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悵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⑴,不須惆悵怨芳時⑵。
狂風落盡深紅色⑶,綠葉成陰子滿枝。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校:通“較”,比較。
⑵芳時:花開的時節。
⑶深紅色:代指花。
白話譯文
只因自己尋訪春色去得遲,不必滿懷惆悵埋怨花開時。
狂風已吹盡了鮮紅的花朵,現在綠葉成蔭果實綴滿枝。
創作背景
據《唐闕史》、《唐摭言》記載:唐文宗大和年間,杜牧曾與友人到湖州遊玩。遊覽之餘,他發現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姿容俏麗、顏色非常,於是與她的母親約定,待到十年後,前來娶她。後來,杜牧雖然輾轉他地,但時常念及這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想著她現在應該出落得如花似玉了。時機也很湊巧,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杜牧被朝廷任命為湖州刺使,等來到這個女子的家中,想著就要見到往日朝思暮想的女子,他心中愈發激動。可是,“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門迎接他的不是亭亭玉立的姑娘,而是一個老婦人。她告知杜牧女兒已經嫁人了。杜牧埋怨老婦人不守約定,可老婦人說,此時已歷時十四載,超出了約定的時間。並告訴他說:女兒已為民婦,嫁人三年,已生二子。杜牧屈指一算,自己離開湖州恰恰十四年,於是他作了這首詩以表達自己的悵惘之情。結合“杜郎俊賞”、“才子風流”的事實,此事可能屬實。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首二句寫詩人的怨嘆與失意,是因為自己的延遲,才沒有趕上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春天,想起了往日的春花滿園,詩人更是平添了幾多傷感。一個“遲”字表現出詩人為自己的遲到而自責。詩人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自己此時的心情,因為他來尋找往日的姑娘,是帶著美好的心愿、滿懷希望而來,然而春已遲暮、女已嫁人,詩人的心頓時冷了下來。他一方面自怨自艾、懊惱不已,另一方面又並沒有放任自責的感情,而是勸慰自己——事已無可奈何、不必過分惆悵,表現出感情宣洩中的理性思維。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末二句寫春天的狂風過後,留下了遍地的春花,曾經的萬紫千紅變成了遍地的落蕊,詩人為之一悲——奼紫嫣紅的春天就這樣離他而去。詩人借春花凋零,來表現自己對心目中女子已經嫁人生子這一現實的失落之情。然而春去之後,紅花落盡,綠葉滿枝,在綠蔭叢中隱藏的還有累累果實。“綠葉成陰子滿枝”這一句,詩人的情感又有一個轉折,雖然看到春花被狂風吹落了,但換一個角度,又看到了掩映在濃蔭下的果實。這是對詩人內心的一種無言安慰。
全詩突出特點是巧妙的運用比喻手法。“春花”其實就是詩人“心中女子”的化身,詩人用“春花”的艷麗比喻少女的美麗,用“春花”的凋零比喻少女的嫁人,用花落結子比喻女子結婚生子。詩人對“花”的感情,其實就是對“心中女子”的感情。這種比喻手法的運用,使全詩具有一種形象生動、委婉含蓄的特點。
全詩圍繞一“嘆”字展開,情感婉曲。詩中處處表現作者的“感嘆”:春歸太早、尋春去遲、狂風無情、落紅遍地都使詩人感到深深地惋惜。感嘆春花的遭遇,其實也是表達詩人自己的無奈。同時“嘆”字還有另一層涵義,它透露出詩人的自我安慰之情,雖然春已歸去,但他勸慰自己“不須惆悵”:看到落花的同時,還看到了枝頭的果實,這種理性的思維,加深了他“感嘆”的深刻程度。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的嘆惋之情和自我勸慰之意。
與此詩同期還有另外一首詩《嘆花》:“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比較兩首詩。可以看出:第一首詩寫得更加含蓄、婉致,而第二首詩寫得更加形象、暢達。就詩中意象而言,第二首詩較好,因為風擺花落的動感和形象是第一首詩所不具有的;而就詩人的感情而言,第一首詩又似較佳,因為詩中在表現怨恨與悵惘之情的同時,又表現了一種自我勸慰之意,因此這首詩的感情內涵更加豐富。
名家點評
吳小林:此詩主要用“比”的手法。通篇敘事賦物,即以比情抒懷,用自然界的花開花謝,綠樹成陰子滿枝,暗喻少女的妙齡已過,結婚生子。但這種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離,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與此詩有關的故事,只把它當作別無寄託的詠物詩,也是出色的。隱喻手法的成功運用,又使此詩顯得構思新穎巧妙,語意深曲蘊藉,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晚唐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以七言絕句著稱。擅長文賦,注重軍事,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晚年居住在長安城南的樊川別墅,後人稱他“樊川先生”、“杜樊川”。《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