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謝賞賜御書進呈《歷代君鑒》折

《恭謝賞賜御書進呈《歷代君鑒》折》是康有為創作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恭謝賞賜御書進呈《歷代君鑒》折
  • 作者:康有為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奏為恭謝天恩,賞賜御書“福”、“壽”字,御書“天游堂”匾,頃月恭遇萬壽,謹進呈明景泰原本《歷代君鑒》,並義大利摩色金仙女屏,恭折仰祈聖鑒事:
竊臣自丁巳五月,曾承聖訓,久闕瞻覲,眷德微誠,不能言宣。比者恭逢大婚典禮,臣不獲親詣闕廷叩賀,撫躬罪甚。乃蒙聖慈不遺在遠,賜給御書“天游堂”匾,又御書“福”、“壽”字各一方。臣奉到宸翰,瞻仰感激,謹望闕叩頭,敬謝天恩;外集親朋,內教子孫,恭懸堂楣,歡喜永奉。頃恭遇皇上萬壽,臣誠歡誠忭,未能北首燕路,謹以舊藏明景泰原本《歷代君鑒》進呈御覽。
臣竊聞,諸臣親賀南歸,靡不感戴,述皇上聖訓,每日閱中外各報至二十七份,而大婚典禮限銀三十萬圓,接見諸臣,溫詞優禮,起立而送,並殷勤言謝。《書》曰:明四目,達四聰。《易》曰:謙尊彌光。以貴下賤,大得民也。聖德如此,則群臣所見所聞,無不感頌;睿智如此,則萬國新政新學罔不通。《書》稱堯之德,曰:欽明文思,允恭克讓。皇上有焉。臣感喜至極,敢告人曰:有君如此,信中興之不遠也。古之聖君令辟,濬哲恭儉,豈有能逾此者哉?豈尚待以《歷代君鑒》勞睿鑒哉?以泰山河海之崇宏,不棄墜露微塵之補益。是書所編歷代帝王言行,分別二類,一則善為可法,一則惡可為戒。上自羲、軒、堯、舜,下逮唐、宋、元、明,選錄至簡,照鏡至明,善惡至分,法戒至切。皇上置之左右,時省覽之,必有裨助聖德於無窮。
或謂今後百國民政日盛,君政日變,即間存君制,亦只有立憲君主之制。立憲君主之大義,曰君主不能為惡,以必不為惡,然後不為民所惡,而後能長保皇室之尊嚴。英國皇室之久長,為此也。瑞典、那、意、比、荷、班、羅皆效英制,皆同守府,實為虛君。其謂君主躬行政治,則雖賢君亦不能無誤,而不免於為惡矣。故立憲之君主,垂拱無為,百官總己聽於冢宰,《論語》所謂:舜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所謂法舜者如此。今宜採取歐洲各立憲君主之令辟嘉言懿行,輯為成書,庶幾應時濟用。若《歷代君鑒》之書,與今時或有未切。孟子曰:非堯、舜之道,不敢陳於王前。臣愚以為,人君苟有堯、舜“欽明文思,允恭克讓”之德,必不為惡,以時為治,則協和時雍。以時為讓,則恭己南面。何所為而不可,而何有立憲不立憲之異哉?伏維皇上典學,存備乙覽。臣昔游義大利國威尼士,得摩色金仙女屏,附呈祝嘏,謹賀萬壽。伏乞皇上聖鑒。謹奏。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