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是2012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瑞典)林德奎斯特。
基本介紹
- 書名: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
- 作者:(瑞典)林德奎斯特
- 譯者:馬娟娟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7月1日
- 頁數:172 頁
- 開本:32 開
- ISBN:9787508633824
- 語種:簡體中文
圖書目錄,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圖書目錄
自 序 周而復始 XI
過去已經消逝。未來正迎面而來。
引 言 措手不及 XVII
我們確實遇“襲”了。襲擊者不是古老的信仰、二氧化碳排放、原教旨主義、超級恐怖主義或是嚴重的金融危機,而是形形色色的“意外”。
地獄十年 XVII
世界性的大紊亂 XIX
我為什麼要寫這么一本書? XXI
意外的五個維度 XXIII
意外來襲的夜晚 XXV
第一章 期望是“0”,現實卻是“1”:什麼是意外?
當現實與理想發生衝突、產生矛盾時,現實本身就成了“意外”。
處處隱藏著意外的一天 005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關注 008
罕見事件的力量 009
臆想中的“生命線” 011
生命脫軌之後 013
S形的變化軌跡 015
不可預知的各個因素 017
意外真的很可怕嗎? 019
第二章 頭腦受驚之後:意外如何衝擊大腦和心靈?
人們在遇到意外時,其實會產生一種非常過癮的感覺。意外對大腦的作用就像運動之於人體,它是一種心靈體操。也許某一天它會被用來作為老年痴呆的預防性治療,抑或讓江郎才盡的作家重新振作。
讓人過癮的驚奇感 029
我們為什麼憎恨意外? 034
人類表面的清醒 037
對離奇的狂熱追求 038
意外開啟頭腦 040
令人激動的未知世界 042
意外催生的“驚喜經濟” 043
意外帶來的創造力 045
意外讓人青春永駐 047
心靈的體操 049
第三章 當公司遭遇急流:公司是選擇在意外中繁榮抑或衰敗?
麻煩不是由你做了什麼不尋常的事情而引發的,麻煩是在循規蹈矩的過程中出現的。
對於公司來說,真正面臨的挑戰是:迅速地辨認機會、利用機會,讓意外成為真正的生意夥伴,而不是當意外來襲時一心只想著將它拒之門外。
讓意外成為生意夥伴 055
火花 056
突如其來的商機 059
神秘的消費者 060
偶然的創新奇蹟 063
被經驗凍結的公司模式 067
禁止新思想的可怕系統 072
意外帶來的契機 074
擺脫“精確的詛咒” 077
足以適應不確定性的文化 080
公司不再僵硬 087
第四章 番茄醬效應:社會是如何與意外對抗?
一開始毫無徵兆,然後是稍有苗頭,接著全面爆發,這就是典型的番茄醬效應。比如中國的神奇崛起、臉譜網和推特網的快速發展、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冰島火山灰導致歐洲各國關閉領空等。
為什麼會出現番茄醬效應,為什麼到了21世紀它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我該做什麼? 095
什麼是番茄醬效應? 097
全球化,變化中的變化 101
未來是條指數曲線 103
達爾文的危險思想 107
社會的免疫系統 110
困境中的安全氣囊 115
意外激發的復原力 117
關於災難的倒置法 121
第五章 別有用心的預謀:利用意外事件的人
縱觀歷史,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尤其是使用各種統計數據來吹捧或誹謗自己生活的時代。如果說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兇險”,是因為背後有許多因素導致它看上去很“兇險”。
被利用的恐懼心理 131
兜售懷疑的商人 133
世界真的如此兇險嗎? 134
預言家們的陰謀 140
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 143
領導者的錯覺 146
學習與意外共存 148
拒絕陰謀 150
結 論 一個光明的未來:適應並享受這個遍布意外的世界
一個完全確定的未來,很有可能讓人陷入慢性的絕望之中。驚奇帶來的愉悅感和神秘事物的魅力,是在未來得到歡樂的重要因素。
毫無驚喜的一天 159
成長的點金術 160
難以捉摸的未知時代 162
從恐懼中解放 164
後 記 重生 171
內容簡介
《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編輯推薦:我們身邊的一切,包括看起來再平庸不過的日常生活,其中都包涵著無數個意外。只不過人們通常對這類意外視而不見,以致於白白錯過利用意外的好時機,任由其發展到令人揪心的地步。如果我們能夠更加敏銳,去發現並深究這些意外,既可以避免意外帶來的損失,也能夠利用意外創造巨大價值。
《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的作者,著名趨勢研究專家馬格努斯·林奎斯特,將挑戰人們思考未知和想像未來的模式,帶領我們走出短視,學會準確判斷和預測,為一切不確定性做好變革的準備。這需要越快越好,否則當變革的迫切需要最終到來時,當你從後視鏡看到追逐者越來越逼近你時,就為時已晚,你已經沒有更快的檔位來加速了。
讀《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可以讓每個人或組織在面對未知時,都能在作者的指引下,漸次進入這三個境界:心平氣和,不再為意外而憂心忡忡→喜歡上意外,享受意外,與意外和平相處→利用意外來改變一切,創造奇蹟。
《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內容簡介:我們每個人、每個公司、包括整個社會都在面對一個未知的世界。這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意外。有些意外無傷大雅,有些意外可怕至極。我們是否有能力精準地判斷前方會發生什麼?是否有能力去掌控它,扭轉它的走向,從而操縱意外的結局?《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挑戰了塔勒布《黑天鵝》中的理念,帶給了我們觀察、面對意外的全新視角。《意料之外:如何將意外變成驚喜》對意外的態度是相當積極的,作者勸說我們不要憎恨意外,而要更關注意外能給世界帶來什麼,意外能為我們創造什麼。由於這種積極,作者的敘述顯得更加理性、巨觀、心平氣和,不會讓人陷入類似書籍經常給我們帶來的焦慮感、緊迫感之中,而是讓人獲得一種發自內心的強大力量。對於公司:意外很可能成為絕佳的生意夥伴,意外能帶來產品創新的奇蹟意外能打破被老舊經驗凍結的公司模式,意外能突破禁止新思想的僵化系統,意外的干預為公司帶來全方位革新,意外能讓大公司擺脫所謂“精確的詛咒”,意外能幫助公司打造應對任何不測的文化……對於個人:意外能夠大力開發我們的頭腦,意外能為人類帶來持續不斷的驚喜,意外會催生“驚喜經濟”(比如蘋果公司的成功),意外能給人帶來驚人創造力,意外能夠預防老年痴呆讓人保持振奮…… 對於社會意外能夠催生強大的復原力。
作者簡介
作者:(瑞典)馬格努斯·林奎斯特(Magnus Lindkvist) 譯者:馬娟娟
馬格努斯·林奎斯特(Magnus Lindkvist),世界知名的趨勢研究專家、未來學家、作家。曾獲2009年瑞典年度商業演說家稱號。於2008年創辦了歐洲第一個關於趨勢研究與未來研究的學術課程,這使他成為世界上關於未來和趨勢思考最受歡迎的代言人之一。
馬娟娟,浙江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世界新聞報》副總編,畢業於國際關係學院新聞學專業,曾從事大學公共英語教學工作,譯作多種。
後記
重生
2009年7月,我搭乘荷蘭航空公司的飛機前往香港。飛機快要降落時,一場可怕的颶風正漸漸逼近。飛機機身劇烈地來回朝兩邊傾斜,我死死抓住座椅扶手,咬緊了牙關。我從小就怕坐飛機,尤其害怕遭遇氣流,即使風平浪靜時我也總是心有餘悸。可這一次的氣流格外劇烈,而且情況似乎正變得越來越糟。
機長在飛機廣播裡告誡乘客們不要離開座位,因為飛機正在穿越一片雷電區。了解情況後我漸漸平靜下來,慢慢從恐懼中擺脫出來:一切都快過去了。突然我感覺到恐懼消失了,心裡只有平靜。我當時確認自己活在地球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時內心反倒平靜下來。我聽到外面雷聲隆隆,把機身掀得來回亂搖。我索性閉上眼睛,讓身體隨著飛機晃動。我這時已經不再恐懼,慢慢放開了先前緊緊抓著椅子的雙手,掌心向上。這時,我有了一種幸福的滿足感。那時,我感覺自己好像不是在跟著飛機遭罪,而是在享受天空衝浪。未來可以無所不往。
我不再害怕。
我不害怕。
序言
引言 措手不及
地獄十年
未來就這么以雷霆萬鈞之勢來了,不帶絲毫扭捏。2000年3月10日,納斯達克指數衝上頂峰,但第二天就開始一路下滑,並很快跌至谷底。風險投資枯竭了,公司紛紛倒閉。但和2008年的衰退相比,這根本不算什麼。當時,金融市場負債累累、紛紛崩潰,華爾街資格最老的銀行紛紛倒閉。再回想幾年前,恐怖主義在幾條街之外的世貿中心早已露出了猙獰的面孔。
恐怖主義曾經是一種有效的限制性政治武器,後來卻成了刺客的工具,把槍口對準所有“妨礙”他們的人——無辜的男男女女和孩子們。它充當了所謂“第三次世界大戰”——反恐戰爭的導火線。於是,反恐大戲在紐約的下曼哈頓、歐洲的各大火車站陸續上演。伊拉克、索馬里和阿富汗成為反恐主戰場。
所謂自由民主的全球聯盟不過是一個過早提出的願景而已,甚至可以說是海市蜃樓。俄羅斯人選普京當總統。在普京的領導下,俄羅斯與之前人們所構想的美國式自由民主國家完全是兩回事。中國和中東各國的主權財富基金支撐起美歐各大經濟體,變得日益舉足輕重。
20世紀末,人們一度以為宗教正在走向沒落。但它卻殺了個回馬槍,占據了從政治議題到暢銷書榜的大塊地盤。甚至連一向措辭謹慎的《經濟學人》雜誌都驚呼:“上帝回來了!”
20世紀90年代,人們認為“兆位元組”、“寬頻”這些詞代表了經濟最前沿,但21世紀的前10年,隨著油價節節攀升、大起大落,動植物化石重新回到了經濟前沿。
隨著這場颶風般的變革,氣候問題走進了人們的言談話語之間。這個過去只有瑞典人和英國人在沒話找話時才會想起來的無趣話題,竟然成了奧斯卡得獎影片的靈感、促成全球峰會的因素。它影響了政府運作,觸動了每一個曾經坐過飛機、駕駛過汽車的人。我們給這個浪潮洶湧的時代起了若干個名字:不確定的年代、不可思議的年代。美國《時代》雜誌乾脆稱它“地獄十年”。
我們確實遇“襲”了。襲擊者不是古老的信仰、二氧化碳排放、原教旨主義、超級恐怖主義或是嚴重的金融危機,而是形形色色的“意外”。
世界性的大紊亂
當全世界媒體總結歸納21世紀前10年時,“意外”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它是個極具個性的詞語。無論好壞,幾乎每個大事件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當谷歌、維基百科這樣的新品牌、競爭者崛起之時,當2004年印度洋海嘯、卡特里娜颶風等災難性事件降臨之時。如果把生活假設成一齣戲,那么“意外”就好比那個總是在第三幕中現身的神人。他改變了現有的一切。他可能仁慈,可能邪惡,他是個解圍之神。他從頭至尾都是不可預測的。他讓熟悉變得陌生,他讓已知變成謎團。人們所有的恐懼大致都出自對未知事物的畏懼,因此有人便想到拿“意外”去嚇唬人。過去曾有人在書和文章里寫道,人類注定要在充滿不測的黑暗時代里永恆地漂泊,世界是不可預知的。更有人將意外比喻成“黑天鵝”——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黑色的鳥類象徵死亡。
真正讓人產生恐懼感的,是人們原本認為安全的事物一下子成了生死命題——比如到泰國度假、乘飛機、坐捷運、把錢存進銀行等。有序的20世紀猶如一出循規蹈矩的大戲,無賴和英雄一目了然——尤其是在所謂的“西方”。這種區分法滲透進文化,生產出過於簡單的情節。於是,從拳王洛奇到詹姆斯·邦德,盎格魯-撒克遜英雄們注定是要功成名就的。可現在,戲劇規則變了。詹姆斯·邦德要是到21世紀來一場冒險,結果會怎樣?惡勢力更具欺騙性,邦德的動機也變得讓人難以捉摸。《量子危機》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
意外擾亂了我們的情緒。這個時代,大家都在拚命地理解事物、矯正問題。但突如其來的一樁樁意外事件,像不速之客一般提醒人們:你們其實一無所知。人們可能會辯解:我們確實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那些形形色色的規律太難以捉摸。但問題是:就算事實的確如此,人們又為此做了些什麼呢?
我為什麼要寫這么一本書?
一位著名的雜誌編輯曾經說過,任何書面材料,不管其多么冗長,都可以用一兩句話來概括。我完全同意他的意見。
本書旨在指導人們從更深刻的層次上去理解“意外”,教人們如何接受,甚至是擁抱生活中、公司里、社會上的種種不確定事物。如今,傳統的真理受到質疑。這個時代需要充滿好奇的探究者、敢作敢為的管理者、夢想遠大的政治家。本書就是為他們而寫的。對這些人來說,每一天都是一個無法預知的驚奇。
關於意外,歷來在兩種書里有所提及。一種是恐怖故事。在那些書里,作者像恃強凌弱的惡棍一樣無情地嘲笑人類是多么無能,即便對手已經倒地,也不肯停下拳頭。過去幾年裡,有些人就是這么做的。而我,對另一種書更感興趣。我是研究流行趨勢的學者,我的職業是尋找世界上的各種新鮮事物,並且預測它們的前景。猛然間,“意外”躍入我的視線,因為近來人們頻繁地提及這個詞。我認為,現在不是嘲笑別人的時候,而是幫人們認清“意外”的好時機。我篤信預言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我希望可知與不可知這兩個對立的概念能夠和諧共存。後來,我終於悟到,人類有責任讓受困者走出黑暗,享受光明。不管是科學還是文明,這些人類遺產中無不有好奇心的引領。這就是我寫作本書的意圖。
本書中研究的“意外”既包括個人遭遇,也包括更廣範疇下的種種意外事件,它們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儘管我的同行們誇張地稱“意外正越來越多”,但我不想這么說。我想從心理學的層面來探究意外到底對人、公司、社會意味著什麼;當人們遭遇意外的時候心理活動是怎樣的;從中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除了帶來不安,意外能否產生正面效果?
此外,我還要談一下本書的風格。大部分有關意外的書都很枯燥,是充滿數據和運算的左腦讀物。它們多半是出色的學術作品,但貝爾曲線和方程式往往掩蓋了文字背後的人性。相比較而言,本書是一本右腦讀物,更多關注的是意義、情感和實踐暗示等。我刻意與那些悲觀的學者拉開距離,努力尋找意外積極的一面。看完本書,讀者會發現,意外中確實存在不少積極面。
意外的五個維度
本書內容主要分5個章節,它們各自闡述有關意外的一系列問題和觀點。
· 意外的定義
當人們使用“意外”二字時,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就像“現代主義”一樣,它目前的定義並不準確。為什麼有些事情被人們稱為“意料之外”,而另一些卻是“意料之中”?
· 個人意外
當意外襲來,人們會如何反應?比如,突然受驚會讓人一躍而起,一句突如其來的妙語會讓人大笑不止。
· 公司意外
各種意外會帶來財富的起起落落,讓公司管理者心裡沒底。公司該如何應對意外?如何應對意外,才能儘可能避免損失?
· 社會意外
意外既能鞏固國家政權、機構、信仰,也能顛覆它們。當社會面臨不測,人們會作何反應?
· 意外的負面影響
人們歷來試圖阻止意外的發生。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發生後,薩滿教徒開始兜售一種據說能夠抵禦地震的長生不老藥,啟蒙時代由此拉開序幕。如今,宗教狂熱分子和吹牛者聲稱,他們能夠預知災難。本書中,這一章的目的是揭露謊言。
本書每章的最後是個“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你只需準備一對骰子。關鍵是要在讀完本書最後一章時,獲得儘可能多的“啟發得分”。如同真實世界裡一樣,機會在遊戲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我的用意是通過遊戲激勵讀者去改變每天的刻板生活,讓每個人都能更自如地應對意外的襲擊。
雖然我前面提到,社會潮流指引了我,但這依然不能充分解釋我為什麼要寫這樣一本書。21世紀之初,當我把“趨勢學家”這個頭銜印到自己的名片上時,許多令人鼓舞、令人迷惑的現象在我腦海中一一閃現。我之所以對“意外”這個話題如此感興趣,背後還有更深、更隱秘的原因。那與我的一段個人經歷有關。
意外來襲的夜晚
許多年前一個5月的夜晚,天氣還很涼,凌晨我突然從睡夢中驚醒,家裡潛入了兩個盜賊。當時我獨自在家,正在準備一場考試,臨睡前只開了有限的幾盞燈。這可能讓賊誤以為我家裡沒人。
兩個賊用刀子逼著我交代:家裡值錢的東西在哪兒?雖然最終家裡沒什麼值錢的東西被拿走,但這兩個賊偷走了一個無價之寶——我內心的安全感和平靜心態。事後,父母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和保險公司談妥了賠償事宜,但我卻花了好幾年才從那一晚的驚嚇中恢復過來。
像我一樣,每個人都會在一生中碰到這樣或那樣的意外。有些意外無傷大雅。有些意外可能比我的遭遇還要可怕得多。我的經驗是,不能沉湎於過去的痛苦,不要把自己刻畫成一個受害者。我從自己的經歷中明顯感覺到,挫折會讓人變得更加堅強。不過,話雖如此,這件事還是在我心裡埋下了懷疑的種子。我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精準地判斷前方會發生什麼,而我有沒有能力掌控它。就是從那時候起,“意外”這個話題牢牢地抓住了我。
本書不只是一本生活指南,而且還是一本“魔法書”。它想讓讀者去嘗試,是否也能像我一樣不再因為意外而憂心忡忡,甚至開始喜歡上意外。至少,我希望讀者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意外,在生活中與它和諧相處。
準備好了嗎?那就讓我們去探究有關意外的種種真相吧。
斯德哥爾摩
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