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主義

20世紀20至40年代流行英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一種文學流派。“意識流”這一名詞最早見於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的文章《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之中:“意識並不是片段的連線,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識流主義
  • 釋義:一種文學流派
  • 流行年代:20世紀20至40年代
  • 流行國家:英國、法國、美國
20世紀初,英國女作家陶羅賽.瑞恰創作了小說《尖尖的屋頂》,被視為是把意識流運用於文學創作的最早的作品,到40年代意識流小說發展達到了高潮。該派認為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識才是生活的“真實”,作家應著力表達人的感性活動、意識活動和內心的奧秘。形式上以意識流作結構,有意忽略故事的情節的連貫和完整,不寫故事的背景,不用標點,並創造出顛倒時序、自由聯想、象徵暗示等新的手法,來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把現實與回憶、事實與虛幻互相穿插,到處顯示人物感受在流動的痕跡。“意識流”小說的大師是英國作家詹姆士,他創造了被意識流作家稱為“不朽的詹姆士的不朽的表現方法”。
其他著名意識流作家有法國的普魯斯特(代表作《追憶似水年華》),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美國的福克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