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西山貢米栽種區域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土壤肥力較高,光照充足,通風透氣好,年平均氣溫14.5℃,年降雨量1480毫米,植被豐富,水源充沛,以天然山泉灌溉為主。息烽西山貢米半透明且有光澤,有清香味,煮熟飯後,滑潤光亮,清香四溢,口感好。

2015年7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息烽西山貢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息烽西山貢米
  • 產地名稱貴州省貴陽市息烽縣
  • 品質特點:滑潤光亮,清香四溢,口感好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國家農業部公告第2277號
  • 批准日期:2015年7月2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觀特徵,內在品質指標,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觀特徵

米粒長粒光滑,半透明且有光澤,有清香味,粒長7.6毫米左右,堊白度低,堊白米率極少,在0.4%左右。煮熟飯後,滑潤光亮,清香四溢,口感好。

內在品質指標

經多次產品品質檢測報告顯示,息烽西山貢米富含維生素B和一定數量的微量元素,營養豐富,對人體健康有益,蛋白質含量不低於0.8,並含多種胺基酸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產地環境

息烽縣位於貴州省中部,轄區面積1035.6平方千米,東經106°27'29"~106°53'43",北緯26°57'42"~27°19'45"。東與開陽縣交界,南與修文縣接壤,西北隔烏江與畢節市金沙縣相望,北與遵義市毗鄰。息烽縣地處黔中山原丘陵中部,地勢南高北低,一般海拔1000~1200米,大部分為低中丘陵地,碳酸岩分布廣,喀斯特發育,峰叢、窪地、溶丘、溶洞、暗河、漏斗甚多,北部邊緣受烏江及支流侵蝕切割,溝谷縱橫。最高點南望山南極頂,海拔1749.6米,最低點烏江出境處大塘口,海拔609米。境內地貌屬雲貴高原梯狀東斜坡的三級台階,位於苗嶺山脈北翼。以中低山為主,溶蝕地貌、剝蝕地貌、堆積地貌、及構造地貌構成山地、丘陵和盆地組成的山原地貌。2017年,息烽縣平均氣溫為15.2℃,與常年比較偏高0.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3.6℃(境漿仔2天),年極端最低氣溫為-1.1℃。年重微道總降水量為1229.5毫米,較常年偏多158.9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098.8小時,較常年偏多40.0小時。
西山貢米栽種區域通常選擇海拔為900~1000米的區域內,水源充沛,排灌方便,土壤肥力較高,光照充足,通風透氣好,年平均氣溫14.5℃,年降雨量1480毫米,植被豐富,水源充沛,以天然山泉灌溉為主。梯田為主鮑紫紅油砂質地土壤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較豐富,陽地無污染,歷年來病蟲害發生少,且相對集中連片,便於規模化生產管理的地塊。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歷史淵源

明代,息烽西望山是佛教聖地,,環西望山田地多為廟產,生產的大米為佛家用米。西山貢米產地在息烽縣西山鎮鹿窩村,有數百年歷史,據史書記載,明代萬曆六年(1578年)將此地生產的大米向皇家上貢,得到皇上的認可,由此得名為“進雄茅貢米”。
清代嘉慶年間(1760年~1820年),貴州巡撫在貴州多地選擇優質大米進貢定鍵駝皇帝,其中就有息烽西望山瑙媧地生產的大米,後來在當地的傳說中長稱為“西山貢米”,傳承了600餘年的農耕文化。
《息烽縣誌》中有相關記載:縣內大米一般每公斤含碳水化合物760克,高於其他糧食作物,尤以西山鄉小鹿窩產米最好,含蛋白高達13%,清代年間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生產情況

2014年,息烽縣適應水稻種植而積19.4平方公里,息烽西山貢米年產量可達1.1萬噸。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產品榮譽

2015年7月22日甩寒凝姜,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息烽西山貢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息烽縣所轄西山、鹿窩、小寨壩、九莊等4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4′~106°37′,北緯27°05′~27°11′。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2-1711。
安全要求
生產過程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生產,並嚴格執挨笑船炒行國家質量安全規定: 空氣污染物執行標準:GB3095-82標準中的二級標準 基地稻田用水執行標準:GB5084-92 土壤執行標準:GB5618-1995標準中的二類二級指標 品種質量執行標準:GB4404-4409水稻二級良種標準 農藥執行標準:GB8321 衛生標準執行標準:GB2715-81。
特定生產方式
1、空氣、水、土壤條件 1.1保持生產基地空氣清潔。生產基地四周無工礦企業霉禁婚污染源,遠離醫院和主要鐵路、公路幹線等污染源,按空氣污染物標準濃度限值GB3095-82標準中的二級標準要求進行測定確認。 1.2 保持生產基地灌溉水清潔和排灌方便。基地稻田用水經抽查監測符合農田灌溉水質GB5084-92的標準。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旱澇保收的稻田作為基地,對促進生產和提高生產水平,增加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1.3 土壤要求及培肥地力。基地稻田要選擇土壤耕層深厚、肥沃,通透性能好,pH值5.5~7,有機質含量1.2~2%,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符合環境質量GBl5618-1995標準中的二類二級指標。此外,為了培肥地力,減少病蟲、雜草為害和蔓延,還引導重視生產基地增施有機肥的習慣。同時要從耕作制度上創造條件,開展年度問、作物間的大輪作和季節性的小輪作,為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打下一個良好的綜合基礎。
2、品種選擇 根據水稻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及其生產地的光、溫、水和土壤條件,選擇抗逆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部、省評定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組合。品種質量按GB4404-4409水稻二級良種標準執行,種子要實行精選包衣。息烽西山貢米主栽品種為自己多年選擇的抗性強的優質香稻,屬於基地生產專用品種。
3、標準化生產操作
3.1秧田:秧床處理 3.1.1整地:提前犁耙,精細整地,打碎土塊,按1.4米的廂面起畦。 3.1.2施肥:每平方米施腐熟細廄肥10千克(禁用未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均勻深翻入土,土肥相隔;播種前3~5天,用尿素40克、過鈣150克、硫酸鉀30克,一次性混施,要求均勻施入10~15厘米土層,以免發生肥害。 3.1.3土壤調酸消毒:採用旱育秧的秧床要求測試土壤pH值,pH值大於6應調酸。播種前20~25天,可用硫磺粉勻施翻入土10厘米,用量應根據pH值確定;土壤pH6.5~7,硫黃粉劑用量75克,pH7~7.5,用量100克,pH7.5~8.3用量150克。土壤消毒方法是整平秧床土面,並澆透水,於播種前用95%敵克松,每平方米2.5克兌水800~1000倍液噴灑,然後澆水至最大持水量。
3.2播種及苗床管理 3.2.1播種期:根據大田栽秧日期和預定的秧齡而定,掌握移栽時秧齡為30~45天的小苗或中苗,儘量做到不插老秧。 3.2.2種子處理:種子經包衣後,可不必進行催芽直接播種。 3.2.3播種量:種植雜交稻,早季一般每畝需種1.5千克左右,晚季為1千克;如種植常規稻,一般畝用種量早季為5~6千克,晚季為3~4千克。播種時,要求將芽谷均勻撒在秧床土之上,用裹住薄膜的木板輕壓種子,使之三面入土;然後,用過篩的細床土均勻覆蓋種子,使種子不裸露為當。 3.2.4化學除草:旱育秧較水秧田草害和地下害蟲嚴重,播種後出芽前,每畝苗床用50%丁草胺乳油100毫升加水50千克用噴霧器均勻地輕噴於秧坂以防草害。
3.3本田 3.3.1整田施基肥:整田應堅持三犁三耙,尤其是谷茬田要做到谷倒田翻身,稻桿還田。插秧時,整田要求做到田平泥化,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化肥配合,一般在每畝施腐熟農家有機肥1000千克的基礎上,增施碳銨30~40千克,普鈣40~30千克,有條件的加硫酸鉀15~20千克。施化肥時,提倡施中層肥,讓化肥與土壤團粒融合,減少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3.3.2淺插、稀植、適當稀植:堅持不栽深秧,力求淺插,一般插入泥中2厘米。促進低節位分櫱,以利早生快發。每畝插0.8~1萬叢;泥砂土田、肥力中等田,每畝插l~1.2萬叢;易跑水跑肥田,靠插不靠發,每畝插1.2~1.5萬叢。一般要求畝最高莖櫱數為12~18萬苗,每畝有效穗11~13萬穗,成穗率70~80%。 3.3.3科學追肥:做到“前期早追施,中穩不瘋長,後健不早衰”,穗肥適當早施,一般不施粒肥。實行配方施肥,氮磷鉀合理搭配,根據土壤肥瘦,分櫱肥一般畝追施尿素8~10千克,加硫酸鉀5~6千克。禁止使用硝態氮肥(如硝酸銨等)和以硝態氮肥作基肥生產的復(混)合肥作追肥。大力推廣葉面噴施微肥、生物鉀肥、有機液肥。 3.3.4合理灌水的原則:淺水活苗,寸水活棵,薄水分櫱,櫱夠曬田,深水孕穗,乾濕壯籽,達到葉青腳秀,谷黃稈綠,穗大粒多的高產長相。插秧時,水不宜過深,防止漂秧。秧插完後適當將水灌到5厘米深。移栽後35~40天進入分櫱高峰期,為了控制無效分櫱,減少養分消耗,應撤乾田水曬田,沙壤土土層薄,不可曬開裂;耕層厚、土質肥沃田要重曬,曬至田泥開雞爪裂為宜。孕穗期是需水關鍵階段,灌水10厘米,不可脫水。抽穗期至成熟期採取乾濕交替,濕潤灌溉,有利灌漿結實,籽粒飽滿。
3.4病蟲害綜合防治 3.4.1主要病蟲害:水稻的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粘蟲、負泥蟲、稻癭蚊等。 3.4.2防治原則及措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以選擇抗病良種為中心,保健栽培為基礎,輔以藥劑早防,同時注意保護好天敵的原則,綜合、全面地進行病蟲害防治。防治措施:進行種子處理選用包衣種子,或用多菌靈、石灰水等浸種,殺滅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作好秧田病蟲防治水稻秧田期移栽前,要噴灑一次農藥,將主要病蟲害集中撲滅秧田裡,嚴防帶入大田,擴散危害;及時檢查防治在水稻分櫱盛期和破口期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發現病蟲中心,並噴藥防治,可防止危害蔓延,避免病蟲危害的大發生。對穗頸瘟、稻曲病、稻飛虱、螟蟲必須在破口期重點防治,防止造成危害。 3.4.3農藥選擇:在藥劑防治時,嚴格執行GB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及具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的農藥。一般情況下,防治稻瘟病選用三環唑;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先用消菌靈;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用井崗黴素、粉銹寧;防治立枯病用敵克松;防治稻飛虱用吡蟲啉;防治螟蟲用5%銳勁特加殺。

專用標誌使用

包裝標識統一使用息烽西山貢米結合農產品地理標識圖案作為包裝標識標註。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西望山優質大米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息烽縣農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提出申請,按時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

生產情況

2014年,息烽縣適應水稻種植而積19.4平方公里,息烽西山貢米年產量可達1.1萬噸。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產品榮譽

2015年7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息烽西山貢米”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息烽西山貢米
息烽西山貢米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息烽縣所轄西山、鹿窩、小寨壩、九莊等4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6°34′~106°37′,北緯27°05′~27°11′。

質量技術要求

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2-1711。
安全要求
生產過程中,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進行生產,並嚴格執行國家質量安全規定: 空氣污染物執行標準:GB3095-82標準中的二級標準 基地稻田用水執行標準:GB5084-92 土壤執行標準:GB5618-1995標準中的二類二級指標 品種質量執行標準:GB4404-4409水稻二級良種標準 農藥執行標準:GB8321 衛生標準執行標準:GB2715-81。
特定生產方式
1、空氣、水、土壤條件 1.1保持生產基地空氣清潔。生產基地四周無工礦企業污染源,遠離醫院和主要鐵路、公路幹線等污染源,按空氣污染物標準濃度限值GB3095-82標準中的二級標準要求進行測定確認。 1.2 保持生產基地灌溉水清潔和排灌方便。基地稻田用水經抽查監測符合農田灌溉水質GB5084-92的標準。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旱澇保收的稻田作為基地,對促進生產和提高生產水平,增加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1.3 土壤要求及培肥地力。基地稻田要選擇土壤耕層深厚、肥沃,通透性能好,pH值5.5~7,有機質含量1.2~2%,具有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符合環境質量GBl5618-1995標準中的二類二級指標。此外,為了培肥地力,減少病蟲、雜草為害和蔓延,還引導重視生產基地增施有機肥的習慣。同時要從耕作制度上創造條件,開展年度問、作物間的大輪作和季節性的小輪作,為無公害優質水稻生產打下一個良好的綜合基礎。
2、品種選擇 根據水稻對生態環境的適應性及其生產地的光、溫、水和土壤條件,選擇抗逆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部、省評定的高產優質水稻品種、組合。品種質量按GB4404-4409水稻二級良種標準執行,種子要實行精選包衣。息烽西山貢米主栽品種為自己多年選擇的抗性強的優質香稻,屬於基地生產專用品種。
3、標準化生產操作
3.1秧田:秧床處理 3.1.1整地:提前犁耙,精細整地,打碎土塊,按1.4米的廂面起畦。 3.1.2施肥:每平方米施腐熟細廄肥10千克(禁用未發酵腐熟的有機肥)均勻深翻入土,土肥相隔;播種前3~5天,用尿素40克、過鈣150克、硫酸鉀30克,一次性混施,要求均勻施入10~15厘米土層,以免發生肥害。 3.1.3土壤調酸消毒:採用旱育秧的秧床要求測試土壤pH值,pH值大於6應調酸。播種前20~25天,可用硫磺粉勻施翻入土10厘米,用量應根據pH值確定;土壤pH6.5~7,硫黃粉劑用量75克,pH7~7.5,用量100克,pH7.5~8.3用量150克。土壤消毒方法是整平秧床土面,並澆透水,於播種前用95%敵克松,每平方米2.5克兌水800~1000倍液噴灑,然後澆水至最大持水量。
3.2播種及苗床管理 3.2.1播種期:根據大田栽秧日期和預定的秧齡而定,掌握移栽時秧齡為30~45天的小苗或中苗,儘量做到不插老秧。 3.2.2種子處理:種子經包衣後,可不必進行催芽直接播種。 3.2.3播種量:種植雜交稻,早季一般每畝需種1.5千克左右,晚季為1千克;如種植常規稻,一般畝用種量早季為5~6千克,晚季為3~4千克。播種時,要求將芽谷均勻撒在秧床土之上,用裹住薄膜的木板輕壓種子,使之三面入土;然後,用過篩的細床土均勻覆蓋種子,使種子不裸露為當。 3.2.4化學除草:旱育秧較水秧田草害和地下害蟲嚴重,播種後出芽前,每畝苗床用50%丁草胺乳油100毫升加水50千克用噴霧器均勻地輕噴於秧坂以防草害。
3.3本田 3.3.1整田施基肥:整田應堅持三犁三耙,尤其是谷茬田要做到谷倒田翻身,稻桿還田。插秧時,整田要求做到田平泥化,施足底肥,以有機肥為主,氮、磷、鉀化肥配合,一般在每畝施腐熟農家有機肥1000千克的基礎上,增施碳銨30~40千克,普鈣40~30千克,有條件的加硫酸鉀15~20千克。施化肥時,提倡施中層肥,讓化肥與土壤團粒融合,減少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 3.3.2淺插、稀植、適當稀植:堅持不栽深秧,力求淺插,一般插入泥中2厘米。促進低節位分櫱,以利早生快發。每畝插0.8~1萬叢;泥砂土田、肥力中等田,每畝插l~1.2萬叢;易跑水跑肥田,靠插不靠發,每畝插1.2~1.5萬叢。一般要求畝最高莖櫱數為12~18萬苗,每畝有效穗11~13萬穗,成穗率70~80%。 3.3.3科學追肥:做到“前期早追施,中穩不瘋長,後健不早衰”,穗肥適當早施,一般不施粒肥。實行配方施肥,氮磷鉀合理搭配,根據土壤肥瘦,分櫱肥一般畝追施尿素8~10千克,加硫酸鉀5~6千克。禁止使用硝態氮肥(如硝酸銨等)和以硝態氮肥作基肥生產的復(混)合肥作追肥。大力推廣葉面噴施微肥、生物鉀肥、有機液肥。 3.3.4合理灌水的原則:淺水活苗,寸水活棵,薄水分櫱,櫱夠曬田,深水孕穗,乾濕壯籽,達到葉青腳秀,谷黃稈綠,穗大粒多的高產長相。插秧時,水不宜過深,防止漂秧。秧插完後適當將水灌到5厘米深。移栽後35~40天進入分櫱高峰期,為了控制無效分櫱,減少養分消耗,應撤乾田水曬田,沙壤土土層薄,不可曬開裂;耕層厚、土質肥沃田要重曬,曬至田泥開雞爪裂為宜。孕穗期是需水關鍵階段,灌水10厘米,不可脫水。抽穗期至成熟期採取乾濕交替,濕潤灌溉,有利灌漿結實,籽粒飽滿。
3.4病蟲害綜合防治 3.4.1主要病蟲害:水稻的主要病蟲害有稻瘟病、稻曲病、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紋枯病、螟蟲、稻飛虱、粘蟲、負泥蟲、稻癭蚊等。 3.4.2防治原則及措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堅持以選擇抗病良種為中心,保健栽培為基礎,輔以藥劑早防,同時注意保護好天敵的原則,綜合、全面地進行病蟲害防治。防治措施:進行種子處理選用包衣種子,或用多菌靈、石灰水等浸種,殺滅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作好秧田病蟲防治水稻秧田期移栽前,要噴灑一次農藥,將主要病蟲害集中撲滅秧田裡,嚴防帶入大田,擴散危害;及時檢查防治在水稻分櫱盛期和破口期進行田間檢查,及時發現病蟲中心,並噴藥防治,可防止危害蔓延,避免病蟲危害的大發生。對穗頸瘟、稻曲病、稻飛虱、螟蟲必須在破口期重點防治,防止造成危害。 3.4.3農藥選擇:在藥劑防治時,嚴格執行GB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嚴禁使用劇毒、高毒、高殘留及具有三致(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的農藥。一般情況下,防治稻瘟病選用三環唑;防治細菌性條斑病、白葉枯病先用消菌靈;防治紋枯病、稻曲病用井崗黴素、粉銹寧;防治立枯病用敵克松;防治稻飛虱用吡蟲啉;防治螟蟲用5%銳勁特加殺。

專用標誌使用

包裝標識統一使用息烽西山貢米結合農產品地理標識圖案作為包裝標識標註。 本規定地域範圍內的西望山優質大米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息烽縣農業技術開發服務中心提出申請,按時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