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煩森說的不是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而是新時代的“恐煩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恐煩森
- 外文名:無
- 內涵:現代版的“白骨精”
- 主義:不是領導幹部
概述,恐煩森-恐懼,恐煩森-煩躁,恐煩森-陰森,
概述
恐煩森-恐懼
恐懼(別名:驚慌害怕)
定義: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
簡介:恐懼是因為周圍有不可預料不可確定的因素而導致的無所適從的心理或生理的一種強烈反應,是只有人與生物才有的一種特有現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恐懼是一種有機體企圖擺脫、逃避某種情景而又無能為力的情緒體驗。
其本質表現是生物體生理組織劇烈收縮(正常情況下是收縮伸展成對交替運行);組織密度急劇增大;能量急劇釋放。
其根本目標是生理現象消失,即死亡。
其產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動遇到嚴重阻礙。(生理阻礙會產生多種情緒並按照順序發生。恐懼是序號中的一個。)
出處:《易·震》:“洊雷,震,君子以恐懼脩省。”《史記·秦始皇本紀》:“諸侯恐懼,會盟而弱 秦 。” 《靈樞·淫邪發夢》:“陰氣盛則夢涉大水而恐懼。”唐 杜甫 《留花門》詩:“田家最恐懼,麥倒桑枝折。”
示例: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謔一·參政夢》:“傍有大水漫漫,心甚恐懼。” 老舍 《駱駝祥子》二:“希望使他快活,恐懼使他驚惶。”
辨析:因受到威脅而產生並伴隨著逃避願望的情緒反應。人類的大多數恐懼情緒是後天獲的。恐懼反應的特點是對發生的威脅表現出高度的警覺。如果威脅繼續存在,個體的活動少,目光凝視含有危險的事物,隨著危險的不斷增加,可發展為難以控制的驚慌狀態,嚴重者出現激動不安、哭、笑、思維和行為失去控制,甚至休克。恐懼時常見的生理反應有心跳猛烈、口渴、出汗和神經質發抖等,在恐懼反應中的肌張力、皮膚導電性和呼吸速度的增加主要與腎上腺素的功能相聯繫,而憤怒的表現特徵則主要與去甲腎上腺素相聯繫。
恐怖症是恐懼的一種病態形式。患者對某些事物(如狗、黑暗、燈光等)體驗到一種極度的和非理性的害怕,所產生的恐懼與現實刺激的危險性不相協調。
凱利人格理論中對恐懼的解釋:恐懼按照凱利的觀點,恐懼類似威脅但在程度上較輕。當一個人的建構系統的邊緣要素而不是核心建構被證明無效時,恐懼就會產生。“恐懼就像威脅一樣,假如這樣的話,除此之外他是一個似乎即將接任的新的附屬性建構,而不是一個即將接任的綜合性建構”(凱利1955,第494頁)。一個人如果被一隻以前對他友好的狗咬了,他可能體驗到恐懼。在一個人的建構系統中這種經驗的改變肯定是微小的。例如一隻友好的狗現在成了有時會咬人的友好的狗。
如何克服恐懼:恐懼是人類自身對事物的不了解、不確定,因此通過提高對事物的認知能力,擴大認知視野,判定恐懼源。認識客觀世界的某些規律,認識人自身的需要和客觀規律之間的關係,確立正確的目標判斷,提高預見力,對可能發生的各種變故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就會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對恐懼的免疫能力。其次要培養樂觀的人生情趣和堅強的意志,通過學習英雄人物的事跡,用英雄人物勇敢頑強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勇氣。在平時的訓練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在艱苦的環境下磨鍊自己,培養勇敢頑強的作風。這樣,即使真正陷入危險情境,也不會一時就變得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機智應付。
另外,平時積極參加加強心理訓練,提高各項心理素質。比如:進行模擬訓練危險情境,設定各種可能遇到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訓練,形成對危險情境的預期心理準備狀態,就能夠有效地戰勝緊張和不安等不良情緒,提高心理適應和平衡性,增強信心和勇氣,以無畏的精神克服恐懼心理。
恐煩森-煩躁
定義:心中煩悶不安,急躁易怒,甚則手足動作及行為舉止躁動不寧的表現。
詳細解釋:
1. 煩悶急躁。 《易·繫辭下》“躁人之辭多” 唐 孔穎達 疏:“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宋 范仲淹 《與知郡職方書》:“切少煩躁,損氣傷神,益為災矣。” 明 高攀龍 《高子遺書·初謁語》:“若因欲速而至煩躁,反是累心。” 茅盾 《子夜》十四:“ 吳蓀甫 忽然煩躁起來,用勁地搖一搖頭。”
2. 中醫謂內熱口乾、手足擾動之症。 《素問·至真要大論》:“心熱煩躁,便數憎風。”《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煩躁》:“傷損之證,煩躁而面赤,口乾作渴,脈洪大按之如無者,宜用當歸補血湯。”
中醫名詞解釋:
胸中熱而不安叫“煩”,手足擾動不寧叫“躁”。煩與躁常並稱,但有虛實寒熱的不同。
溫熱病邪熱入里,則見高熱、口渴、胸中煩悶、手足擾動,是陽明實熱。因陽明主四肢,熱盛故四肢擾動。大都由煩到躁,稱為“煩躁”;如只是煩熱口渴、無手足擾動的,則稱“煩渴”,這是熱盛傷津之象。均屬實熱證。
熱性病後期或外感病經過汗、吐、下後,餘熱未清,胸中煩熱,睡眠不寧,這是虛火內擾,稱為“虛煩”,屬虛熱證。
若煩而身冷,手足作無意識動作,形倦神疲,口乾不飲,脈細弱,稱為“躁煩”,是虛陽擾動,屬虛寒證。
煩躁,證名。心煩躁動之證。煩為心熱、郁煩;躁為躁急、躁動。出《素問·至真要大論》。煩與躁常並見,而有先後之別。《傷寒明理論》卷二:“所謂煩躁者,謂先煩漸至燥也。”若先躁後煩,則稱為躁煩。煩躁有虛實寒熱之分。在外感熱病中,凡不經汗下而煩躁者多汗,汗下後煩躁者多虛。《類證治裁·煩躁》:“傷寒有邪在表而煩躁者,脈浮緊,發熱身痛,汗之則定,大青龍湯。有邪在里而煩躁者,脈數實有力,不大便,繞臍痛,下之則定,承氣湯。有陽虛而煩躁者,汗下後,晝煩躁,夜安靜,脈沉微,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有陰盛而煩躁者,少陰症,吐利,手足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溫熱病表里俱實,三焦大熱,煩躁大渴者,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涼膈散、承氣湯、三黃石膏湯等方(見《傷寒緒論·煩躁》)。內傷因臟腑實熱而致煩躁者,治宜清熱瀉火。《張氏醫通·神志門》:“火客心包,或酒客膏粱,上焦不清,令人煩躁,宜芩、連、山梔等涼藥為君,稍用炮姜為使,甚則涼膈散下之。”
恐煩森-陰森
釋義:指(地方、氣氛、臉色、天氣、山洞等)陰沉,可怕。也可以用於無光線的地方。
例如:陰森的樹林,陰森的古廟
近義詞:恐怖
基本解釋:地方、氣氛、臉色等陰沉、昏暗而令人害怕的;形容幽暗慘澹的樣子。
詳細解釋:
1. 謂樹木濃密成蔭。 《南史·張充傳》:“松柏陰森,相繚於澗側。” 唐 柳宗元 《寄韋珩》詩:“陰森野葛交蔽日,懸蛇結虺如蒲萄。”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樓之北,曰 綠意軒 ,老樹陰森,是夏日納涼處。” 梁斌 《播火記》四七:“ 張福奎 站在大槐樹底下,抬起頭輪視了一下場院,見院落寬闊,樹木陰森。”
2. 幽暗慘澹。 唐 李紳 《過荊門》詩:“陰森鬼廟當郵亭,雞豚日宰聞膻腥。” 清 納蘭性德 《憶秦娥》詞:“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 陳登科 《赤龍與丹鳳》十四:“會議就這樣開始了。往日陰森的 潘 家客廳,今天變得熱火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