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石板路

上虞的道墟,東關一帶,其水、其石,不遜於紹興城鄉,尤其是錚錚之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悠悠石板路
且不說那鋪設在千里古纖道上一塊塊平整的石板,深深印記下弓背彎腰縴夫的粗獷號子;卻不說那鋪設石板的臨水老街,久久洋溢著紹興老酒的濃烈芬芳、茴香豆的濃厚醇味和人群的喧囂;卻不說那連線石板路的石拱橋邊古樸典雅的戲台,千古流傳著“紹班大戲”的震天鑼鼓和高亢的唱腔;卻不說那迎親的花轎隨著醉人的腳步,在石板路上沿路灑下一串串喜慶的歡歌和紅艷艷的色彩。只要靜心屏氣,俯首下察,就能隨處領略到那悠悠石板路上承載著的濃重的越地文化,神馳目騁於過去的歲月、往日的崢嶸。
細究石板路的形成,似乎並不是刻意的營造,恰恰是一種勤儉的紹興人隨意的“廢物利用”。在越地向來崇拜祖先,孝文化的流傳也就物化為隨處可見用石板築成的累累墳塋石槨,還有矗立在座座墳塋前的石碑、石祭台,那是希望祖先能在牢固的生後居所中安享後人的祭祀,保佑後代的六畜興旺、家道恆昌。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論是災荒,還是戰亂,抑或是“香火不旺”,歲月的風雨也湮滅了人們的記憶,留下了座座無主墳塋。聰明的紹興人就把這些石槨、石碑、石祭台拆除下來,鋪設在原本泥濘的路上,變成了平整、乾燥、堅實的石板路。從過去樹立在山坡受後人點香燒蠟燭祭拜,到今日踐踏在匆匆的行人腳下,那種前貴後賤的變遷,折射出一個家庭的衰敗、子孫的“凋落”,若真存在靈魂,那先輩的悲嘆定與江南的雨滴一起墜落,把堅固的石板鑿成一個個規則的小洞,仿佛一隻只仰望天際的深眼。透過塊塊石板的背後,一定隱藏著或歡快或悽慘的人生故事,令後人大發“物是人非兩茫茫”的感嘆。
 正是這些承載著家庭興衰歷史的石板,時時昭示著古越厚重的文化。領略這種文化,不得藉助舟楫,也不得以車代步,最好是在石板路上瀟瀟灑灑地漫步前往。那種為趕時間匆匆忙忙的奔波不行,那種只看周圍不看腳下的“抬望眼”不行,那種呼朋引伴三五成群只顧高談闊論的也不行,只能獨身一人,擁有一份閒適的心情,慢慢地在石板路上踱方步,時時地彎下你尊貴的腰,去看去想去品味,一定能品嘗到石板路的“芳香”。
看到過一塊“祭神所”的石板,擠在眾多的石板中間,上方還雕刻著左石榴右蟠桃的圖案,字寫得端莊厚實,圖案刻得凝重古樸,處處透露出一種神聖與莊嚴,令人肅然起敬。事後據父輩講,這是一塊立在祠堂中的石碑,是一個宗族祭拜同一祖先的所在,祭神實際是祭先祖祭“家神”。所刻的圖案各有所系:石榴多子,寄託著多子多福的希望;蟠桃示壽,展現著延年益壽的祈盼。想來每當祭祀大典,眾多子孫濟濟一堂,弓著背,彎著腰,手拿一炷清香,嘴中念念有詞,虔誠地祈求祖先的保佑和賜福。透過裊裊上升的清煙,似乎慈祥的先輩就端坐在上方,微笑著點頭答應晚輩的種種祈禱。那種無言而莊重的場面,令人形骸雖在卻靈魂出竅,飄向遙遠的天際。還看到一塊寫著“先考楊太公某某、先妣楊太夫人某某之墓”的石碑,那字刻得很粗獷很潦草,想來出於貧寒之家,但同樣是一種厚葬的傑作,默默地傾訴著孝之傳家的亘古美德。而且此類的石板隨處可見,隔三岔五便可尋得一塊,似乎就是一家接著一家地排列而行,一直通向天國。至於那石槨拆下來的石塊,則更是多得不勝枚舉,厚的是蓋板,薄的是底板,小的是橫頭板,長的是側面板,有質量上乘的青石板,有粗糙質次的毛石板,有的整塊筆挺,有的碎成幾截,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卻都是寄附著一段生命、一段經歷、一段人生的坎坷悲傷或歡聲笑語。
在那毫不起眼的石板路上也藏著一部“書法大觀”,那行書的瀟灑,那大篆的厚重,那草書的不羈,那隸書的端莊,都可以在石板路上一一查尋到。王羲之、徐渭、倪元璐、祝允明,一位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不也從石板上挖掘出來嗎?從如果用心地去一一品味甚至臨摩,也許便造就了一個“石板書法大家”而名聞遐邇,而且風格更貼近生活、更貼近百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