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悉曇文,悉曇字母
- 起始時間:西元約六百至一千二百年間
- 入漢時間:南朝的梁代左右
- 盛行時期:唐宋時期
- 本源相承:法爾、隨緣
佛教與悉曇文字,悉曇四種相承,
佛教與悉曇文字
悉曇梵字約於六世紀定型,並於南朝的梁代左右傳入漢地。不過傳入之後,並未普及。直到唐代,由於密教的興盛,悉曇梵字才成為學習的重點。
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佛經多以某種版本的悉曇字母寫成,於唐宋時期最為盛行,在唐代,不但是佛教界僧侶熟習悉曇梵字,當時一般士人能書寫或研讀悉曇資料,也變成一種流行的風尚。
由於密教有念誦梵咒及觀想種子字的修行方法,所以梵字與梵音的學習,受到特別的重視。這種特色表現於漢文佛典中,即有“梵字與漢文音譯對照”的所謂新譯經文出現。如開元三大士——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新譯”出的密教經典中,在以漢文音譯梵文專有名詞和術語時,多半會附上梵文原文。尤其是譯到有關陀羅尼或梵文字母時,他們開始使用梵漢對照並列的“新式譯法”,而當時的梵文即是悉曇體。
悉曇梵字在唐末及五代的毀佛事件後,於漢地幾乎可說完全失傳了。但由於日本留學僧與唐代交流頻繁,所謂“入唐八家”大量自中國引入悉曇資料,因此唐代的密教與悉曇梵字之學,還有許多悉曇資料都被保存於日本。
因為佛教的真言(咒文等)需用原音念誦,而漢字無法準確紀錄梵語發音,悉曇文在東亞保留下來,其中以日本保存最為完善。其書寫在密教中使用。
日本僧人空海曾在中國隨曾在那爛陀寺修行的僧人學習梵文,於西元806年歸國後,將悉曇文字傳至日本。此時,往印度的佛教陸上朝聖之路已經被擴張中的阿拉巴伊斯蘭阿拔斯王朝所阻斷。後來,天城體等字母在印度取代了悉曇字母,因此後者現今僅在東亞使用。
日本的若干教派在書寫真言及經文時仍使用悉曇字母(又稱“梵字”),如密教的真言宗和天台宗及混合教派修驗道。
大正新修大藏經中多數真言保留悉曇文,而韓國佛教也以一種版本的悉曇文字書寫“種子”音節(Bīja)。
悉曇四種相承
指悉曇四種隨緣相承。梵字本源相承有法爾、隨緣二種,法爾常恆之相承系依大日經之說,隨緣相承有四種:
(一)梵王相承,又作南天相承。即印度所用悉曇文字為梵天所造之說。梵王所造之梵書有根本四十七言、十二摩多、三十五體文,若合字轉成則成無盡多字,且立十八章以為標準。唐代智廣之悉曇字記所說南天相承摩醯首羅之文,即指此梵王所造之悉曇。
(二)龍宮相承,又作中天相承。佛陀入滅後七百年中,龍樹菩薩入海得大乘經所傳之悉曇;據悉曇字記所載,中天兼以龍宮文,與南天小異而綱骨同。
(三)釋迦相承,為釋尊宣說經典中所示之悉曇。即文殊問經之五十字母、華嚴經之四十二字門、方廣大莊嚴經示書品之四十六字母、大集經海慧菩薩品之二十八字門句、大品般若經之四十二字門、大般涅槃經如來性品之十四音五十字義等。乃佛陀入滅後,由文殊、彌勒、阿難等結集而傳於世。
(四)大日相承,乃大日如來所說之悉曇。指金剛頂經釋字母品之五十字、大日經具緣品、同字輪品之五十字等。由金剛薩埵結集,龍猛菩薩入南天鐵塔得之而傳誦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