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將成為一種新生代智慧型手機或可穿戴設備套用軟體,它可以依靠收集到的信息對你的行為進行更細緻的“猜測”,從而幫助你完成日常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境感知
- 外文名:Context Awareness
- 提出者:Schilit
- 提出於:1994年
- 別名:情境感知
起源,發展,
起源
情境感知(Context Awareness)技術源於所謂普適計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最早由Schilit於1994年提出。情境感知簡單說就是通過感測器及其相關的技術使計算機設備能夠“感知”到當前的情境。眾所周知,用戶研究和用戶體驗設計的一個難點在於了解用戶使用產品的情境和環境。流行的做法是通過實地研究去了解用戶情境,這種做法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成本過高,且樣本量一般不大,如果要獲取大樣本的數據會耗費大量資源。情境感知計算的套用可以通過感測器獲得關於用戶所處環境的相關信息,從而進一步了解用戶的行為動機等,特別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產品而言,手機的感測器技術對其用戶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情境感知技術的對於用戶體驗設計一個更加重要的方向是所謂的“主動服務設計”,即計算機(特別是可移動計算機)可以通過情境感知,自適應地改變,特別在用戶界面的改變,為用戶提供推送式服務。比如,手機鈴聲根據自適應變更為會議還是戶外等。
發展
情境感知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通過探測用戶的位置將其套用到感知系統中,其中最具代表的兩項工程是ParcTab和ActiveBadge。ActiveBadge系統中,RoyWant等人提出使用胸章的位置定位系統,根據這些位置信息將呼入的電話轉接到離用戶最近的電話機上,這被認為是情境感知最早的套用之一。之後,出現了很多基於用戶位置信息的情境感知套用。例如,旅遊方面,套用了情境感知技術的導遊助手可以根據遊客的位置進行景點推薦、路線導遊;購物方面,可以根據顧客的位置進行商品推薦等等。隨著感測器技術的不斷發展,感測器的種類不斷豐富,獲得的情境信息也隨之豐富起來,情境感知處理的信息不再局限於用戶的位置。KangDong-oh等人建立了家庭網路,利用可穿戴的感測器,如ECF(electrocardiogram,心電圖)和SKT(skintemperature,皮膚溫度感測器)等,實時監測用戶的身體信息,這些信息通過Zigbee傳送給伺服器,由伺服器上的套用軟體進行實時監測,甚至根據專家系統及用戶的歷史信息進行診斷或推理。此外,情境感知被廣泛套用於智慧型家居、普世辦公、精準農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