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魔鳴奏曲

惡魔鳴奏曲

由巴赫的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改編而成。原是一首管風琴曲。由美國指揮家斯托柯夫斯基把它改編成管弦樂曲。樂曲由一首托卡塔曲和一首賦格曲組成,前後兩部分的音樂形象十分統一,全都以同一個樂思作為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惡魔鳴奏曲
  • 原創:巴赫
  • 性質:管風琴曲
  • 演奏:斯托柯夫斯基
惡魔鳴奏曲,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樂曲的特點和風格,巴赫音樂的特點,從生命形態看,從音樂本身看,欣賞《歌德堡變奏曲》,欣賞巴赫的音樂,巴赫的音樂是美的殿堂,巴赫的音樂是本質的音樂,摘要,Malice Mizer,

惡魔鳴奏曲

按malic mizer的聖堂音樂,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改編。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原是一首管風琴曲。管風琴的音域寬廣,音色多變,音量極大,氣勢宏偉,曾有“樂器之王”之稱。最大的可高達數層樓,擁有五層鍵盤和上萬根樂管。巴赫最擅長演奏管風琴,其作品的音響構思幾乎都以此為基礎。這首樂曲是他管風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華麗的技巧、風格和雄偉的戲劇情節。

樂曲的特點和風格

據分析,它是作者在1704—1707年間專為阿恩士塔德的新管風琴創作的。由於管風琴的體積非常龐大,構造又相當複雜,無法搬上音樂會舞台,因此這部作品也就沒機會向廣大聽眾介紹。為此,美國指揮家斯托柯夫斯基把它改編成管弦樂曲,用豐富的器樂色彩,在音樂會舞台上重現了它的雄偉氣魄和深刻的意境。樂曲由一首托卡塔曲和一首賦格曲組成,前後兩部分的音樂形象十分統一,全都以同一個樂思作為基礎。托卡塔自由、即興,就象一首表情誇張的宣敘調;賦格曲非常接近主調風格,沒有固定對題,也沒有橫向曲調線的複雜交織,特別是結尾部分,出現了一連串加有輝煌的走句式的和弦進行,好像又回到了一開始的托卡塔曲,進一步加強了整個樂曲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巴赫音樂的特點

從生命形態看

聽巴赫的音樂需要抓住兩個特點:
首先,從生命形態看,巴赫是一個虔誠的新教徒。巴赫家族是一個宗教氣氛濃郁的家族,其家族成員,基本都是教會中的琴師或者地區執事。巴赫自己15歲就在聖·;米夏埃爾教堂當歌手,18歲起任教堂管風琴師。其一生中,除克滕時期大約有六年時間為克滕親王服務外,基本把所有精力都獻給了教會。巴赫自己曾說過:“音樂是讚頌上帝的和諧的聲音”,他聲稱,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為上帝而創作的。這樣,應該首先從宗教的角度來接近巴赫,即:
1.巴赫的作品,除克滕時代為克滕親王創作的器樂作品外,都是為教會創作的,為教會的各種儀式所用的。
2.因為巴赫自己是一個虔城的教徒,所以即使他為宮廷創作的器樂曲,其和諧的境界也指向他的宗教性。
3.巴赫音樂中的宗教性,其實現在感染我們的並非是那些具體的宗教內容(比如康塔塔、眾讚歌、聖歌的歌詞等)。在音樂作品中,其具體內容(比如歌詞)經過了音樂形式表達的中介,我們欣賞的其實已不再是內容,而是具體內容經音樂的形式轉換成的那種上升於具體內容之上的音樂語彙和它所展示的境界。在中介之中,歌詞這樣的實際內容其實也變成了音樂本身。在欣賞音樂中,重要的是通過音樂語彙來感受境界,這就是使你的靈魂淨化、升華的元素。音樂形式與作曲家的情感方式共同組成著境界,而某一作品的具體內容只不過是它的創作背景。這樣,如果停留在聽內容的基礎上,你很可能聽的是文學或者別的什麼,而並非是音樂。

從音樂本身看

其次,從音樂本身層面看,巴赫是一位復調音樂的大師,他在他以前的大師所開創的音樂表達方式的基礎上,極盡了豐富與簡化兩方面的努力。他最豐富地發展了復調的對位、變化等因素,使復調音樂“聽不透”(組成複雜的層次秩序,令人在無窮變化中感覺欣賞的無限),又簡化了 樂句本身和樂句的表達,簡化了樂句與樂句之間的結構。這種簡單中的豐富、豐富中的簡單建立在極高超的技巧基礎之上。從這種意義上說,巴赫又是高度技巧性的,所以要聽他的技術本身的魅力。而要聽出技術本身的魅力,需要了解有關復調音樂的基本要素。
在巴赫的音樂中,除其中的宗教因素外,不應從音樂外部過多地追索其作品的意義。在巴赫的年代,音樂一方面為宗教服務,另一方面為貴族服務,音樂往往是一種服務的形式。在巴赫的音樂中,即使有標題,也往往並不是具體內容的承載。所以,欣賞巴赫的音樂,不應像欣賞貝多芬那樣,去努力尋找作曲時的個人景況與實際的創作內容;也不應像欣賞莫扎特那樣,去努力尋找音樂中的靈感與情緒的交織。巴赫作品的魅力,除了他對上帝的那一份虔誠,就是對音樂構成本身的追求。巴赫作品的真正魅力,往往一在於其對節奏的處理,二在於其樂句在對位循環處理中的變化,三就在點、線、線條與線條間位置、變化之中建立起來的結構。

欣賞《歌德堡變奏曲》

這是音樂本身的魅力,比如《哥德堡變奏曲》,它的內容就是那一段音樂素材和它30種變奏里體現的無窮無盡。欣賞這樣的作品,你聽的是它怎樣變與怎樣不變,或者進一步是怎樣變中不變和怎樣不變中變,這樣的欣賞本身能感受到那樣的線條交織與變化多端。
但俄羅斯鋼琴家加夫里洛夫,卻把這30種變奏闡釋成人生的各種各樣具體的生活方式的展示,以一種情感方式來闡釋完全抽象化的音樂本身。這種具體的規定無異使本來有無窮變化的音樂變成規定的產物,使欣賞變得簡單化。不過,如把這種闡釋方式與古爾德的闡釋方式作一比較(加夫里洛夫的演繹74分鐘,而古爾德的卻只有47分鐘),倒也饒有趣味。

欣賞巴赫的音樂

聽巴赫的音樂,總有一個由淺入深,越來越深入理解和體味的過程。一開始聽音樂,一般都會尋找好聽的角度。巴赫音樂中最優美的是兩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為雙小提琴而作的協奏曲和小提琴、大鍵琴的奏鳴曲。這些作品比較容易進入境界,可視為巴赫音樂中的通俗作品。結構基本是當時流行的快一慢一快的三段體,快和慢都是基本樂思、基本音樂素材的不同表現手法。快和慢是為完成對比,而在快慢對比中,其實也是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從這些較通俗的作品中,應該體味節奏——線條的長短在其中對比和變化的味道。

巴赫的音樂是美的殿堂

掌握巴赫音樂的基本特點後,可以進入聽結構的階段。這時可以選擇聽一些像《義大利協奏曲》、《六首組曲》這樣的鍵盤樂。可以先選擇最體現巴赫的結構魅力的《哥德堡變奏曲》,這部作品本身是以一首簡單的薩拉班德舞曲為主題所作的30段變奏,最後又回到主題。在這些變奏中,巴赫探討了各種各樣變化的可能性。所謂結構,就是這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變化和在變化中建立起來的秩序感。這種秩序就是美和和諧。
體味到了節奏、變化和諧調變化而誕生的秩序,就能夠邁進巴赫創造的藝術殿堂了。這時你再聽《平均律》、為小提琴獨奏而作的六首組曲這樣的頂尖作品,就會感覺每一個在大結構中的細部都嚴絲合縫,異常精美,而所有的節奏變化與對位配合都渾然天成
,絕無刻鑿之感。這是一種精緻中的自然、自然中的精緻。
這時你再聽那些為人聲而作的純宗教作品,就不會再拘泥於具體的宗教內容,你會感覺它是一座神聖的殿堂,這個殿堂整個兒被崇高的光輝照耀著。

巴赫的音樂是本質的音樂

摘要

巴赫的音樂是本質的音樂,也是本質的宗教。本的音樂從抽象性角度,令人感覺似數學公式與它的演繹。
巴赫的音樂深不可測,我們欣賞他的作品只能從不同方面來感受他的一部分魅力而已.

Malice Mizer

惡意與悲劇,他們的音樂接近聖堂音樂又加入了歌特和把洛克的音樂元素,把古典音樂和現代電子樂結合的另類迷換音樂發揮的很出色.我開始喜歡這個樂隊是在第二代主唱gackt加入後,我想很難有人在看到gackt後會沒有感覺,這樣一個神一般的人物也的確使Malice Mizer步入了鼎盛時期,當然樂隊中的靈魂人物mana也不得不提,很難想像這樣一個集妖艷與高貴美麗的人是男生,他所創作的音樂真的是很好的作品.在加上gackt的聲音,是完美的組合.另外樂隊中的其他兩人kozi,yuki和kami也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可另人遺憾的是鼓手kami在gackt離隊後不久就因突發疾病而死,而後 mana他並沒有放棄,他以僅有三人的Malice Mizer發行了single "再會的血與薔薇",沒有主唱也沒有鼓手,但他們成功了.在這之後,又有了新的主唱klaha,我個人覺得他也是一個不錯的主音,但我覺得他在後來離開Malice Mizer後出的個人專輯裡歌更好聽.再之後樂隊還是解散了,mana有組了一個樂隊moi dix mois,我真的很佩服mana,在這個樂隊里的主音的聲音居然和gackt的聲音有大部分的相似,我剛開始聽還以為gackt有回樂隊了.....總之,不管怎樣,Malice Mizer 是永遠存在的神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