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麵食

意式麵食

廣義的意大利麵食指一切來自義大利的面制食品,而狹義的意大利麵食一般指的就是意大利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式麵食
  • 外文名:Pasta
  • 泛指:所有源自義大利的麵食
  • 特指:意大利麵
  • 發源地:義大利
  • 流行地區:世界各地
簡介,歷史起源,

簡介

意式麵食泛指所有源自義大利的麵食。在義大利,一般會用Pasta這個字來稱呼各種由麵粉及水、有時或會加入雞蛋製成的麵食。意式麵食的特點是有很多種不同的式樣。例如:意大利麵條的長條型、通心粉的半月型管、螺絲粉的扭曲狀等,千奇百怪,令人目不瑕給。現時,意式麵食已在世界各地普遍起來。

歷史起源

意大利麵的世界就像是千變萬化的萬花筒,數量種類之多據說至少有500種,再配上醬汁的組合變化,可做出上千種的意大利麵,是義大利的特色主食。
意大利麵意大利麵
意大利麵的起源簡單說有人主張起源於中國,由馬可·波羅帶回義大利,後傳播到整個歐洲。也有人主張:當年,羅馬帝國為了解決人口多、糧食不易保存的難題,想出了把麵粉揉成團、擀成薄餅再切條曬乾的妙計,從而發明了名垂千古的著名美食——PASTA(意大利麵)。
最早的意大利麵約成型於公元13至14世紀,與21世紀我們所吃的意大利麵最像。到文藝復興時期後,意大利麵的種類和醬汁也隨著藝術逐漸豐富起來。
最初的意大利麵都是這樣揉了切、切了曬,吃的時候和肉類、蔬菜一起放在焗爐里做,因此當年義大利半島上許多城市的街道、廣場,隨處可見抻麵條、晾麵條的人。據說最長的麵條竟有800米。不過由於意大利麵最初是應付糧荒的產物,所以青睞者多是窮人,但其美味很快就讓所有階層無法抵擋。
意大利麵吃起來連汁帶水,頗不方便。早期的人們都是用手指去抓,吃完後還意猶未盡地把蘸著汁水的十指舔淨。
中世紀時,一些上層人士覺得這樣吃相不雅,絞盡腦汁發明了餐叉,可以把麵條卷在四個叉齒上送進嘴裡。餐叉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飲食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大利麵功不可沒。新大陸的發現開拓了人們的想像力,也給意大利麵帶來更多變化:兩種從美洲舶來的植物——辣椒和西紅柿被引入醬料。
西紅柿的出現及隨後的品種改良,在義大利的那波利首次被人用作醬汁搭配麵條,從此令麵條大受歡迎,甚至連皇室貴族也被受吸引。正宗的義大利粉是由銅造的模子壓制而成,由於外型較粗厚而且凸不平,表面較容易黏上調味醬料,令吃起來的味道和口感更佳。
到19世紀末,意大利麵著名的三大醬料體系:番茄底、鮮奶油底和橄欖油底完全形成,配以各種海鮮、蔬菜、水果、香料,形成複雜多變的醬料口味。麵條本身也變化紛呈,有細長、扁平、螺旋、蝴蝶等多種形狀,並通過添加南瓜、菠菜、葡萄等製成五顏六色的種類。據統計,意大利麵的品種竟有563種之多。可是誰會想到意大利麵條最早是用腳揉面的?因為麵團太大,用手實在揉不動。
直到18世紀,講衛生的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多二世才請來巧匠,發明了揉面機
1740年,第一座麵條工廠建成,廣場曬面的大場面從此成為歷史。義大利人對麵條的喜愛似乎與生俱來,許多人把做面的獨門秘方束之高閣,不肯輕易示人,甚至把意大利麵鄭重寫進遺囑。中世紀許多歌劇、小說里都提到麵條。近代義大利民族英雄加里波第也曾用麵條犒賞三軍,甚至拿破崙在波河大進軍中也拿“吃麵”激勵士氣。
21世紀,全球意大利麵條年產量已達1000萬噸。在義大利,每人每年要吃掉至少28公斤麵條。在羅馬市中心總統府附近,甚至還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麵條博物館,慕名前來者絡繹不絕。這個博物館共有11個展廳,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麵條產品以及加工器具,從最早的擀麵杖、和面盆,到後來的切面機、麵條生產線等等。眾多實物生動地敘述了意大利麵條數百年的發展歷史。如今意大利麵條已成為世界的寵兒。
意大利麵意大利麵
2013的世界麵條大會,參加國多達27個。美國紐約著名的“7月4日大胃王”比賽中,意大利麵條大賽已成為保留節目。2013年的比賽中9名參賽者在短短8分鐘裡吞掉16.2公斤麵條,平均每人吃掉1.8公斤;今天在世界100多個國家裡,都可以找到意大利麵的蹤影,甚至在地球之外也能聞到它的香氣——國際空間站的食譜里,意大利麵條赫然在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