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紅衣·鷺老秋絲》是南宋詞人吳文英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是寫重遊舊地時的傷今感昔。下片全是憶舊感嘆。此詞採用移步換景的藝術手法,新穎別致,猶如一篇遊記散文,筆墨簡煉而又情韻悠然。從溪岸、南陌、朱樓到繡箔、三十六磯,循序寫來,有條不紊,足跡清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惜紅衣·鷺老秋絲
- 出處:《夢窗詞》
- 作者:吳文英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詞
- 詞牌名:惜紅衣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惜紅衣
余從姜石帚游苕霅間三十五年矣,重來傷今感昔,聊以詠懷
鷺老秋絲,蘋愁暮雪,鬢那不白。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烏衣細語,傷絆惹、茸紅曾約。南陌。前度劉郎,尋流花蹤跡。
朱樓水側。雪面波光,汀蓮沁顏色。當時醉近繡箔,夜吟寂。三十六磯重到,清夢冷雲南北。買釣舟溪上,應有煙蓑相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惜紅衣:為姜夔制曲。此計四體。此詞用別體,雙調八十八字,前段十句五仄韻,後段九句五仄韻。
2.姜石帚:宋末元初杭州文士,非指姜夔。苕霅(tiáo zhà):二溪水名。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有東西兩源,東苕溪出天目山南,西苕溪出天目山北,在湖州附近匯合入太湖。兩苕溪經吳興縣城匯合稱霅溪。
3.鷺:有蒼鷺、牛背鷺、白鷺之分,此指白鷺。絲,另本為“思”。
4.蘋(pín):一作“苹”,多年生淺水草本植物,又稱田字草,四葉菜。暮雪:形容花白的浮萍。
5.倒柳:倒插楊柳。
6.烏衣:指燕子。劉斧《摭遺集》記王榭航海遇風,飄至一地。其王以女妻之。榭問:“此國何名?”女答曰:“此烏衣國也。”後思歸,王命取飛雲車送之。至家,見樑上雙燕呢喃,乃悟至燕子國也。
7.“傷絆惹”句:《欽定詞譜》斷句為“烏衣細語傷伴,惹茸紅、曾約南陌。”絆惹茸紅:亦寫燕事。《南史·孝義下》:“霸城王整之姊嫁為衛敬瑜妻,年十六而敬瑜亡,父母姑舅鹹欲嫁之,誓而不許,所在戶有燕巢,常雙飛來去,後忽孤飛。女感其偏棲,乃以縷系腳為志。後歲此燕果復更來,猶帶前縷。”
8.前度劉郎:一本為“阮郎”。用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事。《太平廣記·神仙記》“漢代劉晨、阮肇入天台山採藥,遠不得返。”經十三日,飢,遙望山上有桃,食之飢止。遂渡山出溪,溪邊有二女子,色甚美,邀還家。久之,劉阮思歸,女指示還路。既還,鄉邑零落,已十世矣。
9.繡箔(bó):繡簾。箔,用葦或稻稈織的簾席。
10.三十六磯:即姜夔詠吳興荷花詞之“三十六陂”。三十六為泛指。
11.煙蓑:指釣叟、漁翁。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鷺因老而白羽,浮萍因愁而白花,就連鬢角都是白色的。曾折下柳枝倒插在溪邊,如今重遊這兒,卻見這些無意間插下的柳枝已長成大樹,柳蔭下的溪水也被遮成了暗綠色。眼前呢喃的燕子似乎在對“我”訴說:舊友為什麼沒有前來赴約?著實讓人感到傷心。如今又到了兩人曾相遇過的這一處所——南郊的溪畔,並在此尋找從前共度歡樂時刻的遺蹟。
當年遊覽這裡,曾看到過有座朱紅色的小樓修築在溪邊,溪水上苕花浮白,另有粉紅色的荷花與之相映成趣。想起當年有一次他醉後回到“朱樓”留宿,樓中姜石帚聽到詞人已走近至繡簾外,就故意中斷了吟喔聲,裝睡開玩笑。現在“我”重到這苕溪邊,見景物依稀,卻不見人面。如果“我”在這兒買舟隱釣,恐怕就可以碰到舊時相識的漁樵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的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由題序可知,詞人與友人姜石帚三十五年前同游苕霅二溪時曾相約再會,而今日重遊故地僅自己而已,景依舊,人已非,不禁感慨萬千。此為晚年感昔傷今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發端“鷺老秋絲”一韻,扣“傷今”題旨而出之。開頭八字,以白鷺、雪蘋襯托人之白鬢。以鷺之“秋絲”(思),蘋之“愁暮”的擬人手法表達嗟老傷今之情。“鬢那不白”以反問句加重此情。“倒柳移栽”一韻,化用晉桓溫北征經金城時,見昔日所種柳樹已皆十圍,雖感慨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表達了人生易老的感慨。“烏衣細語”一韻,化用兩則關於燕子的事典,表達燕子尚知歸巢,而友人未能返回踐約的傷感。“絆惹茸紅”指見用紅絲繩系孤燕足而惹起的悲情。“曾約”,此句逆入而平出。“前度劉郎”一韻,化用典故逆入又平出地寫昔日兩人曾游苕霅二溪,環境優美,如入仙境,而今自己獨游,重尋昔日之蹤跡。其惆悵之情溢於言表。
過片,前三韻均承“尋流花蹤跡”而展開,回憶昔日舊遊情景。“朱樓水側”描繪當時苕霅二溪的美景:溪水潺潺,綠柳依依,朱樓掩映。“雪面波光”二句,既寫水邊之景:水面上波光鄰粼,汀洲邊蓮花紅艷;又是比喻昔游之人,當年青春年少,面如紅蓮,目如水波,此與開頭的“鬢那不白”呼應,暗含嗟老之傷情。“當時醉近繡箔”一韻,言昔日共游之時,白天宴飲醉酒,夜晚吟詠之樂。“三十六磯重到”一韻平出,寫今日故地重遊,過去溪水漣漪,翠葉紅荷。“三十六磯”化用姜夔《念奴嬌》:“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風裳無數。翠葉吹涼,玉容銷酒,更灑菰蒲雨。”而現在雖然“重到”,但因是獨來,只見那昔日美景,今日則是“冷雲南北”,此是情中景,故而把昔日美景都歸結為“清夢”而已。此感慨良多,扣住詞題“傷今感昔”。最後“買釣舟溪上”一韻,寫即使乘船溪上,沿途而游,因事隔卅五年,所能見者只有漁翁釣叟而已。昔日知交何在,此結真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之感慨。
此詞抒發傷今感昔之情,但時空交錯快,且多用潛氣內轉法,形成迴環往復,曲折縈繞之美。如一二韻,傷今老矣。三韻,逆入,寫昔日與友共游;又平出,寫相約未至。四、五韻平出,寫今日再尋舊蹤。過片,六、七、八韻,逆入,回憶昔日舊遊之地、舊遊之人、舊遊宴飲。九韻,平出,寫今日重遊故地已化作“清夢冷雲”感慨良多。十韻,感慨人事皆非,傷今之情溢於言表。
在詞語上多化用典故,表達詩意。如寫燕子尚且如期返巢,而友人卻未如約而至,就化用兩個關於燕子的典故,如此造成詞中意象多,辭采艷麗,形象豐富,行文曲折。但因用典較冷僻,自然也會形成“其失在用事下語,太晦處,人不可曉。”(宋·沈義父《樂府指迷》)另外,善以景物描寫表達淺切詞意,如“鷺老秋思,蘋愁暮雪”用白鷺白蘋之景襯鬢之白,更用鷺之“秋絲”,蘋之“愁暮”的擬人手法來襯人之悲情,十分貼切生動。此外,夢窗善用代字與色彩鮮艷之詞,如“烏衣”代燕子,“劉郎”代自己,“煙蓑”代漁翁;“鬢白”“溪碧”“茸紅”“朱樓”“繡箔”等,正如清人孫麟趾所說:“欲艷麗學飛卿、夢窗。”(《詞逕》)
名家點評
清·劉永濟《微睇室說詞》:此詞一起,便感喟甚深,中間寫今情昔感,迴環往復,縈繞筆端,使人讀之,猶見此老當日懷抱。
安慶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張蕾:這是一首懷人之作。“鷺”“蘋”都形白似雪:一動物,一植物;一因老而白羽,一因愁而白花及白其背面,再加上雪之白,詞人見身外之物皆成白色,更加深了自身的垂暮之嘆,烘托出了傷今懷惜之情。(《宋代詠雪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劉揚忠:詞在構思上匠心獨運,沒有插入昔游之回憶性的文字,而只用“曾約”“前度”“當時”“重到”等詞輕輕一點,把過去與現實相連線,人們可以從現在透視其昔游的情致,如此文字便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和表現力。作者通過其觀察地點的轉換和景物的頻繁更新,自然而又恰到好處地傳達出“重來傷今感昔”的情懷。詞開頭用“興”的表現方法破題,結尾用構想之辭點題,把舊地重遊的傷感緊貼在數十年故人相從的情誼上,詞意便顯得十分厚實。(《唐宋詞精華分卷》)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72年),宋代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與翁逢龍、翁元龍為親兄弟,後出嗣吳氏。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侯門,結交權貴,流寓吳越,多居蘇州。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為蘇州倉台幕僚,淳祐間在吳潛幕府,景定後客榮王邸。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其詞綿麗,措意深雅,守律精嚴,鍊字鍊句,又多自度腔,詞上承溫庭筠,近師周邦彥,在辛棄疾、姜夔詞之外,自成一格。對南宋後期詞影響很大;缺點是其詞雕琢工麗,音律諧婉,然多數詞意晦澀,題材狹窄。張炎批評說:“吳夢窗詞如七寶樓台,眩人眼目,拆碎下來,不成片段。”(《詞源》)。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將吳文英、辛棄疾、周邦彥、王沂孫列為宋詞四大家。今存《夢窗詞》甲、乙、丙、丁四稿,存詞三百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