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惑與祈禱

惶惑與祈禱

《惶惑與祈禱》是當代作家沙馬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7年12月。

該書收錄了兩百餘首詩歌。沙馬作為一位彝族詩人,用飽滿的筆觸,書寫了出生地“南高原”的風物和人情。詩人在自覺地更新著其寫作經驗和資源,始終在思索民族與世界的問題。這些詩歌雖然有很強的地域特徵和民族性,但又無處不體現著對地域的超越、對民族的提升,這使得詩歌具有開闊的視野。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惶惑與祈禱
  • 作者:沙馬
  • 文學體裁:詩集
  • 首版時間:2017年12月
  • 字數:4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惶惑與祈禱》收錄了作者創作的詩歌二百餘首,分為“恍然間”“風吹沙河”“幻影如謎”“落日祈禱”四輯。作者以思想者的視角,重新審視和表達人與地域的關係,深情描繪南高原的風物,讚美地域文化的燦爛與厚重。詩歌在地域性、民族性與現代性之間,連線傳統與現代,以獨特的視角,準確表達了對人性的思索、對故土的愛戀,以及對生命深切的人文關懷。

作品目錄

自序:南高原、木柵欄、詩歌,以及靈性的焰火
輯一 恍然間
一陣風吹過來
下沉
那些迷惘
恍然間
過古王國遺址
它們的破碎不夠徹底
燈盞
在暗夜裡摸索
另一種訴說
火焰漸次上升
明亮的時刻
在土坡之上
山頂上的石頭
可以懺悔了
替代
隱秘的喧響
帶口信
廢棄的小站
暴雨就要到來
烏喇鎮的紅燈籠
停歇
冷火塘
灰燼中閃動光亮
寬恕
夢境與凶兆
空寂的戲台
圖騰柱在火光中搖動
戀人謠
雨水落下來
銀匠鋪
舊時光,蒼老
在荒蕪的邊緣慢慢沉溺
秋天的片斷
顫慄的聲響
在路上緩緩眺望
路邊
風語落在草坡
螞蟻的哲學
輯二 風吹沙河
黑夜容易察覺人們的脆弱
火堆旁
風吹過後
乾淨的秋天
南高原偏方
傷心
火舞
內心在忽視什麼
那些落葉
夜的變奏曲
虛構的城堡
天空下的螞蟻
在路邊
遇見
那一天
鳥兒在大街上停歇
虛妄的構想
木窗外,夜
沉吟
守靈夜
夜裡的雨一直在下
草絮般飄舞
麥秸燈籠
傾訴
路上的馬燈漸次熄滅
牛皮紙,遙遠的記述
悲痛
在街頭的瞬間
不要說出那個夜晚
鬼火
灑拉地坡
流浪的石頭讓人傷感
月亮在冷冷的山岡
山坡上的三隻羊
過敏
幻想曲
七月就要過去
歌謠或美麗的雨水
意外的心跳
木柵欄邊的女子
九月的傍晚
趕馬人的片刻時光
他們在天空中低語
輯三 幻影如謎
一種疼痛的睡眠
感恩
讓悲哀的風車停止轉動吧
在南高原上靜靜冥想
慢慢過去的日子
六月的寂靜
好暖的草坡
雨布苦的冬天
焚毀
聆聽
黃昏中的樹
一天很快就過去了
過灑拉地坡
回望
一種孤單
傷心
蒼涼
等候秋天的少女
雨水
傷痕
河之兩岸
野山上的蘇鐵
恍惚
墳塋
黃昏之中
馬車駛向遠方
薄暮一刻
預感中的月亮
淡忘或者歌唱
鴿子遠遠地飛走了
野鈴蘭
雨落過
在夜裡
邊緣
閉上眼的瞬間
輯四 落日祈禱
頭頂上的瓦礫叮噹作響
原諒
聽畢摩誦經
回頭
看看那些燈盞
沙子
隱秘的火焰
期盼中的幻影
如果
在暮色中躺下
在曠野上
惶惑一刻
站在河邊
朦朧的雨夜
一切暗下來
回頭看見了祭品
日落
打鐵的匠人厭倦鐵器
山邊小酒館
某種迷戀
端午,時光之謎
彝人·十月太陽曆
南高原的祈禱詞
行走與沉思
沙馬:南高原的抒情王子
評論摘錄

作品鑑賞

《惶惑與祈禱》呈現了沙馬日漸成型的抒情方式,體現出一位現代知識分子面向靈魂的省思。沙馬大致從兩條路徑找到重返歷史的通道:一條是尋訪歷史遺蹟。如《過古王國遺址》一詩,詩人在實地踏勘中真切感知祖先創造文明的艱辛與豪情,重獲歷史傳遞的祖先諭旨。在《彝人·十月太陽曆》一詩中,他對本民族的曆法表達了由衷的敬意。“十月太陽曆”是彝族祖先創造的天文曆法——一年分十個月、每個月有一個主題,集自然變化規律與生產勞作特點於一體,是彝族智慧的結晶。另一條是解析歷史文明載體。彝族人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符碼,如畢摩祭祀、吟誦經卷、羊皮鼓舞等,據此可以觸摸彝族獨特的自然觀、宇宙觀和生死觀。他們有著鮮明的祖先崇拜意識,對死亡充滿尊重,如詩歌《燈盞》:“如果你曾是過路人,請和我一起惦念/木柵欄、酒碗、純樸的笑容/以及每一間簡陋的土掌房/山寨里,如果有人死了/不論親人或仇人,誰都願意為死者/唱一首離別的歌謠,安慰去路的漫長”。這個民族既強調現實的奮鬥與掙扎,又重視精神的純粹性,溯源式的詩歌寫作成為對文明積澱的梳理與呈現,重構了一種深沉凝重、燦爛輝煌的歷史美學。
強烈的現實關懷是沙馬詩歌贏得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彝族人在漫長的生存之路上,曾瘋狂地攫取過自然的珍寶,昔日的獵手一度成為族群中的英雄。到了具有理性意識的詩人這裡,祖先的行為被重新審視,痛感環境惡化帶來的厄運,以筆為劍,直指痼疾。如詩歌《可以懺悔了》:“祈雨的儀式,在暮色和鐘聲中停歇/禱告後的歌謠,僅僅三天/已被懷疑和冷笑撕成碎片飄搖……面對沉寂的河流,淚流滿面/靜穆了許久,你說/可以懺悔了/烏鴉‘嘎’的一聲飛離枯乾的樹椏”。詩歌寫出了讓人痛心的場景,筆端含情發力,批判尖銳而鋒利。對生態環境的關注,對自然平衡意識的追求,是彝族詩人創作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詩人從自然環境的惡化看到了族人現實生活的困境,他的憂思既針對他們物質的貧困,又集中於精神的迷惘,並將自然生態與其生存現狀相聯繫。在《鳥兒在大街上停歇》一詩中:“春天還在上升。流浪的鳥兒/多么像大街上那些神態惶然的彝人啊!”鳥兒棲棲遑遑,無枝可依,在表達自然環境被破壞的憤懣之情的同時,深層卻是對彝族人精神生活的憂慮。
沙馬佇立於故鄉的高崗上,遙望雲朵、山寨、羊群,抒發他的赤誠情懷。其詩歌朦朧溫婉,含蓄節制,體現出與群山萬壑對話的渴望,又多半是發自內心深處的呢喃細語。詩人的“惶惑”來源於現實中遭遇的諸多難題,因此,詩人發出了“祈禱”之聲,以人文良知觀照世俗民生,期盼人世萬物能在一個更加和諧的世界裡共存共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體現了一份深沉的責任與情懷。《惶惑與祈禱》體現了沙馬成熟的詩歌品格,他站在雲貴高原的抒情場域上,聚焦獨特的自然地理物象,以赤子之心感應天道輪迴,書寫現實人生,在不斷回望祖先和故鄉的同時,為彝族人遭遇的多重困境而黯然神傷。但他又不囿於本族之侷促,而是以深沉的文化情懷打探世道人心,憂慮人類的未知與局限,形成了更具人文意義與價值的人類學視野。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0年6月15日,《惶惑與祈禱》入選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參評作品目錄。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惶惑與祈禱》
2017年12月
長江文藝出版社
978-7-5702-0105-1

作者簡介

沙馬,漢名張德平。彝族。生長於南高原邊遠山寨。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表作品。200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夢中的橄欖樹》《靈魂的波動》《沙馬詩選》《幻影之傷》,散文隨筆集《虛幻的面影》等。曾獲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第四屆四川文學獎特別榮譽獎,第三屆、第四屆四川省民族文學創作獎,首屆中國彝族詩歌詩集獎等。作品入選數十種重要選本並被英、德、法等多個語種譯介到國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