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日

特殊的愛心日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1966年11月9日,第2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把每年3月21日定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這是為了紀念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維爾慘案、反對種族歧視而確定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心日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 時間:每年3月21日
  • 別稱: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概述,世界難民日,世界愛滋病日,國際老年人日,世界住房日,

概述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非洲人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反對南非當局推行種族歧視的《通行證法》。通行證法是南非當局頒布的幾百項有關種族歧視的法令之一,規定年滿16歲以上的非白人必須隨身攜帶通行證,證件不全者隨時會遭到逮捕。遊行民眾遭到南非當局的野蠻鎮壓,有70多人被槍殺,240多人被打傷,造成了震驚世界的慘案。
反對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一直是聯合國優先關注的問題之一,聯合國已制訂並通過一系列反對種族主義、種族隔離的宣言和公約,並連續開展了兩個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的10年活動。每年3月21日,世界各國都將舉行各種活動,聯合國有關機構將發表公報或舉行特別會議,以紀念“沙佩維爾慘案”事件,呼籲國際社會反對種族歧視。

世界難民日

難民問題一直是國際社會的一大頑疾。為保證難民的基本權利,以及通過國際合作解決難民地位問題,早在1951年,聯合國難民和無國籍人地位全權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1974年,非洲統一組織將每年的6月20日定為“非洲難民日”。
但是,災難、戰爭、民族及種族爭端等使得難民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近十年來,世界範圍內難民數量一直高達2000多萬人以上,1994年曾達到2742萬人,其中,婦女和兒童占難民總數的80%,難民問題的日益嚴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巨大關注。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將“非洲難民日”改為“世界難民日”。
2001年第一個“世界難民日”將主題定為“尊重”,即尊重難民作為人的存在。國際社會在救助難民時,不僅應向他們提供基本的生存手段,更應向他們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使他們重返家園後能夠建設各自的國家。
2002年6月20日是第二個世界難民日。今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是:優先解決女難民問題。
2004年6月20日是第四個世界難民日。今年世界難民日將聚焦尋求和實施難民問題的永久解決辦法,其主題是“我想有個家:安全和有尊嚴地重新開始生活”。

世界愛滋病日

愛滋病
愛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徵”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稱愛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講,愛滋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被愛滋病病毒破壞,使人體對威脅生命的各種病原體喪失了抵抗能力,從而發生多種感染或腫瘤,最後導致死亡的一種嚴重傳染病。這種病毒終生傳染。當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嚴重破壞、以至不能維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時,感染者便發展為愛滋病病人。隨著人體免疫力的降低,人會越來越頻繁地感染上各種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會因各種複合感染而導致死亡。愛滋病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包括血液、母嬰遺傳和性接觸等。愛滋病目前仍是不治之症。雞尾酒療法,即抗逆轉錄病毒療法,是治療愛滋病有效的方法之一。
愛滋病病毒簡稱 HIV ,是一種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的病毒。它把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T4淋巴細胞作為攻擊目標,大量吞噬、破壞T4淋巴細胞,從而破壞人的免疫系統,最終使免疫系統崩潰,使人體因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而發病並死亡。科學家把這種病毒叫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在人體內的潛伏期平均為12年至13年。在發展成愛滋病病人以前外表看上去正常,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便能夠將病毒傳染給其他人。
愛滋病臨床上分為3期:1.愛滋病病毒感染。病人感染愛滋病病毒後沒有任何臨床症狀,僅血液中的愛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結果為陽性;2.愛滋病相關綜合徵。病人出現腹股溝淋巴結以外的兩處以上原因不明的淋巴結腫大並持續3個月以上,同時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食欲不振、消瘦和腹瀉等;3.愛滋病階段。病人突出的表現是致病性感染、惡性腫瘤的發生以及找不到原因的細胞免疫缺陷。
愛滋病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離開人體後,常溫下只可生存數小時至數天。高溫、乾燥以及常用消毒劑都可以殺滅這種病毒。雖然目前還沒有能夠有效預防愛滋病的疫苗,但已經有用於臨床治療的多種抗病毒藥物能有效地抑制人體內HIV病毒的複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愛滋病病人的症狀和延長患者的生命。
自1981年美國研究人員發現世界首例愛滋病病例後,愛滋病在全球範圍內迅速蔓延,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熱點問題。2001年6月,聯合國大會愛滋病問題特別會議通過了《關於愛滋病問題的承諾宣言》,為國際社會防治愛滋病行動制訂了統一目標和行動規劃,以達到在2015年年底以前遏制並開始扭轉愛滋病蔓延趨勢的總體目標。
多年來,國際社會為防治愛滋病作出了不懈努力,並取得積極進展。2008年7月,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發表的《2008年全球愛滋病疫情報告》指出指出,全球愛滋病防治在2007年首次出現了“明顯的重要進展”,愛滋病病毒新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有所下降。報告顯示,2007年新增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為250萬人,低於1998年的320萬人;2007年約有200萬人死於愛滋病,比2001年少20萬人。全球目前仍有3320萬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其中2250萬名感染者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眾多非洲國家。
全球愛滋病現狀愛滋病25年全球奪命2500萬世界愛滋病大事記世界愛滋病大會世界愛滋病日及歷年主題
世界衛生組織強調,成功防治愛滋病需要3個關鍵因素,即資金、藥品和訓練有素的醫護人員。目前很多愛滋病防治項目因缺少資金而無法開展,在一些愛滋病高發地區,缺少專業醫護人員的問題尤其突出。此外,在與愛滋病的鬥爭中,人們逐漸認識到“領導”的重要性,因為領導者的行動、創新能力和遠見,以及面對障礙和挑戰時堅持不懈的精神,往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難民日
世界難民日
為了保證難民的基本權利,聯合國於1951年召開了“難民和無國籍人地位全權代表會議”,通過了《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締約國應給予其領土上的難民一定的待遇,包括:在初級教育、公共救濟、勞動和社會安全等方面給予國民待遇;在動產和不動產、自由職業、遷徙等方面給予至少不低於一般外國人並儘可能優惠的待遇;各國應尊重難民取得身份的權利,給予難民身份證件和保護他們不被驅逐出境,並儘可能便利難民的入籍。
由來 (一)
1974年6月20日,非洲通過了一項關於非洲難民問題的公約,並決定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非洲難民日”。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更廣泛的關注,2000年12月,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把“非洲難民日”更名為“世界難民日”(World Refugee Day)。
(二)
多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自己的難民日及難民周。其中最有影響的是多個國家在6月20日紀念的非洲難民日。
非洲擁有最多的難民並一向以慷慨相助著稱。作為非洲團結的象徵,200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特殊的決議。在這項決議中,大會注意到2001年是1951年的《關於難民地位的公
世界難民日
主題 2001年第一個“世界難民日”將主題定為“尊重”即尊重難民作為人的存在。國際社會在救助難民時,不僅應向他們提供基本的生存手段,更應向他們提供教育和培訓的機會,使他們重返家園後能夠建設各自的國家。
2002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是優先解決女難民問題。
2003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為難民青年開創未來(Refugee Youth: Building the Future)
2004年的主題是“我想有個家:安全和有尊嚴地重新開始生活”。
2005年的主題為“勇氣”"逃離危險和流亡皆需勇氣"。
2006年的主題為“保持希望的火焰”(Keeping the Flame of Hope Alive)。
2007年世界難民日主題:(聯合國難民署沒有指定的主題).
2008年“世界難民日”的主題定為“保護”。
2009年紀念世界難民日的主題是“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它強調難民蒙受的損失有多大——他們甚至失去自己的祖國,也強調人道主義界要幫助他們,任重道遠。
約》五十周年,並且非洲統一組織同意國際難民日與6月20日非洲難民日可在同一天舉行。大會由此決定從2001年起,把6月20日定為“世界難民日”。(附註:非洲統一組織於2002年7月9日更名為非洲聯盟。)
國際消除貧困日
為引起國際社會對貧困問題的重視,動員各國採取具體扶貧行動,宣傳和促進全世界的消除貧困工作,1992年12月22日,第47屆聯合國大會根據聯合國第二委員會(經濟和財政)的建議,確定每年10月17日為“國際消除貧困日”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要求各成員國宣傳和促進全世界消除貧困的工作,採取具體的扶貧行動。
2005年10月15日,孟加拉國北部城市朗布爾附近的眾多水災災民等待救援物資。在自然災害頻繁的孟加拉國,很多人都在最基本的生存線上掙扎。
1995年3月,聯合國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確定1996年為“國際消除貧困年”;同年12月,聯大又將1997年至2006年確定為第一個“國際消除貧困十年”。
聯合國將2007年國際消除貧困日的主題定為“貧困人口是變革者”,意在強調貧困人口自身在消除貧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國際聾人日 世界性的聾人節日。1957年,世界聾人聯合會根據歐洲各國聾人組織的倡議,決定1958年9月28日為第一個國際聾人節,並規定以後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為國際聾人節。
我國於1955年加入世界聾人聯合會,1958年8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教育部、衛生部、文化部、國家體委、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總工會和中國聾啞人福利會等9個單位聯合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慶祝這一節日。每年此日,中國各地都為當地聾人組織多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如聾人文藝演出、書畫展覽,以及球類、棋類、田徑等體育比賽等,這對活躍聾人生活,促進社會理解、支持殘疾人事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國際老年人日

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生兒數量明顯減少,人均壽命也從1950年的20歲上升到目前的66歲。這種雙向發展使全球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結構都趨於老化。據聯合國有關規定,一個國家65歲以上的老年人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超過7%,或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便被稱為“老年型”國家。除少數非洲國家外,現在幾乎所有國家的人口結構都在趨於老化,這是因為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而平均壽命不斷增加造成的。
1990年第4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從1991年開始,每年10月1日為“國際老年人日” (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992年第47屆聯大通過《世界老齡問題宣言》,並決定將1999年定為“國際老人年”。1997年9月8日第52屆聯大又確定,1999年國際老人年從1998年10月1日開始,主題是建立不同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

世界住房日

隨著人們的居住環境在人口迅速增長所造成的壓力下不斷惡化,人居問題便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目前,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在人居領域都面臨著一些同樣的問題:擁擠、提供基本服務的經費不足、缺少適當的住房、基礎設施每況愈下等等;全世界有40%至50%的城市居民居住在貧民窟中;整個人類住區(城鎮和鄉村)有10多億人缺少住房或居住條件十分惡劣,至少有1億人無家可歸,有6億人生活在各種危害健康和生命的境況中。
面對人類住區的種種挑戰,為了喚起各國政府和全社會對解決人居問題的重視,號召全世界為人居發展作出努力,1985年12月17日,第四十屆聯大一致通過決議,確定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一為世界住房日(世界人居日),並每年確定一個主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