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理性: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及調和

情感與理性: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及調和

《情感與理性: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及調和》是2017年9月1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李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感與理性: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及調和
  • 作者:方李珍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51619719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康德哲學中的情感因素,在其美學思想中有明顯體現;但由於康德美學在其整個哲學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界尚有爭議,所以揭示康德哲學中的情感因素就顯得尤為複雜。本書從情感與理性相對立的角度出發,不僅凸顯了(審美)情感在調和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中的作用,而且也揭示了情感在康德的知識學和道德哲學中的作用。

圖書目錄

導論
一 選題依據
二 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
三 國內外研究現狀
第一章 康德宗教哲學的思想背景
第一節 恩典先於信仰?——奧古斯丁恩典觀的認識論困境
一 奧古斯丁的恩典觀
二 奧古斯丁的信仰觀
三 “恩典-信仰”觀的認識論困境
四 產生“恩典-信仰”觀困境的原因
五 恩典的意義在於更新理解力
第二節 路德的“雙重權威”問題
一 來自“神”的權威
二 源自“良心-理性”的權威
三 兩種權威的對抗
第三節 康德恩典觀的邏輯盲點
一 人的本性之善
二 本性(或本質)中的趨惡傾向
三 康德恩典觀的邏輯盲點
第二章 康德宗教哲學的內在張力
第一節 人自身(現象與本體)的分裂所導致的張力
一 “人是什麼?”
二 從對“物”的分析到對“人”的分析
第二節 人的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張力
一 感性之於認識、道德和宗教
二 理性之於認識、道德和宗教
三 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張力
第三節 人實現至善的自助與神佑之張力
一 自助乃實現至善之根本
二 神佑是實現至善不可缺少的環節
第三章 情感指向對調和康德哲學張力的奠基作用
第一節 從“期望”情感到“信任”情感
一 亞里士多德以期望情感為基礎的可能性
二 奧古斯丁以信任情感為出發點的可能性
第二節 從“感覺”到“對象”——康德的“對象”概念對貝克萊“實在”學說的完善
一 貝克萊“存在(或實在)就是被感知”的提出及存在的問題
二 康德“對象”概念的提出對貝克萊問題的解決
第三節 情感之於貝克萊的上帝論證號隋感指向在物自體中的作用
一 貝克萊上帝論證中的“情感”之作用
二 康德在“情感指向”中呈現物自體
三 智性直觀與情感指向
四 反思活動對情感指向之確證
第四節 “純粹理性”中的情感指向功能
一 純粹理性的定義
二 純粹理性的運用
三 情感指向在先驗理念產生中的作用
第五節 情感指向與道德敬重感
一 敬重感的對象
二 敬重感的作用
三 敬重感的來源
第四章 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之調和(上)
第一節 哲學部門的劃分對調和宗教哲學內在張力的影響
一 領域、基地和領地的三分法
二 三分法對概念界定的影響
第二節 反思判斷力的產生
一 《純粹理性批判》里的“反思”與“(規定性)判斷”
二 《實踐理性批判》中的“判斷”
三 《判斷力批判》中的反思性判斷力
第三節 反思判斷力在調和張力中的作用——從反思性判斷到“作為哲學入門”的審美判斷(反思判斷與情感指向)
一 情感對“實踐的實在性”之確認
二 審美情感與反思性判斷力
三 反思性判斷力在調和張力中的作用
第五章 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之調和(中)
第一節 主觀合目的性之於調和
一 為自身提供規律的主觀合目的性
二 作為先驗原則的主觀合目的性
第二節 主觀合目的性與美
一 “審美無利害”的提出
二 “快適”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審美
三 “善”因其“有利害”而不是審美
四 快適、善與美之異同
第三節 美乃德性之象徵
一 崇高感與道德
二 美的興趣與道德
三 美象徵著德性
第四節 藝術的天才——神-人之間的使者
一 天才為藝術立法
二 天才對美的闡釋
第六章 康德宗教哲學內在張力之調和(下)
第一節 客觀合目的性之於調和
一 作為準構成性原則的客觀合目的性
二 體現客觀合目的性的有機物
第二節 自然終極目的
一 大自然的目的性
二 自然目的論的二律背反
第三節 自然目的——理性神學的入門
一 理性宗教對自然神學的超越
二 目的論對理性宗教的奠基作用
第七章 理性宗教何以可能
第一節 上帝存在的道德證明
一 以道德為前提的上帝存在證明
二 道德目的論中的上帝
第二節 理性宗教的核心——心靈改善,重建向善的稟賦
一 人性的善惡之辨
二 惡之根本性與普遍性的根據在於自由
三 棄惡從善的基礎——重建向善的原初稟賦
結語:理性宗教之所“能”與“不能”
一 理性宗教之所“能”者
二 理性宗教之所“不能”者
參考文獻
致謝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