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田坊是中國唐代具有代表性的貧民救濟機構。‘悲田’,依據佛典的解釋,意指施貧;‘坊’為建築物或機關之意。據後漢·建武六年(30)所頒詔令記載,國家必須照顧年老無人奉養、殘障無依、窮困潦倒的人民。唐令中也明文規定︰地方團體(鄉里)應該安養孤老、殘障、貧困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悲田坊
- 所屬年代:唐代
- 簡介:具有代表性的貧民救濟機構
- 又稱:‘悲田養病坊’
悲田坊又稱‘悲田養病坊’。在唐代,武后長安年間(701~704)即已設定。其後,在玄宗·開元五年(717),由於宋璟等人奏請朝廷設定收容孤老貧病人的安養設施,唐朝政府即自僧侶中選任悲田養病使,在長安等地設立悲田養病坊。所以此一安養設施,實際權責系由僧侶掌理。
六朝以來,佛教寺院即頗致力於社會事業,因此,唐代在佛寺中設悲田養病坊是順理成章之事。雖然經營悲田坊屬於慈善事業,須耗資金,但因其經費皆來自善男信女的捐獻,對寺院而言往往仍有盈餘。所以,寺院也樂於設立。
然而武宗會昌排佛時期,僧侶被敕令還俗,悲田養病坊也受到很大的打擊。官方將‘悲田’兩字去掉,改稱為養病坊,並將其改隸兩京及各州管理,且任命地方耆老掌理其事,分配寺田作為經費來源。宋代以後,分為福田院、居養院等收養設施,以及安濟坊等醫療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