性的承諾
※內心的掙扎之火
迎接第一項任務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史黛西和哈爾
一切皆有可能
2 本質的自己:“我們是誰”的核心
什麼是本質
細緻入微的體驗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切麗爾和大衛
※學習感知我們的本質
感受本質“保護膜”的能量
“原始本質”VS“本質自我”
探尋本質特徵
※本質的特徵
※練習:進入親密感空間
體驗本質
※感受本質,進行自我探尋的指導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萊斯莉
3 你認為你是誰?
性格的面具
卸下自己的面具
性格的起源
防禦性格VS透明性格
尋求支持的需要
※情感關注
※肯定
※映射
※外在支持的重要性
破碎身份認同的形成
※破碎身份認同的例子
※承認我們的破碎身份認同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馬修
找出你的破碎自我認同
※自我探尋指導
同情的作用
※培養同情
巨大的面具:我們的補償身份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朱莉
補償身份V5本質特徵
※常見的補償身份
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
※停止你的習慣性反應
※看一看你自己
※用心聽一聽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傑夫和薩曼莎
4 踏上不設防的愛情旅程
以性格為中心的情感關係
我們的固有觀念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約書亞和伊娃
發現我們的固有觀念
※自我詢問
※感情關係中的常見需求/固有觀念
情感生存策略
認識並超越習慣性行為
※誠實地找出你的固有觀念和行為策略
※固有觀念和行為策略表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艾瑞克和金
改變我們的關注重心
5 渴望融入另一半
什麼是健康的親近?
不健康依賴——親近的負面影響
※感情關係中的不健康依賴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喬安妮和西爾維婭
穿透親密的錯覺
※不健康親密的三種限制性觀念
走向健康的親近
協定:如何延長親近、預防親密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傑森和瑪莎
※當親近不夠近
6 渴望與自我聯繫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馬萊娜
過分自我——健康自我關注的陰暗面
※自我滿足的假象
培養健康的自我關注
垂直深入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索尼婭
※阻礙自我探索的五個常見錯誤
※自我探索:練習“垂直深入”
卸下性格的層層防備
7 超越衝動反應
互惠
※單方面的自我探索和坦露
權利
認可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布萊恩和托尼
共識
信任
不設防地相處
8 放下才能得到
需求的發展進程
※情感需求的發展趨勢
※允許我們的需求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萊斯和凱特
※培養願望的能力
※生成渴望的能量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史蒂夫和薩拉
※嚮往
※無求
不衝動的驚人力量
等待發現財富
9 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自我探索:跟隨你的需求回家
※第一步:選擇你真正想要的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約翰
※第二步:跟隨你的選擇,找到根源
※採取行動,實現真正的願望
把深層渴望當作指南針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朱莉婭
從治癒到轉變
培養蝴蝶意識
10 卸下防備
最後一層防備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埃莉斯
※《轉變VS認知
親密的聯盟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米奇和帕特里夏
卸下防備的過程
※第一步:走向不適情緒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山姆和凱蒂
※第二步:關閉所有的出口
※第三步:讓這種不適感顛覆你的防備
※第四步:進入黑洞
※第五步:在不設防的情況下說出體驗
踏上旅程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辛西婭
拖延:自我探索的最艱難挑戰
結束語:愛的釋放
感謝
參考文獻
開篇
1 渴望親密的心靈之火
親密的心
兩難的抉擇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筒和雷格
心靈的雙重渴望
※我們的宿命——回“家”
跟隨心靈之火的引導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一個代表性的承諾
※內心的掙扎之火
迎接第一項任務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史黛西和哈爾
一切皆有可能
2 本質的自己:“我們是誰”的核心
什麼是本質
細緻入微的體驗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切麗爾和大衛
※學習感知我們的本質
感受本質“保護膜”的能量
“原始本質”VS“本質自我”
探尋本質特徵
※本質的特徵
※練習:進入親密感空間
體驗本質
※感受本質,進行自我探尋的指導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萊斯莉
3 你認為你是誰?
性格的面具
卸下自己的面具
性格的起源
防禦性格VS透明性格
尋求支持的需要
※情感關注
※肯定
※映射
※外在支持的重要性
破碎身份認同的形成
※破碎身份認同的例子
※承認我們的破碎身份認同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馬修
找出你的破碎自我認同
※自我探尋指導
同情的作用
※培養同情
巨大的面具:我們的補償身份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朱莉
補償身份V5本質特徵
※常見的補償身份
停下來、看一看、聽一聽
※停止你的習慣性反應
※看一看你自己
※用心聽一聽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傑夫和薩曼莎
4 踏上不設防的愛情旅程
以性格為中心的情感關係
我們的固有觀念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約書亞和伊娃
發現我們的固有觀念
※自我詢問
※感情關係中的常見需求/固有觀念
情感生存策略
認識並超越習慣性行為
※誠實地找出你的固有觀念和行為策略
※固有觀念和行為策略表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艾瑞克和金
改變我們的關注重心
5 渴望融入另一半
什麼是健康的親近?
不健康依賴——親近的負面影響
※感情關係中的不健康依賴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喬安妮和西爾維婭
穿透親密的錯覺
※不健康親密的三種限制性觀念
走向健康的親近
協定:如何延長親近、預防親密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傑森和瑪莎
※當親近不夠近
6 渴望與自我聯繫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馬萊娜
過分自我——健康自我關注的陰暗面
※自我滿足的假象
培養健康的自我關注
垂直深入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索尼婭
※阻礙自我探索的五個常見錯誤
※自我探索:練習“垂直深入”
卸下性格的層層防備
7 超越衝動反應
互惠
※單方面的自我探索和坦露
權利
認可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布萊恩和托尼
共識
信任
不設防地相處
8 放下才能得到
需求的發展進程
※情感需求的發展趨勢
※允許我們的需求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萊斯和凱特
※培養願望的能力
※生成渴望的能量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史蒂夫和薩拉
※嚮往
※無求
不衝動的驚人力量
等待發現財富
9 你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自我探索:跟隨你的需求回家
※第一步:選擇你真正想要的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約翰
※第二步:跟隨你的選擇,找到根源
※採取行動,實現真正的願望
把深層渴望當作指南針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朱莉婭
從治癒到轉變
培養蝴蝶意識
10 卸下防備
最後一層防備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埃莉斯
※《轉變VS認知
親密的聯盟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米奇和帕特里夏
卸下防備的過程
※第一步:走向不適情緒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山姆和凱蒂
※第二步:關閉所有的出口
※第三步:讓這種不適感顛覆你的防備
※第四步:進入黑洞
※第五步:在不設防的情況下說出體驗
踏上旅程
※運用不設防理論的實例:辛西婭
拖延:自我探索的最艱難挑戰
結束語:愛的釋放
感謝
參考文獻
文摘
許多人因童年時被忽視而造成了內心的傷痛,這些人後來通過努力,反而形成了一種健康的心態——認為某些東西“應該屬於我”。而這種心態的成人版本就是“這件東西我一定要得到”,如果沒有這種“我理應得到”的心態,就不會發現自己的需求和願望,也不會學著表達出來。了解和表達需求對於成長和成功至關重要,也支持著我們走向更親密的關係。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應該得到某些東西,破碎自我認同就會覺得受到了挑戰,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於是,有時就會試圖假裝自己應該得到某些東西。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一種嚴格死板的權力或是別人欠我們的,我們有“權利”去獲得它而決不能忍受失去。
檢測我們對權利的感覺是否具有靈活性,最快的方式就是想像一下,伴侶拒絕給我們某個東西時,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變得自以為是、有敵意,或是覺得受了委屈,感到自我懷疑,那么這些信號就表明:你在試圖證明自己有權得到這個東西。
有一句禪語說:“當小偷遇到佛祖時,他看見的只有佛祖身上的口袋。”當我們試圖要求伴侶來確認我們的權利,以彌補因感到不值得而帶來的內心痛苦時,我們是在試圖得到什麼東西,而不是與伴侶真正相愛。我們在情感上成了小偷。相反,如果我們根植於自己的本質,我們的權利沒有因為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而受影響,就能真正做到胸懷坦蕩和慷慨大方。
我們得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在一場討論會上,向一些幼年時期曾在情感上遭到忽視的學員講述了權利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有這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他們應得的,什麼是需要別人允許才能得到的,以及他們是否可以得到哪些東西,這些問題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痛苦。
在這些人中,一位年長的學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時而義憤填膺地發表關於權利的聲明,時而陷入幾近崩潰的困惑之中,不知道他所說的話究竟是不是“有理”。在解釋自己內心的煎熬時,他似乎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如果我堅持維護自己的‘權利’,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私、傲慢、無禮、忘恩負義。如果我不堅持,又會覺得自己被踐踏、被懲罰,好像我沒有權利或者無法得到‘本應屬於我’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憎恨、厭惡自己。”如果情感關係中出現了這種糾結的情況,也難怪雙方的交流會變得混亂,無法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當我們得到了自己有權得到的東西時,情感上的痛苦就暫時消失了。但是,由於權利感在建立開始就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破碎自我認同),永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事實上,我們被困在了一個充滿防備、以性格為中心的狀態當中,試圖得到更多,以此來提醒自己是完整的。我們認為只有“得到”才能顯示是被愛的,“得不到”就說明毫無價值。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想法所帶來的痛苦,於是指責伴侶不願或不能給予我們有權得到的東西。這種權利感的核心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給予自己所想要的。
事實上,有自己的需求和願望,的確是我們的權利。但是,我們無權要求整個世界(或者伴侶)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如果能放棄要求伴侶給予我們應得的東西,就會看到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看到當下時刻給予的饋贈,開始感到自己的存在更加充實。這件事本身就會給人帶來欣喜和活力,我們對滿足需求的渴望就轉變成了感激之情。只有這樣,通往不設防親密關係的道路才能打開。
P216-219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應該得到某些東西,破碎自我認同就會覺得受到了挑戰,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於是,有時就會試圖假裝自己應該得到某些東西。這種情況通常表現為一種嚴格死板的權力或是別人欠我們的,我們有“權利”去獲得它而決不能忍受失去。
檢測我們對權利的感覺是否具有靈活性,最快的方式就是想像一下,伴侶拒絕給我們某個東西時,我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如果我們變得自以為是、有敵意,或是覺得受了委屈,感到自我懷疑,那么這些信號就表明:你在試圖證明自己有權得到這個東西。
有一句禪語說:“當小偷遇到佛祖時,他看見的只有佛祖身上的口袋。”當我們試圖要求伴侶來確認我們的權利,以彌補因感到不值得而帶來的內心痛苦時,我們是在試圖得到什麼東西,而不是與伴侶真正相愛。我們在情感上成了小偷。相反,如果我們根植於自己的本質,我們的權利沒有因為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而受影響,就能真正做到胸懷坦蕩和慷慨大方。
我們得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在一場討論會上,向一些幼年時期曾在情感上遭到忽視的學員講述了權利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有這么多人不了解什麼是他們應得的,什麼是需要別人允許才能得到的,以及他們是否可以得到哪些東西,這些問題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感情痛苦。
在這些人中,一位年長的學員引起了我們的注意。他時而義憤填膺地發表關於權利的聲明,時而陷入幾近崩潰的困惑之中,不知道他所說的話究竟是不是“有理”。在解釋自己內心的煎熬時,他似乎無法為自己找到一個舒適的位置:“如果我堅持維護自己的‘權利’,就會覺得自己很自私、傲慢、無禮、忘恩負義。如果我不堅持,又會覺得自己被踐踏、被懲罰,好像我沒有權利或者無法得到‘本應屬於我’的東西。於是我開始憎恨、厭惡自己。”如果情感關係中出現了這種糾結的情況,也難怪雙方的交流會變得混亂,無法找到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當我們得到了自己有權得到的東西時,情感上的痛苦就暫時消失了。但是,由於權利感在建立開始就是有缺陷的(我們的破碎自我認同),永遠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事實上,我們被困在了一個充滿防備、以性格為中心的狀態當中,試圖得到更多,以此來提醒自己是完整的。我們認為只有“得到”才能顯示是被愛的,“得不到”就說明毫無價值。因為無法忍受這種想法所帶來的痛苦,於是指責伴侶不願或不能給予我們有權得到的東西。這種權利感的核心是對自己的不信任,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給予自己所想要的。
事實上,有自己的需求和願望,的確是我們的權利。但是,我們無權要求整個世界(或者伴侶)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如果能放棄要求伴侶給予我們應得的東西,就會看到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看到當下時刻給予的饋贈,開始感到自己的存在更加充實。這件事本身就會給人帶來欣喜和活力,我們對滿足需求的渴望就轉變成了感激之情。只有這樣,通往不設防親密關係的道路才能打開。
P216-219
後記
愛的釋放
一旦多次體驗到了不設防的親密,品嘗到這種感覺超越了我們對愛情所有的期待,我們就會願意為了永遠留住那份感覺,而甘願忍受任何暫時的緊張與痛苦。這件事,被我們簡單而不失虔誠地稱為:“超越。”
當我們因不敢表達出真實想法而產生的痛苦,超過了勇敢表達的恐懼時,“超越”就會發生。在這個臨界點上,我們因沒有用最深層的真我去愛自己和對方而產生的痛苦,已經超過了對自己沒有防禦而產生的恐懼。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恐懼和抵抗消失了,這只是一場意願與防禦的鬥爭,從而為自己和伴侶建立一種更有意義、更能敞開心扉的體驗和關係。
矛盾的是,“超越”之後,一切都改變了也可以說都沒變,但是我們與外界建立聯繫的方式,以及利用外界資源的方式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是一場革命性的轉變,它可能會突然發生,也可能會逐步發生。當轉變發生時,你會察覺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發生了變化。即使你的雙腿在顫抖,即使你感到自己很渺小,你也會感動地說:“我想探索此刻的體驗並讓其持續。”
“超越”發生之後,我們之前透過防備性格的有色眼鏡所看到的世界,就會完全顛覆。從前感到是阻礙的體驗和感受,現在卻成為自我及他人之間更深層聯繫的入口。當我們感到情感關係陷入僵局時,不再會覺得愛情將到盡頭,也不再想要逃離而是會做出回應,探尋自己造成當下境況的原因,發掘那些需要擴展、摒棄或改變的領域。我們會把自身的問題和不滿當作警鐘,提醒自己要與生命中某個迷失的部分重新建立聯繫。愛情中的雙方越能在相處中紮根於自己的本質,就越能迎接個人以及彼此之間不可避免發生的衝突,因為這些挫折能給我們機會,開闢出比以往更深的愛。 隨著“超越”的到來,我們的交流方式也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過去遇到矛盾時,我們會自動做出對方是“有問題的”的回應,而現在則會採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探尋自己內心被激發的情緒。我們不再關注於外界——伴侶,而是關注於自己內心反市的源頭。
儘管處於不設防愛情關係中的情侶們不會真的抱怨或爭論,但這並不意味著說他們不會遇到問題,不會發生分歧。不同點在於,他們的能量不再傾注於外界,不是去指責或攻擊,也不會退縮。他們會完全參與到自己的內心衝突之中,不將它歸咎於任何人,會認識到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使命是增強自己的內在動力,從而讓兩個人都有足夠的能量去發現並卸下所有的性格防備層。
對於那些沒有體驗到“超越”境界的人來說,這種情感關係的描述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超越”的體驗中,我們與自己和他人之間有著高度的關聯性,卻沒有衝突。當“超越”被激發時,愛情中的雙方不再停留於“你這樣做我才那樣做”的相處方式,而是每個人都同時經歷著四種獨立的現實情況:
1.能感受自己的情緒痛苦,以及由此激發出的困惑或不適。
2.能感受對方的情緒痛苦及發展過程,並以一種同情、陪伴和無抵抗的方式去接受對方的體驗。
3.能感受到自己抵達本質自我。
4.在意識中,能輕鬆地看到對方最深層的本質。
這個過程是完全個人化的,要求我們有能力與自己及他人保持直接、不設防的交流。一位名叫喬西的來訪者曾在一天晚上與伴侶努力保持這種真實感,在這之後她告訴我們:“和泰德聊了一晚上,感覺竟如同做愛了一般,到了早上,我的心已不再有任何隔膜和防備。我深深地感謝他能夠幫我把心中那些原始的、不成形的能量釋放出來。”
我們要先成為不設防和無條件的愛人,才能接受並付出無條件的愛。現在既然已經認識到是防備性格造成了多么深的孤立感和空虛感,那就應該開始做出新的選擇了。我們就是要尋求真實和直接的體驗,越過那些舊有的防備策略。當情感關係中出現疏離感時,我們會根據與伴侶之間的距離來發現與自己本質之間的距離。當我們感到敵意時,要相信自己正在努力獲得力量,願意沉浸在“我們是無力的”這一事實中。當我們感到孤單時,要克制自己不去轉移注意力,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交流上。把這個狀態當作一次機會,去重新發現“孤單”,去感受孤單在呼喚我們進一步深化與本質自我之間的聯繫。
當我們逐漸卸下了防禦的包袱,就能更直接、更深刻、更強烈地去體會和享受到愛和愉悅,但同時對痛苦情緒不適、緊張、焦慮和失落的感覺也會變得更加敏銳。一旦體會了不設防的親密關係,就可以從避難所里走出來,與自己和伴侶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位我們服務了幾年的來訪者曾快樂地描述道:“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正是源於我對這些問題的糾結,源於我對自己的欣賞和接納。從前,限制和缺陷對我來說是痛苦之源,如今卻要因為有它們而慶幸。‘完美’一詞看起來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對自己的情感關係感到如此滿足,如此充實。”
我們不再限制自己來保持一種和諧感,而是與伴倡相擁,結成親密的聯盟。我們邀請他們來挑戰自己,指出那些我們疏忽的地方。通過這一過程,我們的性格就轉變為一種提醒工具,而不是成為一座無意識的堡壘。我們的一個朋友在與妻子共同完成了一次深層的自我探索之後,愉快地說:“她是一座永恆的燈塔,在她明亮的燈光指引下,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再也不會沉入無意識的黑夜裡了。”因為過去的幾年中,妻子一直在幫助他與自己的防備性格做鬥爭。“她幫助我看到,哪些地方重複著過去的固有模式。通過我自己的反應,發現在哪裡與平衡感和幸福感失去了聯繫。她就像一面鏡子,展示了阻礙我發揮愛之潛能的信念。”
*深化與他人及自己之間的關係
起初,我們常常會感到一種不適,因為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幻覺被丟棄了。一段時間之後,隨著我們學會停止內心掙扎,放下防備完全進入當下的體驗,那種不適感也會漸漸減弱。之後,防備體系就會層層剝落並瓦解,我們與自己本質之間的那面牆也變得更薄了。隨著我們越來越顯露出真實的自己,會發現本質散發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而在這光亮之中,伴侶也會變得異常美麗。
我們漸漸不再過分看重結果,而是更關注於當下的深層體驗。愛達到了新的深度,彼此既是獨立的,也是一體的。我們來到了一片愛的田野上,能夠自然地回應內心以及彼此的行動,並且回應方式是那么得體、主動、充滿活力,不再被想法、感情和感知的喧囂所侵擾,能夠包容一切想接受或不想接受的現實。
隨著我們在通往親密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最終會實現心靈的雙重渴望,會意識到我們並沒有在情感關係中丟失自己,而是在那裡與自己相遇,並通過了解他人而真正成為了自己。用13世紀神秘學家、詩人魯米的話說:“我在聽到人生中第一個愛情故事的那一刻便去尋找你,不知道當時有多么盲目。事實上,愛人們並非最終在某處相遇,而是永遠在彼此心間。”
你在前往不設防的親密道路上將發現,情感關係的目的不是兩個人合二為一,而是我們其實擁有同一顆遼闊的、充滿愛的、包容萬物的心。
一旦多次體驗到了不設防的親密,品嘗到這種感覺超越了我們對愛情所有的期待,我們就會願意為了永遠留住那份感覺,而甘願忍受任何暫時的緊張與痛苦。這件事,被我們簡單而不失虔誠地稱為:“超越。”
當我們因不敢表達出真實想法而產生的痛苦,超過了勇敢表達的恐懼時,“超越”就會發生。在這個臨界點上,我們因沒有用最深層的真我去愛自己和對方而產生的痛苦,已經超過了對自己沒有防禦而產生的恐懼。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恐懼和抵抗消失了,這只是一場意願與防禦的鬥爭,從而為自己和伴侶建立一種更有意義、更能敞開心扉的體驗和關係。
矛盾的是,“超越”之後,一切都改變了也可以說都沒變,但是我們與外界建立聯繫的方式,以及利用外界資源的方式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是一場革命性的轉變,它可能會突然發生,也可能會逐步發生。當轉變發生時,你會察覺到自己的內心深處發生了變化。即使你的雙腿在顫抖,即使你感到自己很渺小,你也會感動地說:“我想探索此刻的體驗並讓其持續。”
“超越”發生之後,我們之前透過防備性格的有色眼鏡所看到的世界,就會完全顛覆。從前感到是阻礙的體驗和感受,現在卻成為自我及他人之間更深層聯繫的入口。當我們感到情感關係陷入僵局時,不再會覺得愛情將到盡頭,也不再想要逃離而是會做出回應,探尋自己造成當下境況的原因,發掘那些需要擴展、摒棄或改變的領域。我們會把自身的問題和不滿當作警鐘,提醒自己要與生命中某個迷失的部分重新建立聯繫。愛情中的雙方越能在相處中紮根於自己的本質,就越能迎接個人以及彼此之間不可避免發生的衝突,因為這些挫折能給我們機會,開闢出比以往更深的愛。 隨著“超越”的到來,我們的交流方式也會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過去遇到矛盾時,我們會自動做出對方是“有問題的”的回應,而現在則會採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探尋自己內心被激發的情緒。我們不再關注於外界——伴侶,而是關注於自己內心反市的源頭。
儘管處於不設防愛情關係中的情侶們不會真的抱怨或爭論,但這並不意味著說他們不會遇到問題,不會發生分歧。不同點在於,他們的能量不再傾注於外界,不是去指責或攻擊,也不會退縮。他們會完全參與到自己的內心衝突之中,不將它歸咎於任何人,會認識到他們生命中的重要使命是增強自己的內在動力,從而讓兩個人都有足夠的能量去發現並卸下所有的性格防備層。
對於那些沒有體驗到“超越”境界的人來說,這種情感關係的描述看起來幾乎不可能實現,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在“超越”的體驗中,我們與自己和他人之間有著高度的關聯性,卻沒有衝突。當“超越”被激發時,愛情中的雙方不再停留於“你這樣做我才那樣做”的相處方式,而是每個人都同時經歷著四種獨立的現實情況:
1.能感受自己的情緒痛苦,以及由此激發出的困惑或不適。
2.能感受對方的情緒痛苦及發展過程,並以一種同情、陪伴和無抵抗的方式去接受對方的體驗。
3.能感受到自己抵達本質自我。
4.在意識中,能輕鬆地看到對方最深層的本質。
這個過程是完全個人化的,要求我們有能力與自己及他人保持直接、不設防的交流。一位名叫喬西的來訪者曾在一天晚上與伴侶努力保持這種真實感,在這之後她告訴我們:“和泰德聊了一晚上,感覺竟如同做愛了一般,到了早上,我的心已不再有任何隔膜和防備。我深深地感謝他能夠幫我把心中那些原始的、不成形的能量釋放出來。”
我們要先成為不設防和無條件的愛人,才能接受並付出無條件的愛。現在既然已經認識到是防備性格造成了多么深的孤立感和空虛感,那就應該開始做出新的選擇了。我們就是要尋求真實和直接的體驗,越過那些舊有的防備策略。當情感關係中出現疏離感時,我們會根據與伴侶之間的距離來發現與自己本質之間的距離。當我們感到敵意時,要相信自己正在努力獲得力量,願意沉浸在“我們是無力的”這一事實中。當我們感到孤單時,要克制自己不去轉移注意力,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交流上。把這個狀態當作一次機會,去重新發現“孤單”,去感受孤單在呼喚我們進一步深化與本質自我之間的聯繫。
當我們逐漸卸下了防禦的包袱,就能更直接、更深刻、更強烈地去體會和享受到愛和愉悅,但同時對痛苦情緒不適、緊張、焦慮和失落的感覺也會變得更加敏銳。一旦體會了不設防的親密關係,就可以從避難所里走出來,與自己和伴侶進行直接的交流。
一位我們服務了幾年的來訪者曾快樂地描述道:“能夠達到這種境界正是源於我對這些問題的糾結,源於我對自己的欣賞和接納。從前,限制和缺陷對我來說是痛苦之源,如今卻要因為有它們而慶幸。‘完美’一詞看起來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我對自己的情感關係感到如此滿足,如此充實。”
我們不再限制自己來保持一種和諧感,而是與伴倡相擁,結成親密的聯盟。我們邀請他們來挑戰自己,指出那些我們疏忽的地方。通過這一過程,我們的性格就轉變為一種提醒工具,而不是成為一座無意識的堡壘。我們的一個朋友在與妻子共同完成了一次深層的自我探索之後,愉快地說:“她是一座永恆的燈塔,在她明亮的燈光指引下,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再也不會沉入無意識的黑夜裡了。”因為過去的幾年中,妻子一直在幫助他與自己的防備性格做鬥爭。“她幫助我看到,哪些地方重複著過去的固有模式。通過我自己的反應,發現在哪裡與平衡感和幸福感失去了聯繫。她就像一面鏡子,展示了阻礙我發揮愛之潛能的信念。”
*深化與他人及自己之間的關係
起初,我們常常會感到一種不適,因為掌控感和安全感的幻覺被丟棄了。一段時間之後,隨著我們學會停止內心掙扎,放下防備完全進入當下的體驗,那種不適感也會漸漸減弱。之後,防備體系就會層層剝落並瓦解,我們與自己本質之間的那面牆也變得更薄了。隨著我們越來越顯露出真實的自己,會發現本質散發出越來越耀眼的光芒,而在這光亮之中,伴侶也會變得異常美麗。
我們漸漸不再過分看重結果,而是更關注於當下的深層體驗。愛達到了新的深度,彼此既是獨立的,也是一體的。我們來到了一片愛的田野上,能夠自然地回應內心以及彼此的行動,並且回應方式是那么得體、主動、充滿活力,不再被想法、感情和感知的喧囂所侵擾,能夠包容一切想接受或不想接受的現實。
隨著我們在通往親密的道路上繼續前行,最終會實現心靈的雙重渴望,會意識到我們並沒有在情感關係中丟失自己,而是在那裡與自己相遇,並通過了解他人而真正成為了自己。用13世紀神秘學家、詩人魯米的話說:“我在聽到人生中第一個愛情故事的那一刻便去尋找你,不知道當時有多么盲目。事實上,愛人們並非最終在某處相遇,而是永遠在彼此心間。”
你在前往不設防的親密道路上將發現,情感關係的目的不是兩個人合二為一,而是我們其實擁有同一顆遼闊的、充滿愛的、包容萬物的心。
序言
人們對“愛情”寄予厚望,希望它能讓我們遠離孤獨,讓我們感受到快樂,給我們以人生目標。我們希望愛情可以讓所有的意見分歧都消失。簡而言之,我們希望愛情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大約三百年前,人類創造了“浪漫的愛情”這一說法。經過這么多年,愛情承載的包袱越來越重。在騎士年代以前,有為了勢力而結婚的,有為了財產而結婚的,有因為婚約而結婚的——當然,也有不少婚約解除的情況。但是,從來沒有像我們這樣,因為男女雙方來電而產生了浪漫的愛情而結婚的。然而,今天我們對愛情寄予了太多的想像和期望,因此很容易忘記它的真正目的。
人們雖然都想擁有愛情,卻總是私下裡詆毀它。我們想要浪漫,但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的境遇卻如同美麗的臉頰上殘留的一粒飯粒,令人尷尬不已。我們也調查了很多人以了解他們對愛的看法,總的來說結果並不樂觀,大多數人認為愛不但很難長久,而且令人失望,要想維繫長久的關係只能妥協或退而求其次。
而本書的作者傑特·莎莉和馬萊娜·里昂發現太多的人需要幫助以重新建立對愛的信心,因為現代愛情舞曲聽上去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優美動人,所以他們一直致力於輔導和教育人們如何從愛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愛情不設防》就是要清除我們對浪漫過度的妄想,正是這些令人痛苦的幻覺阻擋了我們追求真愛的步伐,致使美國近年來離婚率超過50%之多。
《愛情不設防》的作者列出了很多造成伴侶關係痛苦且糾結的錯誤觀念,並讓我們面對真相,學習新的愛情定義。書中坦誠而真實的描述為不設防的愛情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家裡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因為真愛就是找到回歸的自我。看過本書後,讀者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經歷了一場既令人興奮,又富有挑戰性的重生之旅。
大多數人希望愛能將我們從幻想或“糟糕的事情”里解救出來,而糟糕的事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是很難面對孤獨,而有些人是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就像我們渴望被愛救贖,同時又把最深的傷痛隱藏起來,不敢面對自己和伴侶一樣。
《愛情不設防》把我們帶進了錯綜複雜而又糟糕的事情里,並且清楚地說明身心合一的親密能幫助我們透過幻象看清恐懼,最終在愛里得到釋放。用莎莉和里昂的話來說就是:讓我們“自在地做自己才能身心和諧安寧,我們本身就一直存在於和諧中”。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們一直在精心打造本質真實的愛,是為了保障兩性關係和諧。其中有一個問題很多次被入問起:“怎樣才能做真實的自己,同時又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愛情不設防》就告訴我們,一些不起眼的日常選擇和舉動能逐漸激發我們的本質並使之產生魔幻般的改變。看著好像容易,做起來卻真的很難。例如:你能做到直面感情傷痛而不逃避嗎?不斷在往事中尋找傷痛的根源並且理性對待嗎?
那么為什麼有一些思維正常的人情願選擇走進痛苦和未知的情境裡去探尋呢?莎莉和里昂說,因為人類對自由的渴望超過了對安全感和被理解的需要。實現自由的目標只有以卸下自身防備為前提,才能讓我們在愛里翩然起舞。《愛情不設防》中的每一頁,都向勇於探索無限內心世界的讀者展現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
想像一下,如果你不再讓自己穿上盔甲防備;如果你與伴侶的每一次互動都能有新鮮的發現從而建立更深的親密感;如果你每一天對自我的限制越來越少,而了解到的未知事物卻越來越多,這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愛情不設防》將會讓你的夢想成真。
蓋伊和凱瑟琳·亨德里克斯
2000年5月
大約三百年前,人類創造了“浪漫的愛情”這一說法。經過這么多年,愛情承載的包袱越來越重。在騎士年代以前,有為了勢力而結婚的,有為了財產而結婚的,有因為婚約而結婚的——當然,也有不少婚約解除的情況。但是,從來沒有像我們這樣,因為男女雙方來電而產生了浪漫的愛情而結婚的。然而,今天我們對愛情寄予了太多的想像和期望,因此很容易忘記它的真正目的。
人們雖然都想擁有愛情,卻總是私下裡詆毀它。我們想要浪漫,但是“王子與公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的願望,在現實生活中的境遇卻如同美麗的臉頰上殘留的一粒飯粒,令人尷尬不已。我們也調查了很多人以了解他們對愛的看法,總的來說結果並不樂觀,大多數人認為愛不但很難長久,而且令人失望,要想維繫長久的關係只能妥協或退而求其次。
而本書的作者傑特·莎莉和馬萊娜·里昂發現太多的人需要幫助以重新建立對愛的信心,因為現代愛情舞曲聽上去並沒有想像中那么優美動人,所以他們一直致力於輔導和教育人們如何從愛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愛情不設防》就是要清除我們對浪漫過度的妄想,正是這些令人痛苦的幻覺阻擋了我們追求真愛的步伐,致使美國近年來離婚率超過50%之多。
《愛情不設防》的作者列出了很多造成伴侶關係痛苦且糾結的錯誤觀念,並讓我們面對真相,學習新的愛情定義。書中坦誠而真實的描述為不設防的愛情營造了一個溫暖的家,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家裡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因為真愛就是找到回歸的自我。看過本書後,讀者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間經歷了一場既令人興奮,又富有挑戰性的重生之旅。
大多數人希望愛能將我們從幻想或“糟糕的事情”里解救出來,而糟糕的事對每個人意味著不同的感受,有些人是很難面對孤獨,而有些人是找不到自身的價值感。就像我們渴望被愛救贖,同時又把最深的傷痛隱藏起來,不敢面對自己和伴侶一樣。
《愛情不設防》把我們帶進了錯綜複雜而又糟糕的事情里,並且清楚地說明身心合一的親密能幫助我們透過幻象看清恐懼,最終在愛里得到釋放。用莎莉和里昂的話來說就是:讓我們“自在地做自己才能身心和諧安寧,我們本身就一直存在於和諧中”。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們一直在精心打造本質真實的愛,是為了保障兩性關係和諧。其中有一個問題很多次被入問起:“怎樣才能做真實的自己,同時又能與他人和諧相處?”《愛情不設防》就告訴我們,一些不起眼的日常選擇和舉動能逐漸激發我們的本質並使之產生魔幻般的改變。看著好像容易,做起來卻真的很難。例如:你能做到直面感情傷痛而不逃避嗎?不斷在往事中尋找傷痛的根源並且理性對待嗎?
那么為什麼有一些思維正常的人情願選擇走進痛苦和未知的情境裡去探尋呢?莎莉和里昂說,因為人類對自由的渴望超過了對安全感和被理解的需要。實現自由的目標只有以卸下自身防備為前提,才能讓我們在愛里翩然起舞。《愛情不設防》中的每一頁,都向勇於探索無限內心世界的讀者展現了一個自由自在的空間。
想像一下,如果你不再讓自己穿上盔甲防備;如果你與伴侶的每一次互動都能有新鮮的發現從而建立更深的親密感;如果你每一天對自我的限制越來越少,而了解到的未知事物卻越來越多,這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呢?(《愛情不設防》將會讓你的夢想成真。
蓋伊和凱瑟琳·亨德里克斯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