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建築結構,王府主人,
簡介
惠親王府為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的府邸。此處原為明代禮儀房(俗稱“奶子府”)的所在地,清代為貝子弘升的府邸,後來轉賜為惠王府。《嘯亭續錄》載:“公宏(弘)升宅在奶子府。”《燕都叢考》引《採訪冊》:“惠王府在路北。案:王諱綿愉,仁宗五子,鹹豐三年授奉命大將軍,謚曰端,其府即公宏(弘)升舊第。”
建築結構
王府原來有三路大院,東路部分原為不甚規整的服務用房,現早已拆改;中路的主要建築保存基本完整,西路的原有建築也不太規整,現仍保留一個小院。
中路原有兩重大門,正門五間,硬山頂建築,東西各帶倒座房四間和五間;二門三間,現遭拆毀,在原址上建了一幢六層的宿舍樓。現存正殿一座五間,前後廊硬山頂建築,頂帶正脊,覆綠色琉璃瓦,兩側帶轉角房各六間。原有東西配殿各五間,硬山頂,覆灰色筒瓦,帶前廊,現西配殿尚存,東配殿被毀,原址上另建了一座鍋爐房。正殿之北為穿堂門三間,硬山頂,左右耳房已被改建。門內為後寢區,有寢殿一座五間,前三路石階,前後廊硬山頂建築,帶有正脊,用綠色琉璃瓦;左右順山房各三間,順山房與殿身之間各有一個小夾門;東西配殿各五間,硬山頂,覆灰色筒瓦,帶前廊,南面另接耳房各一間。寢殿之北應有後照房,現業已不存。
西路院尚存一正兩廂,正房五間,前後廊硬山頂建築,東西廂房各三間,均用灰色筒瓦。
惠王府由貝子府改建而來,等級不高,規模亦狹,其主要的殿宇均為硬山頂,檐下均不施斗栱,無翼樓,形制格局比較簡單,整體上遜於其他的親王府,但後來此府也升為親王府,正殿遂改用綠色琉璃瓦。惠王府現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主要用作單位辦公用房。
王府主人
惠端親王綿愉,仁宗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宣宗即位,封惠郡王,在內廷行走,上書房讀書。故事,親、郡王未及歲,食半俸。道光九年,命食全俸。十九年,進親王。文宗即位,諭:“惠親王為朕叔父,內廷召對及宴賚賞賜宜免叩拜,章奏免書名。”鹹豐三年,賜御用龍褂。
洪秀全之徒北擾近畿,命為奉命大將軍,頒銳捷刀,統健銳、火器、前鋒、護軍、巡捕諸營,及察哈爾兵,哲里木、卓索圖、昭烏達東三盟蒙古兵,與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督辦防剿。僧格林沁出駐涿州,綿愉留京師。九月,會奏頒行銀錢鈔法。時秀全兵至深州,請發哲里木盟馬隊一千及熱河、古北口兵各五百赴涿州助防;復奏請發蒙古兵三千,以德勒克色楞為將,督兵進擊。
四年正月,命朝會大典外悉免叩拜。尋與恭親王奕訢、定郡王載銓疏請鑄鐵錢為大錢輔,上令王詳議以行。五年四月,北路肅清,行凱撤禮,上奉命大將軍印。十二月,以鑄鐵錢有效,下宗人府議敘。八年五月,以奏保耆英,罷中正殿、雍和宮諸職任。九年,罷鐵錢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