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早年,風格,死難,
早年
恩斯特·巴拉赫(Ernst Barlach),雕刻家、版畫家及文學家。1870年1月2日生於韋德爾市(霍爾斯坦),1938年10年24日卒於羅斯托克。 1888~1891年在漢堡美術與工藝美術學校就讀,之後又到德勒斯登學院R.迪茨主持的大師班深造。按照當時的規定,在4年的深造過程中有 1年到巴黎朱利安學院進修。他在巴黎感受到新思潮的衝擊。在這期間,他一面領會新思潮的精神實質,一面在探求自已的風格。在此期間,他為《青年》雜誌完成的線條流暢的裝飾畫,頗受德國前衛思潮青年風格的影響。1901~1904年,他在一些陶藝品的設計上,更清晰地顯示出他在創作上求新的願望。具體的表現是藝術語言變得更簡潔,形式感更強。
1906年他到俄國訪問所獲得的感受,促使他的藝術發生轉折。他在那裡發現了新的母題,獲得了新的靈感。他愈來愈對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表示同情和憐憫,並刻意描繪他們的形象。1909年他在義大利訪問期間會見了T.多伊布勒這一表現主義文學的熱忱宣揚者。受多伊布勒的啟發,他把精力用於表現主義文學和雕塑的創造,並在這兩個領域都有所建樹。不久他移居梅克倫堡的居斯特羅,在那裡寫詩,作雕塑。
風格
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主要作品有:為居斯特羅大教堂所作的紀念雕像(1927),為馬格德堡大教堂所作的《戰爭紀念像》(1931),還有為呂貝克市聖卡特琳娜教堂所作的雕像。在這些作品中,可以明顯地看到巴拉赫對西歐中世紀教堂雕塑的興趣,看到他對民間石刻師們美學和工藝技術的愛好。他用現代意識來理解中世紀雕刻的美學趣味和風格,在拘謹、變異的造型中,在富於神秘感的動態中,表現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內心的苦悶和焦慮,以及對現實的冷漠情緒。表現性和整體性是他作品的兩大藝術特色。他充分運用線、塊、面的表現力,還善於製造出其不意的動態效果。貫穿於他所有作品的基調是一種內心的激奮之情。 木浮雕《孤獨》(1913),使人們感受到一片淒涼的情緒;青銅圓雕《復仇者》(1914),表現的是近於瘋狂的激怒;青銅圓雕《寒冷的少女》(1916)則使人內心不寒而慄。20年代以後,他刻畫農民形象。和許多表現主義畫家一樣,他在傳統藝術鄙棄的“醜”和“真實”中揭示美。他雕刻的那些飽經風霜的老人的形體上缺乏典雅與和諧,但質樸和剛健,有一種內在的力。
死難
在巴拉赫的大型教堂雕塑中,以馬格德堡大教堂的木雕《戰爭紀念像》和居斯特羅大教堂的《飛翔的天使》最為著名。前者是圍繞著墓地的十字架安排的,主題是對戰爭的控訴。後者是一件青銅女像人體,懸掛在居斯特羅大教堂中,象徵著和平與幸福庇護著人類。天使的臉形與他的朋友、女版畫家和雕塑家凱綏·珂勒惠支很相像。巴拉赫和珂勒惠支都對當時開始猖獗的納粹勢力表示反感和抗議。他們也都受到納粹勢力的迫害。巴拉赫被法西斯政府列入“頹廢藝術家”的名單,他的381件作品被當局沒收。1935年更失去了人身自由,1937年,納粹黨毀掉了巴拉赫的許多代表作,他還被趕出柏林學院,他稱那一年為“恐怖之年”。他被隔離在海克倫堡省的居斯特羅農村,1938年在羅斯托克被迫害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