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施三才板
- 地點:恩施
- 屬性:曲唱形式
- 對應:三才板
簡介,曲唱形式,唱腔特點,屬性與發展,節目獲獎,
簡介
“恩施三才板”是四川“金錢板”同源異流的一種曲唱形式,由於民族和文化相互之間的交往,早在三百多年前,它與“四川竹琴”一道傳入恩施,因道具由三塊竹板組成,故名“恩施三才板”。
曲唱形式
恩施市“三才板”,一般用地方口語進行表演,屬於自擊板、自清唱的曲唱形式。演唱時,左手掌夾兩塊長短一樣,位置相錯的竹板(其中一塊出頭,成V字形),右手執板擊它的底部,隨著聲腔的快慢節奏和情緒的變化,左手擊板靠“尺”,右手加花,邊打邊唱,前奏和間奏只打不唱,“三才板”的表演者,必須是演藝技能較高的藝人方能勝任,擊板時,要求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既要有較強的摹擬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同時又要求擊板加花臨場不亂,會唱“三才板”的藝人,打漁鼓也是行家,因為它們彼此間的技藝是相通的。
唱腔特點
“三才板”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說唱性,以說帶唱,似說似唱,腔不離說,說不離腔。唱詞句式一般以七字句為主,雙句押韻,也可轉韻,換韻;上仄下平,同時也可以唱十字句或垛句。唱本多為中、短篇。
屬性與發展
恩施“三才板”是一種地方性很強的說唱藝術,它的聲腔韻律基本以本地方言語調為基礎,這是恩施“三才板”的本質屬性。因此,恩施“三才板”是典型的地方性曲唱形式。後來,經過專業工作者們的加工、進一步加強了唱腔的旋律性,並配上了樂隊伴奏。70年代初,原恩施地區歌舞團將恩施“三才板”帶到武漢和北京參加巡迴演出,得到行家們的高度讚賞。
節目獲獎
11月18日,由恩施市民族文工團推出的地方劇三才板《取名》在荊門上演,精彩的表演,動人的情節,既讓在場的老年人深受感動,更讓在場的成年人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
《取名》劇情為青年夫婦向心田、王秋艷婚後多年不育,後喜得貴子,便廣邀親朋,大宴賓客,並請取名高師“王半仙”為其子取名,“王半仙”取名後提出需再取一個最賤的小名,方能驅邪避災,在場親友廣取賤名,均不如意。向心田七旬老母聽後便道:“要說最賤,就叫奶奶……我們家沒有比奶奶更賤的了。”一語落地,滿堂無聲。
《取名》用喜劇的形式,通過展示中年人對待老一輩與小一輩的態度,反映出一家三代的角色錯位,呼喚社會對尊老愛幼等傳統美德的回歸。
《取名》作為全州唯一進入“八藝節”決賽的節目,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統戰部長王懷東多次前往排練現場,看望慰問演職人員,為他們加油鼓勁。市政府也安排了專項經費,廣大演職人員更是克服各種困難,認真排練。最終在“八藝節”獲得表演大獎的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