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膜鳴樂器。又稱"恆格里",通稱 "蒙古鼓"。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甘肅、青海等省區。元代盛行於宮廷和民間。清代用於宮廷鹵簿大樂中,多達二十四面。
簡介,發展,
簡介
雅托噶,蒙古族弦鳴樂器。彈撥類。又稱“箏”、“蒙古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雲南等地。宋、元時代,宮廷、民間、軍中已廣泛使用。《元史・禮樂志》載:“宴樂之器,箏,如瑟,兩頭微垂,有柱,十三弦。”南宋孟珙《蒙達備錄》云:“國王(指木華黎)出師,亦以女樂隨行……多以十四弦箏彈《大官樂》等曲。”當時通行的有十三弦和十四弦箏。明、清以來,蒙古族民間、王府、寺廟中流行者弦數不一。
發展
恆格勒格在現代流行者有十六弦,伊克昭盟十弦、十三弦,烏蘭察布盟十三弦、十四弦,錫林郭勒盟十二弦,雲南麗江十四弦等。琴體多用整塊木料挖制,蓋拱形木板為面,長130―160厘米。底之左、中、右各開“一”字形音窗,四周及琴面兩端鑲嵌雲捲圖案或全龍圖像為飾。張絲弦或羊腸弦,一弦一柱,移動弦柱可以調音。按五聲音階定弦。音色粗獷、洪亮。奏者席地盤腿,琴體平置腿前,或將琴首端置於右腿上,尾端擱地,亦可設琴腳、支架、平台,置琴其上。右手拇指、中指、食指戴骨制指甲撥子,以托、劈、挑、剔、勾、彈等手法撥弦發音;左手指輔以按弦、顫弦、抹弦,食指亦可配合與右手交替彈撥。演奏技巧豐富,表現力較強。20世紀80年代,製成高音十二弦、中音十六弦、低音二十一弦三種改良雅托噶。高音者清脆明亮,中音者圓潤柔和,低音者渾厚粗獷。三者配合使用,總音域將近四個八度,音量增大,表現力更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是蒙古族民族樂隊的主要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