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開本: 32開
ISBN: 7500758839
條形碼: 9787514801972
尺寸: 20.3 x 14 x 1 cm
作者簡介
李毓佩教授是我國著名科普作家。他十分擅長用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形式,將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講得深入淺出,情趣盎然。他提倡調動少年兒童的情感因素,讓孩子在愉悅中接觸數學。 李毓佩教授的作品獨樹一幟,特色鮮明,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被公認為是引導少年兒童走進美妙的數學花園的佳作。
內容簡介
《愛克斯探長》精彩片段:天剛蒙蒙亮,和平城警車的尖叫聲,把居民們從夢中驚醒了。出什麼事啦?人們驚訝地互相打聽著。警車上的高音喇叭響了,全體居民注意,現在播送駐軍司令小鬍子將軍的通令,昨夜有人將新研製的霹靂火箭炮偷走了.......然後請來了一位名叫愛克斯探長的偵探,因為他一直用X來解決問題,所以他的名字叫愛克斯探長...........
媒體評論
讓數學有趣起來/江菲
“數王國忽然闖進來一頭怪獸。它巨頭、大嘴、全身無毛,奇怪的是它只長了3條腿。……它看見了數王國公民24,張開血盆大口,一口吞了下去。見了44,又大嘴一張吞了進去。數字5見狀嚇得雙腿動彈不得,怪獸大步走過來只用鼻子聞了聞,然後搖搖腦袋走開了……”
怎么?有個數王國?那裡都有什麼人,又做些什麼呢?
怪獸為什麼吃24和44,為什麼又不吃5?後來怪獸被制服了嗎?是誰、怎樣制服了它呢?……
這是記者小時候看過的一篇童話故事,名字叫《大戰食數獸》。至今想起來,還像昨天才看過一樣,從心裡害怕那個可怕的“食數獸”把數字們都吃掉,希望自己能找出它致命的弱點,解救數王國的公民們。
直到最近,我才知道,這篇數學童話的作者的名字,叫李毓佩。那時,他只不過是首都師範大學一名普通的講師。從1977年第一本數學科普書籍《奇妙的曲線》至今,他出版的數學科普書已有100多本,達1000多萬字。然而已年過六旬的他,依然把為小朋友寫有趣的數學故事當作退休後最主要的工作。
當記者把電話打到他家裡請求採訪時,李老師難為情地回答:
“我?……不夠格吧?!”
兩天后,在北京北四環外的一間普通居室里,我見到了年過六旬的李老師。他這樣解釋自己的工作:帶領孩子們,尤其是學齡前和國小里的孩子們,走進有趣的數學天地。
“數學本身並不枯燥,為什麼有那么多孩子望而生畏呢?”
“我寫數學童話的目的很單純,就是讓孩子們愛好數學,讓他們覺得數學是有趣的,好玩的。”李老師開門見山:“數學本身並不枯燥,為什麼有那么多孩子望而生畏呢?”
數學不枯燥?
我告訴他一個小孩子的話:我覺得數學家就是一群人整天坐在桌子前面,在紙上算呀算。怎么能說不枯燥呢?“你知道美國有本特別著名的數學科普讀物,叫《啊哈!靈機一動》嗎?”李老師問。
我搖頭。
“裡面有個主人公叫奎貝爾教授,他老有些有趣的問題。比如,他說他飼養的動物中,除了兩隻以外所有的都是狗,除了兩隻以外所有的都是貓,除兩隻以外所有的都是鸚鵡,問他總共養了多少只動物?”
我正準備算一下。
李老師又指著一本書上的題讓我看:"□□□+□□□=1996,問這兩個數是什麼?"
??!!我的腦袋裡頓時有點兒轉筋。
這兩道看上去連乘除法都沒涉及、有點錯綜複雜、又好像有點微妙關係的題,怎么,怎么那么……“奇怪”啊!難道只有一個答案嗎?!
“好玩兒吧?”李老師卻用了這個詞!
“這樣好玩兒的事在數學裡多著呢。比如數字9,凡是9的倍數,它的各個位數上的數字加起來也必是9的倍數。”我趕忙在心裡舉了幾個例子:18、27、36、54……嘿,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兒!“秩序里的錯位,複雜里又尋求秩序。數學裡的黃金分割造就了無數美麗的建築和藝術,比如維納斯、蒙娜麗莎,無限不循環小數造就了奇幻的金字塔……這就是數學的好玩兒和奇妙,你覺得控制不了它,可它時時刻刻就在你身邊兒轉悠,而且你會發現自己也在不自覺地套用著它。愛因斯坦就對代數下過這樣一個定義:代數嘛,就像打獵一樣有趣。那藏在樹林裡的野獸,你叫他做 x,然後就一步步地逼近它,直到把它逮住!但是,我們的孩子每天面對的是什麼呢?上來就是一道例題,或者一個公式,老師講怎么做,做完了又出幾道,讓孩子們照葫蘆畫瓢地做,然後再留幾道作業題,這就是數學課。你能從中感到什麼有趣的東西呢?每天都是這樣的內容和程式,你怎么會喜歡它呢?不喜歡它又怎么能學好呢?”
我們的談話已經成了李老師一個人的講演:
“有的人說,好啊,那我就生動點講點兒好玩兒的。他讓一隻熊說了一個數學公式,或者讓一隻鳥兒在黑板前面算題,這樣的結果和老師站在黑板前講課是一樣的,還是對知識的單方面的灌輸,完全沒有套用,也沒有情節,怎么會吸引人呢?那樣的學習怎么會不是死記硬背呢?
“比如講‘一個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一定大於第三邊’。我想,用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最好,就是為什麼人人都想走近道兒。可以畫幾種走法兒讓他們選,然後問他們為什麼都選那個最直接的路呢?他們會說那條路最近。為什麼它最近呢?怎么證明呢?“聯繫到他們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套用到的東西,他們才容易理解,也容易思考,甚至能很快地舉一反三。
“當然,也有一些數學中的規律是小孩子們很難把握的,這時候我們就要想些辦法幫他們記住。”
剛開始學除法和分數時,很多孩子都記不住"0"不能作除數或者分母。李毓佩就此寫了一篇童話,叫《夢遊0王國》:
0王國里所有的床鋪都是上下鋪,但下鋪都沒有人住。主人公小毅很好奇。為什麼沒有人住啊?0王國公民解釋說,因為0不能躺在分數下。小毅不懂。大家就幫他構想,如果分數線上的數是2,而存在2/0這個數,比如說 a吧,那么2=0×a,可是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所以不可能存在 a這個數。如果分數線是0,那么這個等式就變成0=0×a,同樣的道理, a就是個不能確定的數,所以0就不能呆在分數線下面。
“也許後面的道理他們還是不懂,但至少孩子們能很快地記住0不能住在下鋪---不能做分母和除數。”
在0王國里,沒有男人和女人,因為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外人只能和0王國的人握手,卻不能擁抱,因為握手相當於加法,擁抱卻是乘法,和0一擁抱,自己也變成了0,回不去了;
0王國的居民都很輕,不對,應該說它們都沒有重量,但是只要往其他數字身後一站,就可以讓他們重上10倍,如果站在小數點後面,又能讓這個數輕上10倍……
“把這些0的特性,用孩子們能喜歡的方式和語言說出來,他們就會覺得有趣,好玩兒,可能還會自己順著思路思考些東西,甚至會想出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那就是它產生興趣的時候啦!——而只要對一門學科有了興趣,學好它難道還是困難的嗎?"李老師說,他的一個學生在教學中接受了這種觀點,每次上數學課前,都放一段卡通片《唐老鴨漫遊數學王國》再開始講課。雖說一集卡通片只有10多分鐘,可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吸引了,比講了一堂課的效果都好。
“他對未知的世界不好奇,沒有興趣,甚至連幻想也沒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永遠只能是工匠,而不會成為建築設計師!”
在李毓佩的科普作品中,有一類是他的原創——數學童話。
“可以說,其他類的科學童話很多,但數學童話卻很少。”他十分肯定自己的工作,“我覺得這恰恰是我擅長的和喜歡的。”
“數學本身是要求抽象、準確的科學,而童話卻是漫天遐想,這不矛盾么?”“不矛盾呀!”李毓佩馬上拿出了證據——
德國數學家維爾斯拉斯說:不帶點詩人味的數學家,絕不是一個完美的數學家。
列寧也說:幻想是極可貴的品質。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要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是愚蠢的偏見!在數學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沒有它就不可能發現微積分!“童話中間絕大部分是幻想,誇張和擬人,但不代表它所有的內容都是不著邊際的空想。”李毓佩舉例說:“著名的英國童話《愛麗絲奇遇記》雖然寫的都是荒誕的經歷,但因為他的作者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數學家,其中蘊含著許多數學的‘理趣’,至今還被許多數學方面的專業論文引用。”
“孩子們想飛上天,想潛入蟻穴,想聽懂昆蟲們說的話,他們常常把板凳當作馬,把天上的雲看成羊群,把布娃娃當成真娃娃,和它說心裡話,他們心目中一切都是活生生的,為什麼不能利用這個特點,把死板枯燥的數字,變成有生命的呢?”
有人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數學枯燥,相當於站在花園外,說花兒都不好看。
李毓佩覺得,應該利用孩子們喜歡幻想和好玩兒的天性,把他們領到數學王國這個大花園裡去。《有理數和無理數之戰》是李毓佩22年前的成名作——
主人公小毅一覺醒來,發現窗戶外的山坡上在打仗。仔細一看,一邊打著“有理數”的大旗子,一邊打著“無理數”的大旗子。
有理數和無理數為什麼要打仗?喔,原來是為了名字。
聽聽無理數司令π怎么說:"我們無理數和有理數同樣是數,為什麼他們有理,我們無理?我們究竟哪點兒無理?"
對呀!無理怎么會存在嘛!小毅心裡也在琢磨。
“因為人們最開始發現的是有理數,見到我們無理數時還不理解,所以取了‘無理數’這么難聽的名字。可是現在,人們已經充分認識我們了,就該給我們摘掉‘無理’的帽子才對!”
π司令的構想,是將有理數更名為“比數”,而無理數改稱“非比數”:“有理數和無理數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凡是有理數,都可以化成兩個整數之比,而無理數,無論如何也不能化成兩個整數之比。”
小毅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決定回家後給國際數學組織寫封信,幫助無理數達成它們的願望。
這篇文章至今仍被許多科普書籍選用。
李老師解釋道:“寫數學童話也不能脫離數學本身,這是最難的。有理數和無理數是國小數學的一個難點。因為名字很奇怪。我就想,能不能寫篇童話說清楚呢?於是就有了兩派為名字大打不休。
“打仗就要有司令,誰來當司令?有理數中,最重要的數字就是自然數1,小朋友最先學的數字也是1,有了1就可以產生2、3、4......等全體自然數,接著就可以產生分數。有理數的司令理所當然是1;那么無理數的司令誰來當?只能是小朋友還知道一點兒的π來當啦!"
數字王國的公民因各自的“形象”不同,有著各自鮮明的特點:數0性格開朗,整天樂呵呵,能吃能睡;數1多愁善感,成天悶悶不樂,吃得少又睡不著覺;數7,是個小老頭,駝著背,不會走,只能單腿蹦;數8是個不倒翁,光禿禿的腦袋,卻智慧無窮......
“現代教育最可怕的就是,占去了孩子們所有的時間,每天放學作業要做到深夜,星期六星期天還要補課,要不就是學鋼琴、學畫畫兒,孩子們哪兒有自己的時間啊?時間一久,學習和生活,就變得一點兒快樂都沒有。
“我們常常會認為,一個教學成績好的老師,就是把教材上的東西講得學生都聽懂了,一點兒問題也沒有。可事實上,這恰恰可能是最不好的老師。因為孩子們除了老師教的,自己一點兒思考和想法也沒有,最後呢?他對未知的世界不好奇,沒有興趣,甚至連幻想也沒有。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永遠只能是工匠,而不會成為建築設計師!”
李毓佩認為,最好的國小和中學教育是應該科普化的。
"為什麼?因為科普的,就是把所有和要學的知識相關的故事啊,典故啊,有趣的都告訴他,喚醒他們的興趣,然後,他就可能會去想像,去思考,進而主動地學習。"
有多少發明創造和偉大的思想都是由幻想而來呀!
我們一起數起來:電視機、洗衣機、傳真機、飛機、電話、蒸氣機車......甚至電的發現!"那么,為什麼在數學領域不應該有幻想?"
著名美國科普家馬丁·加德納在《啊哈!靈機一動》的前言中這樣解釋書名的由來:“起初,某一定理的證明是一篇長達50多頁的論文,密密麻麻全是專門的推理,但數年後,另一個不出名的數學家突然靈機一動,發人之所未見,只用寥寥數行就作出了簡潔優美的題解。現在心理學家稱之為啊哈反應。這真是一旦領悟,由不得啊哈一聲,書名由此而來。"
"這種靈機一動的啊哈反應靠的是什麼?"李老師問我。
"是幻想么?""是大膽的幻想,加上勤奮的思考。"
"我希望孩子們從我這兒得到的,更多是思維方法和觀念"
"要是小朋友只看你的故事,不理會裡面的數學怎么辦?"
“那沒有關係。能看懂的看數學,看不懂的看故事。我的書又不是教材,又不考試,他們喜歡其中的什麼就看什麼。”李老師自信地說。“我的書不是專給喜歡數學的、學習好的學生寫的。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都能愛看,能看懂。”“那你的想要啟發他們對數學興趣的目的不是就達不到了嗎?”我著急地問。“那你覺得學數學的目的是什麼呢?”李老師反問我。
我瞪著眼睛等著他說。
“學習數學,一方面是數學知識,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數學思想。生活中,有了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就可以了,比如會進行運算,買東西知道該付多少錢,人家該找給你多少錢就可以了。但數學思想,卻是一個人一生中都非常重要的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從國小就要開設數學課的原因。”
看到我大感興趣,李老師說:我舉兩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要從9+9開始?
這就是最重要的數學思想之一———化繁為簡。為了化繁為簡,有時候甚至要繞遠道。直接證明1+1太難,所以先從9+9證起。證明了9+9,再證明8+8,7+7,這樣一步步縮小包圍圈,最後一定能達到目的。一道幾何題,一看,證明不出來,怎么辦?作輔助線,從簡單的地方開始證,最後證明到需要的結論。
生活中需不需要這樣呢?遇到困難的問題解決不了怎么辦?先解決容易的。甚至考試的時候題很多,先從簡單的、會做的開始做,最後做難的,不都是這樣么?
再比如一道顯而易見的幾何題。有的同學不明白: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對的,怎么還需要證明呢?
這是另外一個重要的數學思想———解決問題要有依據。根椐什麼知道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你是怎樣推理的?怎樣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思考過程?這種邏輯能力也是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出來的。
再比如,“9的倍數的數字之和一定也是9的倍數",這種現象是怎么發現的呢?已經無從考證了。可是,它表明一點:萬事萬物之間都有某種規律存在,而數學,恰恰就是在時時刻刻尋找著事物間的聯繫和規律。解方程,證明圖形的相似性,微積分,都是在努力尋找和證明事物間的關係和規律。這是種更重要的能力。
講到這兒,李老師呵呵笑起來:“如果你問我,中學數學的哪些定理在生活中有用?我一時還真說不上來。可是,數學思想和思維,卻是不可忽視的能力。很多國外大學校長就都是學數學出身,甚至一些其他學科的大科學家的數學也都非常棒,就是因為數學思維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基礎。”
李老師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我希望孩子們從我這兒得到的,更多是這種思維方法和觀念。"
在李老師的書中,有個很出名的主人公,叫愛克斯探長。他其貌不揚,卻智勇雙全,是個破案能手。
“為什麼設計這樣一個人物呢?因為破案和解方程很像。你不知道作案的是誰,但你可以假設有這么個人存在,然後根據所掌握的線索,一步步推理,直到把壞人找到。所以我給這個能幹的偵探取名叫‘X。
“孩子們可能不喜歡故事裡的數學部分,但他們愛探險、愛破案,他們會跟著愛克斯探長一起破案,不自覺地跟著他使用了數學方法,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思維。”
李老師不知想起了什麼,自己笑了笑,接著說,“當然,他們也許也會隨著故事的情節,沒破案時抓耳撓腮,冥思苦想,破案過程中心情緊張,脈搏加快,破了案後沾沾自喜,興高采烈。這些,其實和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心理體驗是一樣的:解決一個問題,破了一件案子,算出一道有趣又有難度的數學題,對一個孩子來說,那種思考過程所產生的成就感和自信感,也是其他事情所不能替代的。”
"理解世界是一種享樂,沒有被鼓勵著去積極思考的人是不幸的。而這種快樂應該由科學家去帶給公眾"
"您從作講師時開始寫數學童話,當了教授、退了休還在寫。有沒有覺得厭煩過,或者,覺得是在浪費時間?"
"從來沒有過。"李老師回答得十分果斷。"我喜歡孩子。我也喜歡寫作。我喜歡幻想。我更喜歡把我知道的、了解的、想過的問題和答案告訴大家。"
"可是,我也聽過一些議論,說像數學童話這種文章,算不上是創作,也算不上研究,
而且覺得,像您這樣的教授,不去做研究,把精力放在這方面,有點不務正業的感覺。"
“是啊是啊,”李老師有些無奈地仰了仰身子,“還記得開始從事數學科普寫作不久,就有人說‘他那些哄小孩子的玩藝兒,我一晚上能整4篇!哈哈哈......我也不知道有人試過沒有,一晚上整4篇,可是不太容易喲!"
李老師自己笑了半天,隨即馬上就嚴肅起來。“我覺得這可能是公眾對科普認識的一個誤區。在學校里,在培養教師的院校里,甚至很多專業研究人員都有這種看法,認為青少年科普就是哄小孩子的玩藝兒,是沒多高水平的東西,是不值得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實際上是這樣嗎?
“事實是,最難的恰恰是要把簡單的道理講明白,講得普通人愛看,看得懂,看得有興趣。大家都知道給小學生上課是最難的,就因為他們太小,懂得太少,一個理論怎么才能讓他聽明白能掌握呢?需要下很大功夫。”
李老師給我看了張景中院士的一篇講集合的數學科普文章。文章以姑姑和6歲的小侄兒的對話進行:
姑姑問:"你的臉在哪兒?"小男孩兒指指鼻子。
"不對,那是鼻子。"小男孩兒又指指腮幫子。
"那是腮幫子呀!"
小男孩兒接著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沒指出哪兒是他的臉。
最後,姑姑告訴他說:把你的鼻子、腮幫子、嘴巴、眼睛、前額、下巴頦兒......放在一起,這么一圈兒,才是你的臉。
接著,作者才說出,“在數學裡,當我們把一類事物放在一起考慮時,便說它們組成了一個‘集合’!”“這肯定比一上來就讓孩子們背集合的定義印象更深刻。這也是大科學家對於他所從事的領域的深刻理解的表現。理解得深,知道得多,才能做到深入淺出,準確易懂。”
在國外,科學家要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已成為公認的社會責任---
前蘇聯科學院要求,每位院士每年都必須要提交至少一篇科普作品,否則就是不稱職的;
法國科學院的院士,每年都被要求到學校里去為學生講一門基礎理論課程,以完成向公眾普及基本科學知識和精神的任務;
英國很多研究機構都為研究人員進行科普工作提供培訓。比如,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每年免費為100名研究人員提供為期20天的新聞報導技能培訓,聘請國家新聞機構的專業人員,教他們如何進行科學新聞寫作,如何接受採訪等;
在美國,科學家的科普責任感更加強烈,各種基金中都有資助科普項目的內容。美國大學教授的年度考核中,教授是否參與公眾科普活動是一個重要的評估因素。美國大學的基礎課要由本校最有名的學者講授;
國際人類基因組計畫之所以在美國能夠獲得巨額資助,很大的原因是細緻深入的科普工作。當時,許多科學家通過各種形式講解人類基因測序工作的重要性,最後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這一大科學工程的重要意義,其中的花費是一對鹼基要一個“dollar",約需要30億美元的投入......
看看著名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怎樣闡述一名科學家的看法:
“科學家還應該做什麼?我認為,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希望在下個世紀生存得好,且其基本價值不受影響的話,那么就應該關心國民的思維、理解水平,並為未來作好規劃。”
“我堅持認為,科學是達到上述目的的基本手段———它不僅是專業人員所討論的科學,更是整個人類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科學。如果科學家不來完成科學普及的工作,誰來完成?”“我們真正的危險在於構造了一個基本上依賴於科學和技術的社會,卻幾乎沒有人懂科學和技術。”
"理解世界是一種享樂,沒有被鼓勵著去積極思考的人是不幸的。而這種快樂應該由科學家去帶給公眾。"
20世紀70年代末,由薩根自編、自導、自演的大型科學電視系列片《宇宙》風靡全美。後來出版的《宇宙》一書,曾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70周之久,在美國印刷42次,有31種國外版本。他超群的演說才能,以及用通俗的語言闡釋艱深的科學概念的非凡能力,使他被讚譽為宇宙的解說員、科學的演員。
據說那時候的美國連卡爾·薩根的高領毛衣外套皮夾克的裝扮都為年輕人所效仿,這份崇拜來自於他宣講的科學和他宣講科學的方式,他因此成為青少年心目中10個最聰明的人之一。受他的影響,有一代美國人從小就對天文和科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探索精神。
卡爾·薩根的科普作品《伊甸園的飛龍》獲美國普利茲獎,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對他在公眾理解科學領域中所做出的傑出貢獻給予的最高獎勵。國家科學院對他的評價是:“沒有任何人像他那樣如此成功地向公眾講明科學給人類帶來的智慧以及那些令人驚奇不已、令人激動不止的發現和愉悅……他能夠成功地啟發數以百萬計公眾的想像力,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解釋清楚複雜的科學概念,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薩根本人對科學的興趣,就源自他小時候看過的科普書籍和雜誌。
李毓佩說:“以我的理解,科普不是為了培養‘家’的。它給人的是一種與世界中各種神奇事物親近的可能,讓人有了解未知事物的興趣和願望,讓普通人也能欣賞和體會科學研究帶來的快樂。”
"我可能成為不了一流的數學家,但我願意成為比較好的科普工作者"
還是10年前,李毓佩到四川的一個縣城去做教學調查,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居然把他前一年在《少年科學畫報》上發表的12篇數學童話連載完整地背了一遍,還加上自己繪聲繪色的表演。"你不知道當時給我的震動有多么大。"李毓佩現在回想起來仍有些激動,"那只是個國小三年級的孩子啊。"
“那以後我就覺得,這可能真是值得我一輩子去付出的事業。”一位學生家長寫信給李毓佩,要買他所有出版的書籍。這位家長說:我有一個女兒。她很愛看書。但她有個習慣,書看完了就送給其他的小朋友。可我發現,我們給她買的您寫的書,她看完了也不送人,還是一遍遍地看。據我所知,到現在她已經看了第4遍。孩子的老師反映,她現在上數學課反應很敏捷,回答問題很快,課後還經常問老師一些問題。我們覺得,是您的書使她產生了這樣的變化。
有一位小學生給李毓佩寫來信:“李爺爺:你給我們寫的書真好看,我真愛看。為了感謝您,我給您寫首歌兒:李爺爺的書真好看,我們真愛看,啦啦啦,啦啦啦……”這個小朋友還像模像樣地給歌譜了曲。“多可愛的孩子們呀!”李毓佩感慨。不久前,李毓佩到北京的“索尼探夢”去給孩子們做講座。
“我當時出了個題目,畫了3個圓圈兒,一個代表吃肉的,一個代表4條腿的,一個代表能爬樹的,還有一些小點點,代表鼻子、眼睛和嘴巴。有個4歲的小男孩兒,反應特別快,一下子就找出來哪個是鼻子。"
"中國的孩子還是很聰明的。你給他們一根羽毛,他們就可以飛,你給他們一滴水,他們就可以看見大海。"
80年代初,李毓佩在首都師範大學開設了4年《數學科普學》的課程。有人用"盛況空前"形容他的課堂,連外系的人都跑來聽,教室被塞得滿滿的。
可是李毓佩很遺憾,因為前前後後100多人里,"現在一個從事科普寫作的人都沒有。"
為了儘可能將數學科普寫得生動有趣,李毓佩養成了收集能見到的一切信息的習慣,還經常到書店做調查,看看小朋友喜歡什麼樣的話題,什麼樣的圖畫,什麼樣的風格。“為了能讓孩子們從一開始就對作品感興趣,就要儘可能貼近他的生活。”在李毓佩的書里,不僅有數學,還有兒歌,有傳奇,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奇怪的現象,還有新聞,謎語,甚至還有古代詩詞。
最近,李老師準備寫一隻小猴子去非洲歷險的故事,為此跑了很多地方,蒐集與非洲有關的知識,以及非洲動物的各種生活習性。
"現在小孩子和20年前不同了。"李毓佩說,他現在要做的是,把他的思想儘可能地融入到一些新潮的內容里去。
他情不自禁地笑起來:"對,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多寫些酷的東西。"
10年前的小讀者,有不少後來走進了大學課堂。
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毓佩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有誰知道愛克斯探長,有誰知道小眼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高高地舉起了手。
他再問:那有誰知道李毓佩?學生們面面相覷。
他感嘆:我的知名度還遠遠趕不上這些童話角色啊!
“不過,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過:我可能永遠成為不了一流的化學家,但我可能成為一流的科普作家。”李毓佩說:“我也這樣覺得:我可能永遠成為不了一流的數學家,但我願意成為一個比較好的科普工作者。”酸梅湯一樣的數學童話/小寧
一個孩子在夢中,來到一個宮殿,一個女孩出來迎接他,介紹自己叫王小零,要帶他參觀她的零王國。這兒的公民都剔光頭,你可以放心的與他們握手,但不能和他們擁抱;握手就像加號,你還是你自己,擁抱則像相乘,你就變成零王國的公民……
從來沒有讀到過這樣生動有趣的數學童話,這次算是讀到了。而且見到了那個寫了二十年數學科普的作家李毓佩先生。關於他的科普作品研討會,驚動了那么多數學界的院士參加,這實在令人驚訝。而他們普遍的感受是,那么嚴謹的數學,竟可以寫得這么準、新、淺、趣,讓孩子快樂地接受,即使是數學院士,也未必能做到。
童話里的數字舞蹈
迄今為止,李毓佩先生所寫的數學科普讀物達100本,文字量是1000萬字。他的讀者都是一些小學生,屬於一片白紙那類。為什麼要寫給他們,李先生說,就是要展現數學有趣的一面,讓孩子們愛上數學。"數學本身並不枯燥,為什麼教給孩子的時候,要把它變得那么讓人生畏呢?"
還是在首都師大數學系任教時,李先生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他開過數學科普課,惹得外系的學生也擠破腦袋來聽,因為上他的課格外輕鬆。他的數學道理就藏在無數的故事中,聽起來天南海北,但卻容易吸收。大孩子愛聽故事,小孩子怎么會不愛呢?李毓佩先生找到了自己創作數學科普的路徑——講故事。無理數與有理數之戰、小毅夢遊零王國、愛克斯探長探案……各式各樣的數學符號就這么被復活了,成為有血有肉的男孩子,他們荒島探險,他們推理探案,他們鬥智鬥勇,盡顯男孩子英雄本色。他寫得津津有味,孩子們也看得津津有味。一個畫畫的男孩子,就是看著他在《少年科學畫報》上連載十年的數學童話長大。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拜見女孩父親時,才發現那就是給他童年無數歡樂的作家。後來,那個畫畫的男孩子成了他的女婿。
數學之於孩子
有無數的東西能帶給孩子歡樂,但李毓佩先生覺得,數學的歡樂並不止於歡樂。“學數學不光是為了計算和套用,還在於學一種思考方法。為什麼要解方程,方程首先是一個問題,而解方程的推理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步驟。大科學家希爾伯特常常說,一個學科如果沒有了問題,就意味著死亡。學科如此,人生也一樣。每個孩子一生都會遇到無數的問題,解方程的過程就像對待人生的問題。現在課堂上的教學,常常讓孩子變得什麼問題都沒有,這是不好的。”
數學的面貌既是嚴謹的,同時也是奇幻美麗的,它的黃金分割造就了無數美麗的建築、它的無限不循環小數造就了奇幻的金字塔……數學之美,無處不在,數學的鑰匙,也可以打開藝術的大門。這是李毓佩科普童話背後潛藏的深意。
“數學有形式邏輯,文學有意識流。同樣需要想像力,也可以互相激發。”李毓佩用文學的形式寫數學故事,也像是在文學與數學間修復一座橋——一座原本不應被割裂的橋。“中國的應試教育,多的是填鴨式的,老師看重的是知識點的傳輸,卻把知識本身的趣味忽略了。”
酸梅湯與壓縮餅乾
算夠了蓄水池裡的進水量與出水量,數多了雞兔同籠的數學題,在數學不苟言笑的公式定律面前,數學不但沒了生氣,孩子自己也沒了生氣。如何在課外為孩子找回活潑如夥伴的數學,以前不是沒人嘗試過,成功的也有,《愛麗絲漫遊奇境》就是外國大數學家寫給孩子的童話。但也有失敗的,以為書里有了動物、有了孩子,便等於科普了,看到最後,也只是讓牛背一通數學定律,讓鳥講一些數學邏輯,照樣是枯燥無味。照搬科普這一行的術語,這就叫“知識硬塊”,像壓縮餅乾一樣不好消化。但李毓佩的童話作品中沒有,有人把他的文字比喻為酸梅湯,湯湯水水,酸酸甜甜,他自己稱這是一種兌水的功夫。
對水需要技巧,很多數學院士也坦言做不好,因為做慣數學論文的大腦化解不開簡約的公式;光有文學的想像力也還不夠,一些純文學作家也做不來,因為沒有站到一定的數學高度上。“一個數學公式,你不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它的發展演變,它的正面反面,就只能給孩子講定律。這是數學的素養問題。”
李毓佩覺得自己正站在一個恰好的位置上。他從小熱衷武俠偵探,長大了又是數學系畢業。數學界有很多頂尖人物都是他欽佩的,像既能在專業領域拔尖又能寫出數學科普小品的張景中院士。但他幾十年的創作實踐告訴他,數學科普最適合他。“我可能成為不了一流的化學家,但我可能成為一流的科普作家。”他常常以美國科普作家阿西莫夫的這句話自勉,也想像著,有一天,中國的孩子捧起他的數學童話,會像美國孩子看他們的地理教科書一樣——知識全化在遊記里,就像營養全浸在酸梅湯中。
(作者系《北京晚報》記者)
目錄
一 愛克斯探長出山
1、偷霹靂火箭炮的人在哪裡
2、查找縱火犯
3、奪槍者在何方
4、小鬍子將軍失蹤了
5、“外”是誰
6、我就是“外”
7、一筆糊塗賬
8、一個身份不明的人
9、追蹤
10、陰謀
11、將計就計
12、匪首漏網
13、巧捉歪嘴
二愛克斯探長和л司令
1、敲詐司令
2、咖啡館裡
3、互設陷阱
4、“鼴鼠”在哪兒
5、密碼通道
6、打開鐵門
7、死亡宴會
8、一杯毒酒
9、準備決鬥
10、蠟像館裡
11、勇斗殺手
12、邊走邊斗
三真假愛克斯探長
1、重返和平城
2、發現毒品
3、子彈打穿的諜報
4、神秘的禮品盒
5、背陰胡同b+d號
6、看門老頭兒
7、中毒“身亡”
8、單打獨鬥
9、紅頭子彈
10、特殊考試
11、破地雷陣
12、真相大白
四 愛克斯探長智闖黑谷
1、化裝偵查
2、非洲鑽石
3、科學算卦
4、開箱密碼
5、彈子遊戲
6、特殊審訊
7、禿頭八爺
8、刑場大戰
9、以毒攻毒
10、馬跳“日”字
11、老K集團
12、一擲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