惕厲,亦作“ 惕勵 ”,漢語辭彙。拼音: tì lì釋義:指警惕謹慎;警惕激勵。語出《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基本介紹 中文名:惕厲外文名:be on guard against拼音: tìlì注音:ㄊㄧˋ ㄌㄧˋ 詞目,拼音,基本解釋,引證解釋, 詞目惕厲拼音tì lì基本解釋[be vigilant] 警惕,戒懼。引證解釋指警惕謹慎;警惕激勵。《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後漢書·馬皇后紀》:日夜惕厲,思自降損,居不求安,食不念飽。《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任賢惕厲,宵衣旰食,詎追三五之遐軌,庶紹祖宗之鴻緒。”宋 王禹偁《右衛將軍秦公墓志銘》:“公謹儉惕厲,卒以無咎。”明 梁辰魚 《浣紗記·遊春》:“邇年以來,邦家多故,廟乏善策,外有強鄰,正君子惕勵之時。”清 魏源《序》:“乃今讀其詩,清深肅括之際,常有憂勤惕厲之思。”清 王永彬《圍 爐夜話》:“教弟子於幼時,便當有正大光明氣象;檢身心於平時,不可無憂勤惕厲功夫。”《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回:“本署院任京秩時,伏見朝廷崇尚節儉,宵旰憂勤,屬在臣工,尤宜惕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