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吉梅納·卡納萊絲 著,孫增霖 譯,灕江出版社,2019年。
基本介紹
- 書名:愛因斯坦與柏格森之辯
- 作者:吉梅納·卡納萊絲
- 譯者:孫增霖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 頁數:420 頁
- 定價:78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407854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時間這一至關重要問題的幾乎百科全書式的探究。 1922年4月6日,在法國哲學學會由知識分子促成了愛因斯坦與柏格森的一場會面,結果兩人之間爆發了尖銳的爭論。柏格森認為相對論更適用於認識論的範疇,時間必須以哲學的方式加以理解;他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是一種嫁接在科學上的形上學,不是科學。愛因斯坦則針鋒相對地回應說哲學家的時間並不存在,在物理學家的時間之外最多只有某種心理學意義上的時間。
爭論過去幾個月後,愛因斯斯坦因為發現光電效應法則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柏格森為了捍衛自己的觀點寫作了《綿延與同時性》,他的哲學生涯也因這場爭論而煥發了第二春,並於192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哲學家和物理學家都在各自的領域達到了巔峰,然而他們對時間問題的看法從未達成和解,分歧貫穿餘生,而且影響深遠。
這場爭論的背景是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之間由來已久的分野與交鋒。伴隨著相對論的提出及其所引發的世界性影響,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讓這種傳統的爭鋒變得更加尖銳。本書就是對這場爭論及其餘波的精密梳理和精彩反思,以一種戲劇化的方式證明了關於時間之謎的爭論是如何改變了精神的歷史進程,堪稱一部以時間為主題的思想認知簡史。
柏格森在爭論中的名言是:愛因斯坦先生,我們比你更像愛因斯坦。
相對論一出,愛因斯坦受到哲學和其他人文學科的廣泛關注,他很多時候被視作一位思想家,而不僅僅是物理學家。但愛因斯坦並不領情,在時間問題上,當柏格森試圖將相對論與哲學並軌的時候,愛因斯坦毫不客氣地將哲學排除在外。
而時間向來是哲學家們熱衷於攻陷的堡壘。沒有了關於時間的話語權,他們該怎么辦?
柏格森對時間的理解,毫無疑問是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藝術思潮的重要推手之一。他怎會甘於被愛因斯坦逐出時間的論壇?
這場交鋒作為一個事件,顯然是邏輯的必然;所有有趣的、令人意外的事情都隨之發生了。打開這本書,這兩位在不同領域先後獲得諾貝爾獎,並以其頭腦深遠地影響了我們所生活其中的世界的人物,會競相告訴你更多你之前所不了解的東西。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部 論爭
第一章 不合時宜
第二章 “比愛因斯坦更愛因斯坦”
第二部 人們
第四章 雙生子悖論
第五章 柏格森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六章 值得一提?
第七章 柏格森與洛侖茲的通信
第八章 柏格森與麥可遜
第九章 爭論的蔓延
第十章 巴黎歸來
第十一章 兩個月之後
第十二章 邏輯實證主義
第十三章 直接後果
第十四章 想像中的對話
第十五章 “完整的”時間
第十六章 春天
第十七章 教會
第十八章 普遍時間的終結
第十九章 量子力學
第三部 事物
第二十章 事物
第二十一章 時鐘和手錶
第二十二章 電報、電話和無線電
第二十三章 原子和分子
第二十四章 愛因斯坦的可逆轉的電影
第二十五章 柏格森的電影:失控
第二十六章 微生物和幽靈
第二十七章 一個新觀點:記錄設備
第四部 詞語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最後的評論
第二十九章 愛因斯坦最後的思想
結語
作者簡介
作者:吉梅納·卡納萊絲(Jimena Canales),物理學史專家,致力於研究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之間的關係。她在蒙特雷(Monterrey)大學獲得工程物理學學士學位,後於哈佛大學獲得科學史碩士和博士學位。卡納萊絲在科學史方面的學術文章發表於《英國科學史雜誌》(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科學史》(History of Science)等刊物;她在視覺和媒體領域的研究發表於《建築史》(Architectural History)、《視覺文化雜誌》(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和《門檻》(Thresholds)。
曾獲國際歷史與哲學聯合會“青年學者獎”,以及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ACLS)頒發的查爾斯·A.里斯坎普研究獎學金。同時,她是全球許多大學和學術機構的訪問學者,如德國柏林的馬克斯·普朗克科學史研究所和普林斯頓—魏瑪夏季傳媒學院。卡納萊絲就任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托馬斯·M.希貝爾講座教授(Thomas M. Siebel Chair),此前曾擔任哈佛大學科學史副教授。她的作品還有:《十分之一秒:一部歷史》(A Tenth of a Second: A History)。
譯者:孫增霖,山東濟南人,哲學博士。現任教於山東師範大學,長期從事外國哲學和宗教哲學的教學和研究,已出版相關譯著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