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要了解此新造字Contextualization的意義與方法,必須了解此字的產生來源。於1970年10月退職的世界協會大公會議學院的主任尼西歐提斯為了即將在瑞士召開的有關“教義的或關係神學”發出了一封通函,強調在神學化上需要有一新的出發點。 他所關心的是優先考慮“關係神學或經驗神學”,那就是從當時歷史背景與思想中產生出來的神學,與系統或教義的神學相對照,系統神學是以在聖經傳統中,與以聖經為根據的信仰條文為護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境神學
- 外文名:Situation of theology
- 時間:1970年10
- 提出:尼西歐
神學的歷史,西方世界與第三世界的神學,神學與宣教的基礎,
神學的歷史
連同其他的討論,於1917年的討論反映了世界協會神學教育基金會,及其主任黃彰輝與撒普席貞之第三委託努力,清楚看到由世俗主義、工業以及各種社會的與宗教的掙扎,特別是在第三世界中所陳述的神學教育問題與挑戰。1972年神學教育基金會報告《接觸中的服事》一文中介紹了“情境化”一詞,目的在超越在宣教理論盛極一時之本土化的方法。這新著重觀點被視為其中包括舊名詞中的積極成分,而且在神學化與服事化上的挑戰有過之而無不及。
情境化神學的根源乃在於基督教與馬克思主義的對話;天主教梵蒂岡第二次會議對神學情境化所給予的激勵;打丁美洲經濟與社政於1968年會議上所作的分析;以及1968年於世界基督教協會上介紹了世界的議程當被採用為教會的議程,並採取教會的聯合觀念為人類合一的標幟。希望神學、解放神學、黑色神學在聯合運動中被認為是情境化的先驅。按照這些傾向與關切,神學基金會的領袖們企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超越在宣教上較為靜止的本土化(自立、自養、自傳)的觀念,到一更為動,易於變遷,走向將來的新觀念。於是由黃彰輝定義了情境化,在神之使命亮光下評估了情境的關係,於是環境化被擁護(贊助)為神學化的新方法,此新方法將接觸與情境化之間的辯證予以考慮。神學化的後援已集中在世界中的實驗,而非在於聖經的解釋。宣教事工乃在如何分辨神在當代世界中所作的,並在那事工中的參與,而非參與在新約中所描述的宣教事工。這種神學化的錯綜結果,在最近如John Mbiti.E.W.Fashole-Luke.Nestor Paz,宋泉盛與小山Kosuke等人的著述中可以發現。由於檢討合組神學所顯示的,從不斷地對西方神學“文化傾向”的覺知,以及與非西方文化接觸的需要,往往受神學方法的影響,這種方法即珍視文化的與社會政治的接觸更甚於聖經之文法與歷史的解釋,以及教會之歷史的信經之考慮。
更多的保守派學者對此趨勢均有速迅的反應。由於情境神學的得勢,他們看到偏離聖經吩咐的新傾向。1972年在洛桑召開的世界福音會議對情境化給予關注。由洛桑會議繼續委員會之召請,一組較為保守的神學家與宣教師於1974年在百慕達群島的柳岸開會,研究由情境化學說與實踐所產生的問題。另外也從保守派與福音派對一般性的情境化神學,特論到解放神學的反應,系來自保守派的福音派的廣大範圍。這些反應各有不同。有些人覺得這名詞意義雙關易被誤導,應該完全放棄。然而有大多數認為此名詞應再加定義,其方法應重加指導。後者在文化的重要性,傳福音與慈善事業以及宣教事工的社會政治的行動的關係上,以及信仰與神學化,意義與象徵上,形式功能上,意義與適切性上意見不同。然而在保守中都有廣泛的同意。例如,在第三世界中神學的發展應特別注意到如被鬼附、邪術與祖先崇拜,對於分門別類與本體的問題並不十分重要。同時,大家公認神學的反應如無認知論上的控制與所給予的啟示,不能算作正統基督教的有效宣稱。
西方世界與第三世界的神學
以聖經為基礎的西方世界與第三世界的神學家當然可以發展出不同的神學。但是他們所發展出來的神學是有輔助性的,而非牴觸性的。此外,這些西方與第三世界神學家要在一個共同的立場上彼此鼓勵,對於神的位格、旨意與供應,並彼此提醒要忠於神的聖言。
神學與宣教的基礎
對文化環境與實存情境的適應,雖然神學家宣教師是責無旁貸,但是服從聖經必當視為一切真正神學與宣教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