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疼痛時:被改造者的事情(1957-1976)》講述是不為大多數讀者所知的另一個世界裡可憐可嘆的一群人。在20世紀60年代,因受極左思潮影響,許多刑滿釋放的犯人無法正常回到社會,而是在原地“強制就業”。這些被判變相“無期徒刑”的刑滿釋放人員,由於社會地位低下,被稱為“二勞改”。但他們同樣有情感的需求,於是就發生了形形色色的婚戀故事。曾在80年代以《括蒼山恩仇記》著稱的吳越,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先後在若干所勞改農場生活了23年之久。如今,他年過八旬,以其親身經歷加上所見所聞,純用白描手法,將其中的婚戀故事娓娓道來,近距離地描述了那個特殊年代。所有故事,全部根據真實人物和事件寫出,堪稱一部情感版的《夾邊溝記事》。一起來翻閱《愛在疼痛時:被改造者的事情(1957-1976)》吧!
基本介紹
- 書名:愛在疼痛時:被改造者的事情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頁數:233頁
- 開本:32
- 品牌:紅旗出版社
- 作者:吳越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122802, 75051228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愛在疼痛時:被改造者的事情(1957-1976)》記錄這些人的生活,就是記錄歷史;研究這些人的生活,就是探索歷史。在這裡,我如實地寫出幾個比較典型的“二勞改”的經歷,並深入觀察了他們的感情生活及婚姻,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中可憐復可嘆的一群人的扭曲生活。這都是以前不太為一般讀者所了解的,而這,不僅僅是文學。也是歷史和人性。
作者簡介
吳越,1932年5月出生,浙江省縉雲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法學會會員、中國俗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制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科普作協榮譽委員、聯想集團顧問、浙江省縉雲縣文聯名譽主席。長篇歷史文化小說《括蒼山恩仇記》,五卷200萬字,1983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暢銷70萬套;另出版有《水滸傳》(少年版)、《吳越評水滸》、《吳越品水滸》等系列專著,共100多萬字,與戴春合作的史詩式長篇小說《悲歡世界》三部曲,純學術著作《縉雲縣方言志》一冊。本書是吳越先生第100本著作。
圖書目錄
一、林校書
二、小月亮
三、牧馬人
四、成天混·白撿媳
五、安來福
六、氣迷心
七、老班長
八、馬義揚
九、高幹女
十、金格格
十一、老鴛鴦·大學問
十二、金喇叭
十三、莊瘸子
十四、名記者
十五、繆大夫·林少爺
十六、殉情者
二、小月亮
三、牧馬人
四、成天混·白撿媳
五、安來福
六、氣迷心
七、老班長
八、馬義揚
九、高幹女
十、金格格
十一、老鴛鴦·大學問
十二、金喇叭
十三、莊瘸子
十四、名記者
十五、繆大夫·林少爺
十六、殉情者
後記
這是我的第101本書,也是對我有著特別意義的一本書。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在好幾個勞改農場生活了二十三年之久,親身經歷加上所見所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每逢筆會或者隨團採風,和文友們一聊起當年的那些事兒來,我總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聚會的文友中,不乏編輯、主編、社長。他們聽了我的描述,有拍案稱奇的,有搖頭長嘆的。於是,就有人建議:“你把剛才說的那些事兒寫出來,我來發表。”
盛情難卻,只得欣然命筆。前前後後,也發表了好幾十篇。其中超過三萬字的,大都發表在《上海小說》、《章回小說》、《百花州》和《今古傳奇》上。其餘短文章,則大都發表在《北京晚報》、《中國人事報》、《深圳晚報》、《瀋陽日報》、《黑龍江日報》、《山海經》、《同舟共進》、《東方文學》這些報刊上。有的還被讀者評為當年的優秀作品。這次我又重加整理,編成了這本書。
收在這個集子裡的,都是關於那個特殊年代裡勞改釋放人員在勞改農場強制就業繼續改造後的婚姻戀愛生活。
記錄這些人的生活,就是記錄歷史;研究這些人的生活,就是探索歷史。在這裡,我如實地寫出幾個比較典型的“二勞改”的經歷,並深入觀察了他們的感情生活及婚姻,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中可憐復可嘆的一群人的扭曲生活。這都是以前不太為一般讀者所了解的,而這,不僅僅是文學。也是歷史和人性。
多餘的話,就不用再說了。
2012年4月5日於北京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在1957年被劃為“右派分子”,在好幾個勞改農場生活了二十三年之久,親身經歷加上所見所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每逢筆會或者隨團採風,和文友們一聊起當年的那些事兒來,我總是滔滔不絕,如數“家珍”。
聚會的文友中,不乏編輯、主編、社長。他們聽了我的描述,有拍案稱奇的,有搖頭長嘆的。於是,就有人建議:“你把剛才說的那些事兒寫出來,我來發表。”
盛情難卻,只得欣然命筆。前前後後,也發表了好幾十篇。其中超過三萬字的,大都發表在《上海小說》、《章回小說》、《百花州》和《今古傳奇》上。其餘短文章,則大都發表在《北京晚報》、《中國人事報》、《深圳晚報》、《瀋陽日報》、《黑龍江日報》、《山海經》、《同舟共進》、《東方文學》這些報刊上。有的還被讀者評為當年的優秀作品。這次我又重加整理,編成了這本書。
收在這個集子裡的,都是關於那個特殊年代裡勞改釋放人員在勞改農場強制就業繼續改造後的婚姻戀愛生活。
記錄這些人的生活,就是記錄歷史;研究這些人的生活,就是探索歷史。在這裡,我如實地寫出幾個比較典型的“二勞改”的經歷,並深入觀察了他們的感情生活及婚姻,反映了那個特殊年代中可憐復可嘆的一群人的扭曲生活。這都是以前不太為一般讀者所了解的,而這,不僅僅是文學。也是歷史和人性。
多餘的話,就不用再說了。
2012年4月5日於北京
序言
這本書是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寫的是“那個特殊的年代”里勞改隊中“就業人員”形形色色的婚戀故事。
我在勞改隊生活了23年,經歷了天天背死人的三年“自然災害”和頃刻之間房倒屋塌,全場砸死五百多人的大地震,真是九死一生。僥倖能夠活了下來,最後身體健康地走出勞改農場,簡直就是一大奇蹟。
自古以來,監獄裡關押的人各種各樣,有壞人也有受冤的人,還有特別壞的人和特別好的人。我當然算不上是特別好的人,但自信也還不是特別壞的人。於是我這個“中間分子”周旋於特別好的和特別壞的人之間,在夾縫中求生,一晃就是23年!
在那個年代,勞改隊里生旦淨末醜各色入等一應俱全,演出的文戲武戲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一個酷愛寫作的人,有幸能夠在這種場合生活幾年,所得到的人生感悟,肯定比上幾次大學、拿到博士或博士後的收穫還要多得多,創作素材簡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可惜“勞改大學”的“收費”太高,“學制”也太長,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付出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代價,歷時20多個春秋方才“畢業”的。更可憐的是:有人甚至付出了更高的代價,沒能等到“畢業”就“夭折退學”了。
既然如此,我就不能辜負老天爺的安排,應該把我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寫出來,留給世人去閱讀並反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嘛!
今天的讀者,大部分對50年前的勞改生活是相當陌生的。為便於大家多少了解一點兒當年的勞改生活,在進入閱讀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勞改”和“二勞改”。——“勞改”一詞,見於詞典和當年的報章雜誌檔案,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而《牛津大詞典》,卻作為英語單詞收入了lao gai一詞。至於“二勞改”則只有在勞改單位及附近村莊通行,一般讀者,並不了解。
對於判處徒刑的各種犯罪分子,採取。勞動改造”的手段,目的是通過勞動把各種犯罪分子改造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的新人,這是新中國的勞改政策。
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當然是極大的好事。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前,經過勞改釋放出來的人,不論他留在勞改單位工作或在社會上就業,凡是不剝奪政治權利的,完全享受與一般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利:不但一視同仁,一樣可以參加工會,只要勞動積極,有貢獻和創造的,一樣可以被評為勞動模範,併到療養院去療養。
勞改並不是萬能的。勞動可以創造世界,可以改造好吃懶做的“二流子”;但是僅憑單純的體力勞動,並不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檢驗和改變。因此,任何時候,勞改犯中必然有“反改造分子”存在。在勞改釋放的人中,繼續或重新犯罪的比例,絕對比普通百姓多。大概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淨化城市”的口號下,有關部門首先在北京市推出一項新政策:凡是北京市戶口的犯人,勞改釋放以後,一般不許離開勞改單位,而必須強制留場(廠)就業,繼續勞動改造,並有一個稱號,叫作“就業人員”。所不同的是每月發工資:一級工32元,二級工36,5元,三級工41,6元,四級工47,3元……五級工、六級工,名義上是有的,但實際上不存在,或是基本上不存在;此外,還有“等外級”:等外一級27元,等外二級25元。
人們通常把“強制留場(廠)就業”的勞改釋放分子、勞教解除分子,統稱為“二勞改”,因為那是“勞改以後的第二階段”。
“二勞改”這個名稱雖然未見於國家法典和當代漢語詞典,但在勞改單位及其所在地周圍的人們口語中,則是絕對通行的,只不過具體涵義可能會園地區不同而小有差異罷了。
……
我勞改23年,認識的“舅奶奶”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如果寫一部“舅奶奶列傳”,即便是用提綱挈領式的粗線條筆法,浮光掠影地介紹,也能寫出一部洋洋上百萬字的巨著來。為了故事的典型性,我只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十幾個“老就”及與他們有關係的女人們進行“最筒略的概述”。其中有幾個並不是“老就”的妻子,而是對象或未婚妻,只能算是“準舅奶奶”或“候補舅奶奶”。
為求故事的完整,每個故事的時間自成起訖,就不照顧到“橫向關係”了。至於人物姓名,絕大多數是真的,考慮到有些人的故事講出來不太光彩,只好用假名字,算是我“為尊者諱”吧。凡是用了假名字的,我在文章中都有說明。
我在勞改隊生活了23年,經歷了天天背死人的三年“自然災害”和頃刻之間房倒屋塌,全場砸死五百多人的大地震,真是九死一生。僥倖能夠活了下來,最後身體健康地走出勞改農場,簡直就是一大奇蹟。
自古以來,監獄裡關押的人各種各樣,有壞人也有受冤的人,還有特別壞的人和特別好的人。我當然算不上是特別好的人,但自信也還不是特別壞的人。於是我這個“中間分子”周旋於特別好的和特別壞的人之間,在夾縫中求生,一晃就是23年!
在那個年代,勞改隊里生旦淨末醜各色入等一應俱全,演出的文戲武戲林林總總、五花八門。一個酷愛寫作的人,有幸能夠在這種場合生活幾年,所得到的人生感悟,肯定比上幾次大學、拿到博士或博士後的收穫還要多得多,創作素材簡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只可惜“勞改大學”的“收費”太高,“學制”也太長,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是付出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代價,歷時20多個春秋方才“畢業”的。更可憐的是:有人甚至付出了更高的代價,沒能等到“畢業”就“夭折退學”了。
既然如此,我就不能辜負老天爺的安排,應該把我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寫出來,留給世人去閱讀並反思。“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嘛!
今天的讀者,大部分對50年前的勞改生活是相當陌生的。為便於大家多少了解一點兒當年的勞改生活,在進入閱讀正文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叫“勞改”和“二勞改”。——“勞改”一詞,見於詞典和當年的報章雜誌檔案,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而《牛津大詞典》,卻作為英語單詞收入了lao gai一詞。至於“二勞改”則只有在勞改單位及附近村莊通行,一般讀者,並不了解。
對於判處徒刑的各種犯罪分子,採取。勞動改造”的手段,目的是通過勞動把各種犯罪分子改造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制的新人,這是新中國的勞改政策。
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這當然是極大的好事。
20世紀60年代初期以前,經過勞改釋放出來的人,不論他留在勞改單位工作或在社會上就業,凡是不剝奪政治權利的,完全享受與一般公民相同的政治權利:不但一視同仁,一樣可以參加工會,只要勞動積極,有貢獻和創造的,一樣可以被評為勞動模範,併到療養院去療養。
勞改並不是萬能的。勞動可以創造世界,可以改造好吃懶做的“二流子”;但是僅憑單純的體力勞動,並不能完全改變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的思想認識問題,只能通過理論和實踐來檢驗和改變。因此,任何時候,勞改犯中必然有“反改造分子”存在。在勞改釋放的人中,繼續或重新犯罪的比例,絕對比普通百姓多。大概從上個世紀60年代初開始,在“淨化城市”的口號下,有關部門首先在北京市推出一項新政策:凡是北京市戶口的犯人,勞改釋放以後,一般不許離開勞改單位,而必須強制留場(廠)就業,繼續勞動改造,並有一個稱號,叫作“就業人員”。所不同的是每月發工資:一級工32元,二級工36,5元,三級工41,6元,四級工47,3元……五級工、六級工,名義上是有的,但實際上不存在,或是基本上不存在;此外,還有“等外級”:等外一級27元,等外二級25元。
人們通常把“強制留場(廠)就業”的勞改釋放分子、勞教解除分子,統稱為“二勞改”,因為那是“勞改以後的第二階段”。
“二勞改”這個名稱雖然未見於國家法典和當代漢語詞典,但在勞改單位及其所在地周圍的人們口語中,則是絕對通行的,只不過具體涵義可能會園地區不同而小有差異罷了。
……
我勞改23年,認識的“舅奶奶”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如果寫一部“舅奶奶列傳”,即便是用提綱挈領式的粗線條筆法,浮光掠影地介紹,也能寫出一部洋洋上百萬字的巨著來。為了故事的典型性,我只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十幾個“老就”及與他們有關係的女人們進行“最筒略的概述”。其中有幾個並不是“老就”的妻子,而是對象或未婚妻,只能算是“準舅奶奶”或“候補舅奶奶”。
為求故事的完整,每個故事的時間自成起訖,就不照顧到“橫向關係”了。至於人物姓名,絕大多數是真的,考慮到有些人的故事講出來不太光彩,只好用假名字,算是我“為尊者諱”吧。凡是用了假名字的,我在文章中都有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