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恨而死

恨恨而死

恨恨而死,是魯迅的一篇小短文,收錄在雜文集《熱風》(隨感錄六十二)是指一些人因社會環境等因素所限,使其能力不得施展或抱負不能實現,從而十分憤慨,直到死時都抱恨不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魯迅
  • 作品出處:《熱風》
概述,原文欣賞,作者簡介,

概述

“恨恨而死”是指一些人因社會環境等因素所限,使其能力不得施展或抱負不能實現,從而十分憤慨,直到死時都抱恨不已。同時,《恨恨而死》也是魯迅的一篇小短文,收錄在雜文集《熱風》(隨感錄六十二),勸戒當時的“憤青”,直到現在也很有教育意義。

原文欣賞

古來很有幾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們一面說些“懷才不遇”“天道寧論”的話,一面有錢的便狂嫖濫賭,沒錢的便喝幾十碗酒,——因為不平的緣故,於是後來就恨恨而死了。
我們應該趁他們活著的時候問他:諸公!您知道北京離崑崙山幾里,弱水去黃河幾丈么?火藥除了做鞭爆,羅盤除了看風水,還有什麼用處么?棉花是紅的還是白的?穀子是長在樹上,還是長在草上?桑間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戀愛怎樣態度?您在半夜裡可忽然覺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點悔么?四斤的擔,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們如果細細的想,慢慢的悔了,這便很有些希望。萬一越發不平,越發憤怒,那便“愛莫能助”。——於是他們終於恨恨而死了。
中國現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還是改造的引線,但必須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會,改造世界;萬不可單是不平。至於憤恨,卻幾乎全無用處。
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過許多,我們不要蹈他們的覆轍。
我們更不要借了“天下無公理,無人道”這些話,遮蓋自暴自棄的行為,自稱“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臉孔,其實並不恨恨而死。

作者簡介

魯迅祖籍河南省正陽,出生於浙江紹興。青年時代曾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考取留日官費生,赴日本進東京的弘文學院學習。1904年初,入仙台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擔任教師。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上萬名民眾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場面非常壯觀。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