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路線,歷史,運營,改造工程,重要人物,
路線
路線從惠州縣城淡水碼頭(今橋東街道辦事處西枝江橋附近)起沿西枝江而上,途經息鞭亭、大石橋、文頭嶺、鸝鴣崗、塘布(馬鞍塘)、平潭、烏塘、紅嶺崗、坑口,至平山之西枝江河邊止,基本上按清朝時驛道走向,全長33.2公里。路面為礫石或山石鋪築,屬礦土路面結構;橋樑涵洞用鋼筋混凝土。路基寬22英尺,小橋總寬27英尺(淨寬22英尺),其中烏塘橋、坑口橋淨寬為15英尺。線路的線型順直,但抗洪水能力低,稍有洪水便不能通車,整個工程的估計造價超過十萬元。
歷史
1920年10月,南洋菸草公司捐款50萬元作為賑濟惠州兵災,惠陽縣請求得到了其中10萬元作為修築惠平公路,以工代賑。
1921年5月1日,“五一”勞動節惠平公路縣城至馬安路段通車。從這個月起,開始徵用人工辦法修築惠樟公路惠陽縣路段。(獨石橋欄桿有印字“民國十年五月建成”可作物證)。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修好33.2公里公路,雖然是等級較低,按現行標準是不列等,但工程進度是快的。可以說平樟公路局的成員是實幹家。
通車初期,惠州至馬鞍疵在每天乘客百餘人,惠州至平山班車每天乘客僅二三十人。1923年以後搭客逐漸增加,惠州至馬鞍班車每天乘客達二百餘人,惠州至平山班每天乘客亦相應增多。當時的票價是每十華里二角,因路途常有土匪打劫,車上設保護衛兵,每人另增收保護費二角。
1922年,廣東省公路處核准惠平公路由惠陽商會、教育會、慈惠善堂、鄉團總局等單位各選代表一人,組成董事會,負責惠平公路管理工作。道路養護費由益群行車公司按營業收入的15%作為路租繳給董事會。至1925年再增加30%即45%作為路租,該年路租為五仟余元,以後營運金額逐年有所增加。路租費一部分作為養路費,一部分作為其他費用。養路費多少沒資料,筆者根據當時的交通量、物價、工資估算每公里年養路費為80元左右,則養路費約占路租50%。
1938年10月,日軍入侵廣東,在大鵬灣登入,廣東省政府在1938年12月和1939年4月,先生兩次下令全面破壞公路,規定每華里破壞四段,每段長5丈,深1丈多,挖成“之”字形,僅留3尺行人小道,從此惠平公路中斷通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政府仍沒設法恢復通車,直至1947年,才由得生汽車公司組織人力。將抗戰期問挖的大坑填平,整修路面,開始營運。得生汽車公司是民辦的,它的主要股東為楊啟明、楊欽明、張友仁等。
惠平公路從1921年通車至1938年長達15個年頭,由於平山大橋和惠州東新橋未建,惠州平山兩地的主要城區未能直通汽車,惠州府,縣兩城靠舟橋過行人,平山則靠渡船。
平山大橋原設計為11孔、跨徑為60英尺、寬為l5英尺的下承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與龍川大江橋相似。平山橋始建於l937年。l938年10月因日軍侵入廣東,工程停建,只完成下部構造,橋面工程完成3孔,不能通車。1950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42軍派出一個工兵營和交通廳第六築路分會的工程技術人員和橋工用貝雷構件,將未有橋面的8孔,建成貝雷式桁架木面橋(貝雷構件是由英國工程師貝雷於1944年設計的標準鋼構件,它可以拼裝多種型式和長度的鋼結構,可作為橋墩和橋面使用的一種鋼構件,組裝很快捷,是為戰時快速架橋而設計的)。隨著交通量的增長,平山橋是腳踏車道橋,不能滿足行車要求。1964年,交通廳派工程隊改建平山橋,拆除貝雷桁架橋面,另將原下承式混凝士橋面炸掉,升高橋墩70公分,增寬橋面,由原來的腳踏車道橋改為雙車道橋,為了增加抗洪能力,增設1孔,於1965年3月建成通車。
解放後,1950年成立東江公路處,掌管東江行署範圍內的公路。該處於1950、1951兩年冬季先後發動民工大修公路,將路基適當擴寬,路面整平、挖通排水溝,做了大量的工程。1950年成立東江渡口所,最先那艘渡車船是由廣州拖運來的,後東江公路處委託大明公司新造五艘渡車船。其中兩艘為東江渡口之用。兩艘為西枝江渡口之用,另1艘為園墩渡口之用。從1951年起,惠平公路列入廣(州)汕(頭)公路,成為廣東主要幹線之一。
運營
惠平公路由益群運輸公司承辦營運(益群公司是民辦的,公司的股東資料找不著)。該公司初期購買佛羅里達式載客10人的小客車三輛,後增至六輛。汽車是用船由廣州運至淡水碼頭上岸的,因惠州車站設在淡水碼頭附近。客車分為平山班和馬鞍班兩個班次,沿線設定點上落站,計有南門、文頭嶺、馬鞍、平潭、烏塘等中途站。
改造工程
從1956年起,為了交通需要,在原惠平公路作了下列的改造工程:
(1)在1956年以前,廣州至汕頭的車輛過了東江渡口,經平湖門、東新橋,穿過水東路至淡水碼頭接惠平公路。為了汽車不經過城區鬧市,改為經五眼橋穿越菱湖至佛祖坳汽車站,再經麥地、西枝江大橋、遙頭、從馬安堤圍背水面而走。改掉穿城路段和惠州經文頭嶺至鷓鴣崗一段,此段長約7公里。另馬安至黃嚴段地勢低常受水浸,此段長約1公里改為傍山而走。此項工程於1958年完成。
(2)西枝江大橋1958年建成腳踏車道木桁架橋,1971年進行改建,1973年建成為5孔淨跨40米雙曲拱橋、橋面淨寬7米、兩邊人行道寬各1米的雙車道橋,金長236米。
(3)烏塘段長約1公里,原路地勢較低,橋為漫水橋。為了提高抗洪能力,進行改建。提高路堤,改建成5孔20米石拱橋,全長124米,於1978年建成。
(4)為了解決東江渡口渡運難,新建東江大橋為7孔箱型拱,9孔雙曲拱,全長806米,於1981年建成。從此廣州至汕頭方向的車輛便不用經過惠州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