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浴

恆河浴,印度教徒在恆河中沐浴。見恆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河浴
  • 外文名:Ganges bath
  • 類別:印度風俗
  • 地址恆河浴場
亞洲南部大河。名稱源於梵文ganga,原義“速行”,轉義“河流”。本為普通名詞和地名通名,後演變為這條大河的專名。迭見於中國典籍,如《佛國記》、《梁書·中天竺傳》作恆水與天竺江,《大莊嚴經論》作恆伽,《大唐西域記》作殑伽,《求法高僧傳·玄照傳》作弶伽,《繼業行記》作洹河等。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有阿勒格嫩達河(東源)和帕吉勒提河(西源)兩源。兩河流勢洶湧,海拔由3 150米急降至300米。於代沃布勒亞格附近匯合後始稱恆河。繼而穿越西瓦利克山脈,在赫爾德瓦爾附近進入平原,逐漸向東南彎曲。流至安拉阿巴德,再降至120米,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從右側來匯,水量陡增,河面變寬,河道彎曲,地勢越發平坦,坡降每千米僅9.3厘米。自安拉阿巴德以上為上游,下至西孟加拉邦段為中游,再下為下游。其中從印度的杜連至孟加拉國的薩爾達一段,構成印、孟的天然國界線。進入孟加拉國後,與東來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匯合,通過廣闊的複合三角洲,注入孟加拉灣。自匯流點以上,全長2 580千米,流域及於印度的烏代朗偕爾、喜馬偕爾、旁遮普、北方、拉賈斯坦、中央、切蒂斯格爾、比哈爾、恰爾根德、西孟加拉等10個邦、德里中央直轄區以及尼泊爾和孟加拉國;左岸某些支流的上源在中國境內。流域面積90.5萬平方千米。上游水源主要來自3~5月喜馬拉雅山的冰雪融水,平原段則來自6~9月的季風雨。水量年內變化顯著:冬季為枯水期,4月底5月初開始上漲,8~9月間升至最高值,水位平均高約10米,大洪水時可達15米以上。與布拉馬普特拉河一起,河口流量平均為3萬~3.8萬米3/秒,平均年輸沙量15億噸。由於雨量豐,流量大,泥沙淤積,河床日高,常泛濫成災。下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是天賜的交通大動脈,主幹通航里程1 450千米,乾支通航里程合計超過8 000千米,逆河上溯可至阿拉哈巴德等地。但自19世紀鐵路運輸興起以來,航運的重要性相對大為降低。但灌溉意義古今依然,12世紀起就逐漸建立完備的灌溉系統,以泛濫灌溉與重力灌溉施惠於民。重要灌渠有印度的上甘加、下甘加、薩爾答三灌渠及孟加拉國的恆河–科巴達克灌渠。恆河流域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人口總數估計在5億左右(2001),平均每平方千米550人。有千萬人口城市兩座,百萬人口城市7座,1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數以百計。恆河流域在歷史上為印度斯坦的核心地帶,是印度文化的搖籃。德里、亞格拉、巴特那和勒克瑙等,均先後成為不同帝國、王國和王朝的統治中心。數千年來,肥沃富饒的恆河產生了世界古代史上燦爛的印度文明。由恆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的恆河平原,是印度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工廠林立,農田如網,是世界著名大米產區之一。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已在主流及一些大支流上興建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其中赫爾德瓦爾的上恆河渠、納羅拉的下恆河渠和北方邦的薩爾達渠等,均兼發電和灌溉之利。沿岸多宗教聖地(安拉阿巴德、瓦拉納西、赫爾德瓦爾、胡格利河等)。印度教徒們篤信教義,將恆河稱為“聖河”、“信仰之河”。認為恆河水可以滌去身上的污穢,清除靈魂的罪惡,不僅喝恆河的水,而且常在恆河沐浴,死後遺骸也要送到河邊火化,骨灰撒入河中,以便登臨“極樂世界”。在一年一度的恆河大廟會之際,各地信徒千里迢迢前來朝拜、沐浴,盛況空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