恚恨是漢語辭彙,
拼音是huì hèn,
解釋為憤恨、怨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恚恨
- 外文名:無
- 拼音:huì hèn
- 釋義:憤恨;怨恨。
詞目,拼音,注音,英譯,引證解釋,單字釋義,
詞目
恚恨
拼音
huì hèn
注音
ㄏㄨㄟˋ ㄏㄣˋ
英譯
hatred;anger
引證解釋
憤恨;怨恨。
《史記·外戚世家》:“ 景帝 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誅大行,而廢太子為 臨江王 。 栗姬 愈恚恨,不得見,以憂死。”
《後漢書·鄭眾傳》:“ 眾 因上言:‘臣前奏使不為 匈奴 拜,單于恚恨,故遣兵圍臣。’”
宋 周密 《癸辛雜識後集·韓平原之敗》:“時先妣母謾以數券得一包,則皆婦人弊鞋也。方恚恨以為無用,欲棄之,疑其頗重,則內藏大北珠二十粒。”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一章:“一種依戀的情感混攪在一種正義的恚恨的情緒中。”
單字釋義
恚 huì
〈形〉
(1) (形聲。從心,圭聲。本義:怨恨,憤怒) 同本義
恚,恨也。——《說文》
恚,怒也。——《廣雅·釋詁二》
故去忿恚之心;而成終身之名。——《戰國策·齊策三》
恚目。——《管子·地員》
恚而語女曰。——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懋卿恚甚。——《明史》
承疇大恚。—— 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2) 又如:恚礙(憤怒牴觸);恚忌(憤怒嫉忌);恚忿(憤怒);恚責(憤怒斥責)
詞性變化
〈副〉憤怒地,生氣地;發怒地
舍人恚曰:“朔擅詆欺天子從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