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心理

悲劇心理

悲劇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而且是一個關係到生命存在的具有重大哲學意義的審美範疇。因此,歷史上最傑出的悲劇理論家往往是偉大的哲學家,對悲劇現象的解釋成為他們各種哲學體系中關係重大的一個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悲劇心理
  • 外文名:Tragedy
西方悲劇,中國悲劇,意義,作用,宣洩與中庸,情感宣洩,

西方悲劇

從人類心理探討悲劇藝術,始於亞里士多德。亞氏認為,悲劇“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淨化”,即是從觀眾的情緒反應,或者說觀眾的心理層面以闡明悲劇的性質,成為後世研究的肇始。其間討論得最多的是:憐憫與恐懼的情緒性質與淨化作用的心理意義兩個主要問題。
關於憐憫與恐懼情緒的性質,綜合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歸納為下列二個層次來說明。

中國悲劇

在中國古代藝術中,戲劇形式不象歐洲那樣發達得那么早,這樣,中國古代美學家對悲劇的認識,就不象西方古代那樣受戲劇理論的局限。他們基於對音樂、詩詞藝術的把握,反而直接觸摸到了悲劇性的主體精神,這就是在中國美學史上以孔子所開啟的“詩可以怨”為內涵的悲劇理論。孔子的“怨”包涵著較廣泛的內容,它不僅指對違反仁道者“怨”,對不良政治的“怨”,而且更指“君子”在仁道無由得解,遭到挫折和打擊時產生的“怨”,最後一種意義的“怨”①正披露了悲劇的主體性的精神實質,一方面,人格的實現趨向遭受挫折和壓抑,另一方面,主體人格不顧不合理的社會結構和秩序的威脅而對實現趨向進行自我肯定。這就是悲劇實質:雙向逆反的美學特徵。從主體出發, “怨”的理論往往在悲劇倉U作心理和悲劇的心理功能二方面展開論述。

意義

悲劇的道德意義和道德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是悲劇的心理功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如果除掉了道德意義和道德作用,悲劇就充其量只能是排解情緒的遊戲,沒有任何現實意義,也就不成其為悲劇了,甚至可以說,道德作用是悲劇心理功能的一個核心和目標,其他方面的功能都是圍繞著它,為它打下基礎,並因為它而獲得意義。
前面我們在許多地方其實已經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了悲劇的道德意義和道德作用,例如前一章關於悲劇快感因素的討論,甚至關於悲劇心理原型的討論。現在我們將更詳細更深入也更現實地探討這個問題,討論的角度和依據將是深層心理和情緒情感的過程等等。

作用

宣洩與中庸

討論悲劇的情泄和心理平衡的功能,不得不從《詩學》的作者開始,要繞過他是不適當的,因為他提出的宣洩理論比其恐懼理論影響還要大。
亞里士多德是針對其老師柏拉圖提出悲劇宣洩理論的。柏拉圖不僅認為詩人所能摹仿的只是理念的影子,與真理隔著三層,而且指控詩人逢迎人心中的。低劣部分”。在柏拉圖看來,人的心靈分三部分:理智、意志、情慾(情感和欲望),情慾與理性相對立,不為理性所制約,因而是低劣的、不道德的、不高尚的部分。

情感宣洩

前面我們說到過,亞里士多德所謂的悲劇卡塔西斯作用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的宣洩和緩和作用。我們現在就此方向,根據實際的經驗事實,作較細緻深入的討論。在討論中,我們不再膠著亞里士多德的概念和思想,我將首先討論悲劇如何有助於情緒情感宣洩以達成心理平衡,然後討論悲劇對某些輕度的心理疾病的治療作用和對道德的培養功效。
我們曾提起過,由於個體生命本身的感性性質及現實生活的阻抑限制,個體心靈不僅常常會體驗到否定性情感,而且在心理上形成情緒情感的積鬱。古人就注意到了否定性情感的優勢,古籍《禮記·禮運》說;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除了喜、愛之外,其他情緒情感都是否定性體驗。現代心理學與此相一致,認為“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通常被認為是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緒。”①也是否定性體驗 “袍堂而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