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德華·貝爾
- 英文名:Edward Behr
- 出生地:巴黎
- 性別:男
- 國籍:英國
- 出生年月:1926年
- 去世年月:2007年
- 職業:文學 作家
- 代表作品:《末代皇帝》、《阿爾及利亞問題》
簡介,經歷,作品,
簡介
著名的英國記者愛德華·貝爾(Edward Behr)5月26日在巴黎去世,終年81歲。
貝爾與中國是有些淵源的。1987年,他出版了溥儀的傳記《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此書很快在中國內地翻譯出版,書名改作《中國末代皇帝》(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
儘管貝爾的《末代皇帝》更多地聚焦於溥儀的心理和畸形的情感問題,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奇那部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不謀而合,但影片並非改編自貝爾的傳記。事實上,在貝爾托魯奇進入故宮開始拍攝時,貝爾的書還沒出版呢。
電影主要改編自溥儀的回憶錄,而貝爾之所以寫出此書,是因為憑藉私交,進了貝爾托魯奇的劇組,一同來到中國,並參與了許多前期的採訪。
曾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巴黎拜訪過貝爾本人的陸孝修,在此書中文版的後記中對此多有記述。
貝爾與中國是有些淵源的。1987年,他出版了溥儀的傳記《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此書很快在中國內地翻譯出版,書名改作《中國末代皇帝》(今日中國出版社,1989)。
儘管貝爾的《末代皇帝》更多地聚焦於溥儀的心理和畸形的情感問題,並且在某種程度上,與義大利導演貝爾托魯奇那部轟動一時的同名電影不謀而合,但影片並非改編自貝爾的傳記。事實上,在貝爾托魯奇進入故宮開始拍攝時,貝爾的書還沒出版呢。
電影主要改編自溥儀的回憶錄,而貝爾之所以寫出此書,是因為憑藉私交,進了貝爾托魯奇的劇組,一同來到中國,並參與了許多前期的採訪。
曾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巴黎拜訪過貝爾本人的陸孝修,在此書中文版的後記中對此多有記述。
經歷
貝爾1926年生於巴黎,英國父親,俄國母親。在第二次大戰的最後階段,他加入英軍,很快復員進入路透社。
此後,他轉投美國的《時代》和《新聞周刊》,在《新聞周刊》乾的年頭最久,先後任該刊駐香港、西貢和巴黎分社的社長,長期報導全球事務,尤其是60和70年代亞洲與非洲頻發的戰事,如法國-阿爾及利亞衝突和越南戰爭。
此後,他轉投美國的《時代》和《新聞周刊》,在《新聞周刊》乾的年頭最久,先後任該刊駐香港、西貢和巴黎分社的社長,長期報導全球事務,尤其是60和70年代亞洲與非洲頻發的戰事,如法國-阿爾及利亞衝突和越南戰爭。
作品
除了《末代皇帝》,他還寫有《阿爾及利亞問題》(TheAlgerianProblem,1961),《裕仁:神話背後》(Hirohito: Behind the Myth,1989,中文版名為《天皇裕仁傳》)、《此手只準親不準咬:齊奧塞斯庫夫婦興衰記》(Kiss the Hand You Cannot Bit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Ceausescus,1991)。1978年,他出版了《有誰被強姦了?請說英語》(Anyone Here Been Raped and Speaks English?),引起廣泛關注。書名的出處,是1961年剛果動亂期間,某位英國記者到此尋訪素材和暴行親歷者時所喊的話。貝爾對此感觸極多,並對其背後的文化大加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