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嶂背村畲族國小內,占地面積210平方米,建築面積890平方米,生動展示了畲族生產生活器具、婚嫁習俗場景,以及打糍粑、紡織、磨谷等生活場景,將打造成為畲族文化傳承和對外展示交流的重要視窗。
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是廣東省首個畲族文化傳承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
-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嶂背村畲族國小
展覽內容,場館功能,傳統文化,語言,婚嫁,服飾,物件,烏飯節,打糍粑,長桌宴,相關活動,
展覽內容
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的館內共4層,第一層進門兩側分別是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的宣傳,裡面是生產生活器具、婚嫁習俗場景,圖譜展示和畲族文化展示。
畲族文化展示分6個板塊,第一板塊是前言;第二板塊是畲族起源、盤瓠王傳說、畲族人口現狀(含分布圖)、廣東畲族遷徙圖;第三板塊是畲族宗教信仰;第四板塊是畲族節日風俗;第五板塊是惠州畲族;第六板塊是語言文化。第二層是生活場景(打糍粑、紡織、磨谷、撿柴)、服裝頭飾首飾及鄉村振興產品展示。第三層為多功能報告廳、會議室、辦公室。第四層為音樂舞蹈室、科普室、檔案室。
場館功能
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將作為畲族青少年學習傳承優秀傳統的重要場所,供畲族語言文化研究者、社會參觀者觀摩、學習和研究,開展民族文化交流及其研究傳承活動;探索建立全國高等院校少數民族語言和雙語教學專業大學生課程實習實踐工作室,用於大學生教育教學實習和民族語言文化研究實踐現場授課、觀摩和培訓;依託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對具有畲族文化特色的民間技藝和民俗進行挖掘開發利用,結合少數民族文化開發民族特色旅遊。
傳統文化
語言
嶂背畲族村是博羅縣唯一的少數民族行政村。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村民日常交流語言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極度瀕危語言”的畲語。嶂背畲族村是目前保存最為完好、人口最為集中的畲語遺留地,成為眾多語言學者研究的“標本”。
婚嫁
畲族婚嫁習俗有三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是對歌,畲族的迎親,宴中有歌,途中亦歌,此起彼伏的盤歌把婚禮的氣氛渲染得十分熱烈;二是哭嫁,新娘出嫁前兩三天都要以歌代言,哭訴與父母等親人的惜別,以示對娘家的留戀;三是“攔路”,即在娶親者將要進村的路上用荊棘、松枝做路障,男方歌手須與女方歌手對歌並給紅包才能過。
服飾
畲族女子服飾以紅黑為主色調,服飾上繡著各式特別的圖案,小圍裙上還繡著吉祥的鳳凰圖案。男士的服裝相對簡單,類似小馬褂,以藍黑為主色調,紐扣兩側繡有小圖案。彩帶是畲族傳統手工藝品,起初用作腰帶、背帶等生活用品,後亦作服裝裝飾,是畲族的吉祥物和定情信物。
物件
從村里各家各戶收集而來的“老物件”,有竹籃、簸箕、鋤頭、秧鏟、鐵耙、禾叉等,真實還原畲族人磨稻穀等勞作場景。
烏飯節
二樓還展出了各種畲族美食圖片和模型,如烏米飯、糍粑等。農曆三月初三是畲族的烏飯節,是祭祖節日。這天,畲族男女成群結隊出門“踏青”,採集烏飯樹的烏稔葉子,搗碎後用布包好放入鍋里,加水煮成黑色湯汁,取出布包,放入糯米,蒸成飯,色澤烏黑。食用時,用豬油煮熱,香軟可口。
打糍粑
畲族人逢年過節都會打糍粑,寓意“時(糍)來運轉”,生活年年(粘粘)甜。打糍粑一般需要兩個人,一人打,一人翻。打糍粑的人要很有力,打一會還要換人。打糍粑的時候,村里人都會匯集在一起觀看並唱歌助興,打好了,大家就一起品嘗新鮮出爐的糍粑。
長桌宴
館內還擺設了“長桌宴”。“長桌宴”是畲族傳統習俗,是畲族最隆重的禮儀。每逢重要節日,畲族人民都會舉辦這種特色宴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做客。
相關活動
2023年4月,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正式啟用的當天,《畲語課本》第二冊次首次公布,立足於畲族本土社會生產生活和歷史文化習俗傳統,共收集畲語辭彙近兩百個。畲族文化傳承館投用後同時作為畲族語言文化課程教學。
2023年8月,為期5天的“多彩非遺·魅力畲鄉”暑期公益課堂在位於博羅縣橫河鎮嶂背畲族村的惠州市畲族文化傳承館舉辦,是博羅縣畲族文化傳承基地在畲族文化傳承館揭牌後的首場活動,也是廣東省首個畲族文化傳承館啟用後的一項重要文化傳承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