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歷程

悲壯歷程

陳非比所著的小說。本書以一個身為地震工作者的妻子悼念在地震中犧牲的丈夫為切入點,注入了深厚的親情與思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悲壯歷程
  • 外文名:The tragic history of
  • 作者:陳非比
  • 類型:小說
  • 對象:地震工作者
內容簡介,內容欣賞,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個身為地震工作者的妻子悼念在地震中犧牲的丈夫為切入點,注入了深厚的親情與思戀;並通過作者個人的經歷,展現了地震預報40年探索之路艱難跋涉的歷程,以及當今地震預報科學的現狀與水平.全書自始至終洋溢著中國科學工作者的浩然正氣與科學精神,體現了他們涓滴歸海、甘為人梯的高尚情操。
出版:地震出版社 作者:陳非比

內容欣賞

第一部分
一、悲 情 歲 月
輕輕地打開那塵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一次看見了那塊手錶..
凝視著靜靜躺在錶盤上的指針
我的心又飛回到遙遠的1976
雲年,隨著唐山地震漸漸遠去,你果真離開我們已近30年了嗎?
30個春秋,星移斗轉,寒來暑往,我實在難以想像,你是怎樣獨自熬過那長夜漫漫?!
輕輕地,再次打開那塵封已久的一方小盒,我又看見了那塊表——那塊30年前從唐山地震的廢墟下挖出的手錶,或許,是從你那冰冷、僵硬的手腕上取下的手錶..
飽蘸著逝者的滄桑,凝聚著亡者的血淚,它的指針安靜、肅穆地停滯在那個悲愴的時刻,昭示著曾經的那場震驚世界的巨大災難的降臨:
03時42分20秒!
1976年7月28日,對於當代中國地震工作者而言,永遠是一個刻骨銘心的祭日。是日凌晨3時42分,在這永遠載入人類災難史冊的瞬間,唐山—— 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工業重鎮,被瘋狂抖動的大地顛碎,在滾滾塵煙和一片黑暗的冀東大地上,在堆積如山的瓦礫廢墟間,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埋葬!
面對災難席捲後滿目蒼涼的唐山大地,面對劫後餘生驚魂未定滿腔悲憤的災區父老鄉親,地震工作者心如刀絞,悔恨難當!
他們自責,他們愧疚,他們無地自容!他們無顏面對那一串串滴淌著血淚的數字:近百萬人慘遭埋壓,24萬生靈歿於瓦礫,16萬同胞身負重傷,上萬個家庭夫妻離散,7000多個家庭斷門絕煙..
燕山悲鳴,渤海嗚咽,京津披創,舉世哀傷!
雲年啊,就是在這場慘絕人寰的天災中,你和你的戰友們——此前一個多月,一直奔波於唐山、灤縣地區執行任務的河北省地震局地震地質考察小組一行六位同志:蘇英俊、黃鐘、周士久、王素吉、閻拴正和你, 都被無情的震魔吞噬!你們以身殉職,為地震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凝望著這塊沉睡了30年的手錶——它,曾吸吮著你的體溫,伴隨你踏遍祖國山河;它,曾日夜為你報時,催促你爭分奪秒勇戰地震之敵;我突然頓悟:雲年,這就是你離開這個世界前要傳達給我的最後一個信息么?你要告誡我永遠銘記這個時刻,是么?!
是的,我怎么能忘記,怎么會忘記啊!
隨著這一時刻的到來,一座工業重鎮毀滅了,24萬生命葬送了,中國地震工作者十幾年來的奮鬥、求索與希冀,以及曾經似乎顯赫一時的“輝煌”,也一下子徹底粉碎了、泯滅了..
凝視著那靜靜地躺在錶盤上的指針,我的思緒又飛回到遙遠的1976,飛回唐山地震爆發後那永生難忘的日日夜夜!
震後的唐山火車站面目全非
7月28日
石家莊。一個燥熱難耐的夏夜,令人窒息、煩悶,我心神不寧,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直到28日凌晨才蒙蒙 睡去。
突然,我被一陣嘈雜的人聲和疾步下樓的腳步聲驚醒(可能是因為剛剛睡熟,我竟然沒有被大地的晃動搖醒),然後就感到床板在劇烈地搖動。
“不好,地震!”我立刻翻身下床,抱起三歲的兒子就往樓下衝去..
剛出樓門,正碰上住在對門的馮偉同志推著腳踏車準備出發,見我帶著孩子,他連忙說:
“來,上我的車!”
我沒有推辭,把孩子放在腳踏車大樑上坐好,自己坐在后座上。我們三個人一起,穿過夜色朦朧的裕華路大街,向省地震局疾駛而去。
十幾分鐘後我們趕到省局。那坐落在范西路的兩座小樓已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同志們已從四面八方趕來,奔向自己的工作崗位。
“快,趕快弄清地震在哪兒!”跑進二樓值班室,我接過電話聽筒,急忙往各個地震台打電話,以便用最快的速度找出震中位置。
然而,很快我們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省內的地震台不是儀器被掀翻,就是記錄超出量程範圍無法分析震相;電話打到北京,情況大同小異;唐山地區,電話全部中斷!
“快,向外省地震台要數據!”
不知經過多少時間,也記不清使用了哪些資料,我和姜秀娥粗略劃出了一個可能的震中範圍,在廊坊至渤海一帶。大家都在暗暗祈禱:但願這個地震發生在海里,千萬不要“上岸”哪!
第二部分
</strong>從來到祖國大西南的第一天起,我們就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的地震事業辛勤工作,努力奮鬥。於是,你毫不猶豫地做出選擇:到巨觀組去,到地震現場去;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在實踐中學會與地震災害作戰! 從此,你就與祖國的山川結下了不解之緣。你究竟考察過多少地震?
他走了,上前線,迎風險去戰鬥了!留下〔入黨〕申請書給我保管,我感到它的分量!祝他在鬥爭中成長!我深感自己理論與實際還相差太遠:原來覺得這次機會難得,希望
他去闖,去煉,去為地震區人民的利益戰鬥,但真到如此,自己感情上還真有不小的波動。短暫的告別:“好好乾,全心全意,吃苦耐勞”,留下一片衷心。時時使自己回憶!也許,這將是永別!!我想,自己一定要做好一切精神準備,迎接更大的考驗..
親愛的同志,願你勝利,祝你凱旋!!
12月1號,王益海終於帶來了你們在祿勸工作情況的訊息,我又在日記上寫下了自己的感受:
.下午的會上聽到王主任說:劉正榮和賈雲年鑽到地裂縫裡,那裡是禁區,還有滾石危險,民警阻止,他們仍然勇敢前去。王主任給這種勇敢精神高度的評價!當時我用力控制自己,才沒讓淚水流出。..
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共同戰鬥在黨的隊伍里!成為真正的戰友和同志!
讓我們說:
為革命哪怕生離死別,
獻青春哪惜一腔熱血!!
天前,我再次翻看你遺留的文稿,欣喜地注意到一份珍貴的報告,題為《1965年11月22日爛泥溝地區大垮巨觀調查小結》。看來它是這次調查報告的一部分底稿,因為只有原始調查資料部分。四頁泛黃的紅色橫格信紙整齊地訂在一起,我想,這是你有意保存下來的吧?!
再仔細看這份報告:清秀、整齊的小字填寫在工整的表格里,編號,地名,訪問時間、條件,訪問者,情況,備註(初評烈度)6個欄目編排有序;表格中記載著5個地區,57個調查點,200多個訪問對象的調查結果..
然而,在這個報告的背後呢,是那7天7夜的苦戰!
這就是你剛剛走出學校大門、參加工作僅一個多月時,向祖國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它竟是這樣近乎完美。那時,你還不滿23歲啊!
戰疆場,你就是這樣開始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征程。
雲年,我為你驕傲!
4. 中 甸 行
雲年,還記得這個日記本嗎?紅色的硬皮封面上,構圖簡潔的軍事博物館鐫刻在右上角,下方是一幅浮雕畫:持槍的戰士、鋤地的農民和手舉風鑽的採礦工人一字排開。環襯,淡雅而莊重;潔白的松葉,錯落有致地鑲嵌在一片翠綠之中。在它們的映襯下,四行略顯褪色的鋼筆字分外奪目:
一為革命,
一切為革命,
革命而生,
為革命而死!
扉頁的後面,是一幅彩色油畫——《決戰前夕》:毛主席身著藍布棉襖,佇立在延安的窯洞裡,注視著牆上的軍事地圖,凝神思考著中國兩種命運的大決戰..
日記本的第一頁,是我對你,也是對我們的祝福:“雲年同志:..未來是我們的,我們要用雷鋒的筆,王傑的筆,去寫出鮮紅的歷史!”
看來,這是我送給你1966年的元旦禮物,也許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為了我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個新年,為了我們即將開始的新的決戰?
翻開這個日記本,我看到你寫在新一年裡的第一篇日記:
1966.1.3
這是1966年的第一篇日記,它應當寫下我在新的一年中的決心:
1. 努力學習毛澤東思想,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堅持不懈地進行思想改造。“能不能堅持毛選學習,是我願不願意革命的表現;‘用’得好不好,是我進步快慢的衡量標準。”
2. 加強和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突出政治,以政治帶業務,把國家任務放在首位。
向雷鋒學習,向王傑學習,生為革命生,死為革命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3. 加強團結,關心集體,展開批評與自我批評,起到共青團員的模範作用。
天是我23周歲紀念日,所以心中非常激動,23歲也正是第三個五年計畫的頭一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頭年,而我就要看參加工作的頭一年——23歲這一年!
第三部分
</strong>1965年11月的祿勸滑坡,昆明台定的是4.8級,有三座山下垮。那次考察,真正進入現場核心地區進行系統調查的只有我和老賈。為查明滑坡的範圍,我們沿滑坡體轉了一大圈,逐村進行了調查。那時,除了兩隻腳,沒有任何條件,反正要求你搞清滑坡體的情況。這次考察的艱苦性,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而雲年你就不同了,你面臨兩種選擇:
一個是到保定綜合隊地震地質組去,既可以繼續做你熟悉的野外巨觀工作,又可以在震源機制研究等方面向李欽祖等老同志學習;既符合你的專長,又有利於業務提高。
另一個則是放棄自己的專長和愛好,同我一起留在石家莊。
何去何從呢?
更讓我們舉棋不定的是,我當時正懷著老二,妊娠反應很重,加之對北方乾熱氣候的不適應,身體狀況很不好。
一邊是自己鐘愛的事業,一邊是懷有身孕的妻子,你該如何選擇?
其實我心裡很清楚,你太想去地震地質組了,因為你離不開野外,離不開地震現場;而“文化大革命”後期的無奈,又使你多么渴望奪回失去的光陰,在業務工作上迅速提高啊!
1986年,你父親曾在唐山地震十周年祭給河北省地震局黨組的信中,談到了你當時的心境:
1966年邢台大地震後,全國各省、市陸續成立地震組織,雲年夫婦被調來北方,〔1972年〕來津時記得雲年對我說:“天津也要人,河北也要人,但我考慮,天津雖然離家近可是範圍小,不如河北省範圍廣闊,可以多做些工作,因此我選擇了去河北省。”
後來,雲年還對我說過,從參加工作以來,就趕上“文化大革命”搞運動,始終安不下心來,今後要好好多幹些工作了。 因此,我的態度非常明確:你放心地去保定吧,困難是暫時的,而工作是長久的。我會自己照顧自己,我樂意為你做出“犧牲”!
於是,你終於做出了抉擇,選擇了保定。
選擇了保定,就是選擇了野外,選擇了巨觀,也選擇了“分離”!然而,我們並不後悔。因為,那段往昔因別離而更加美麗,因別離而長留記憶。
是的,往事依稀,無法忘懷!
還記得嗎,雲年,那坐落在石家莊青園街旁菜地邊的小小院落,那兩排四棟矮矮的平房;還有咱們家門前你親自“開發”出來的巴掌大的“自留地”,和你親手種下的豆子、絲瓜..
喔,那是多么美好的日子!有繁忙,更有收穫;有離別的思念,也有相逢的喜悅;有時,還有不期而遇的驚喜!
記得那是1972年的炎夏,你已經去了保定。為了向台站同志學習,也為了蒐集測震資料,我隨隊上的卡車去了邢台地區隊的紅山地震台。
紅山地震台是經過選台人員精心挑選而在平原上建立起來的有基岩基礎的地震台,放大倍數高,環境干擾小,是邢台地震後工作時間最長的台站之一。當時在台站堅持工作的有原中科院的老同志王澤皋——他從邢台地震後就偕夫人在台上安家落戶,還有夏亂寶、馬麗等年輕同志,他們都熱情地接待了我。
工作完成後,我獨自乘火車返回石市。
火車緩緩進站,我突然發現你站在站台上,正凝神向車窗里張望,我立刻探出頭向你招手示意。看見我,你笑了。
我喜出望外地跳下火車。
“你怎么知道我會今天坐這趟車回來?”我驚喜地問。
“我能掐會算哪!”你不無得意地說。
還有一次,那已經是賈諶出世以後了。是個星期天,你工作在外,我懶得做飯,就用小竹車推著諶諶,到中山路的餐廳去吃午飯。
飯後從餐廳出來,推著竹車剛走了幾步,一抬頭卻看見你笑眯眯地站在我面前,深情地看著我和孩子,仿佛在說:“我就知道能在這兒找到你們!”
我當時興奮得愣愣地站在那裡,眼睛卻濕潤了。
雲年,你太讓我吃驚了,你怎么能把我的行蹤“掐”得那么準呢,難道這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嗎?
是的,多年的相處,你對我了如指掌。這不僅表現在生活上,更是表現在事業上、工作上。
. 鴻 雁 傳 書
後來,你們地震地質組從保定遷到石家莊;然而,你仍是來去匆匆,我們依然是聚少離多。於是,我們在河北的四年多里,大多與鴻雁傳書的日子相伴。
歲末,2006年的元旦將至。但今年的數九隆冬卻似有暖融融的春意。
入夜,我拿出珍藏你來信的資料夾,小心地翻看著你來河北後留下的信函,發現它們從1972年6月1日起,竟斷斷續續地一直延伸到你生命的盡頭——1976年7月27日!
第四部分
第二天清晨,你同往日一樣早早起床,精神抖擻地登上了北去的吉普車。當時,我沒好意思到樓下去送你,只是趴在辦公樓二樓走廊盡頭的視窗,依依不捨地看著你登車、出發,消失在大門外;鼻子酸酸的,眼睛有點模糊..是因為你的來去匆匆,還是因為我們的頻頻別離——這已經是你今年的第六次遠行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