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周年視差

恆星周年視差

由於地球的公轉,使得觀測者發生移動,而使恆星在天球上的位置發生改變,人們把在太陽上觀測的恆星在天球上的位置作為他的平均位置,從地球上觀測到的恆星的實際位置,同這個平均位置比較起來,總存在一點的偏離。恆星的周年視差是當地日連線同星日連線垂直時,同一恆星的視差位移達到極大值,該極大值被稱為該恆星的周年視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星周年視差
  • 發現時間:19世紀30年代
  • 發現者:貝塞爾
  • 起源:與遠的恆星相比近的恆星顯示視差
起源,驗證,

起源

恆星周年視差緣於一個簡單的推理:與更遠的恆星相比較時,比較近的恆星應該顯示出視差。即人們以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直徑(即一個天文單位,大約1.496×10^8千米)作基線,在軌道相對的兩端以半年的間隔進行觀測,可觀測到恆星的視差。但由於以前人們沒有望遠鏡,單憑肉眼無法測出恆星的視差,因為恆星和地球間的距離,同地球的軌道直徑相比,實在太大了。

驗證

望遠鏡和其他儀器為恆星周年視差的觀測提供了可能。在19世紀30年代,德國天文學家(也是當代數學家)貝塞爾使用了一種叫做量日儀的新儀器,因為這種儀器最初是想用來精密地測量太陽的直徑的。但用它同樣能夠測量天體間的其他距離,貝塞爾就用它來測量兩個恆星之間的距離。貝塞爾月復一月地注意這些距離的變化,終於成功地測出了一個恆星的視差。
星雲星雲
他選擇的是天鵝座的一顆小星,叫做天鵝座61星。他之所以選定這顆星,是因為這顆星相對於其他恆星背景每年都顯示出特別大的自行,因此它一定比其他恆星離我們近。(不要把這種自行與恆星相對於背景的前後移動相混淆,後者表示的是視差)貝塞爾以附近“固定的”恆星(可能要遠得多)為基準,測定天鵝座61星連續移動的位置,持續觀測了一年多。最後在1838年,他報告說天鵝座61星的視差為0. 31角秒,即相當於把一枚5分硬幣放在16千米遠處觀看時的視角。這個視差是以地球軌道的直徑為基線觀測到的,這表明天鵝座61星在大約100萬億千米遠處,為我們太陽系寬度的9000倍。因此,即使和最近的恆星相比,太陽系也像是空間的一個小點。
因為用萬億千米計算距離相當不方便,天文學家便以光的速度來計算距離,以便縮小數字。光速是每秒299792. 458千米。光一年走的距離約為94605億千米,叫做1光年。利用這個單位,天鵝座61星距離地球約11光年。
貝塞爾成功後僅兩個月,英國天文學家亨德森就算出了半人馬座a星的距離。這顆星是天空中第三顆最亮的星,位於南天低空處。結果表明,半人馬座a星的視差為0. 75角秒,是天鵝座61星的兩倍多。因此,半人馬座a星相應地距離地球近多了。實際上,它距離太陽系只有4. 3光年,是我們太陽系最近的恆星鄰居。其實它並不是一顆單獨的星,而是由三顆恆星組成的。
1840年,在德國出生的俄國天文學家斯特魯維宣布了天空中第四顆最亮的星織女星的視差。後來發現他的測量結果有點誤差,但這是可以諒解的,因為織女星距離地球遠達27光年,視差非常小。
到1900年,約有70顆恆星已經用視差法測定出來(到20世紀80年代,已有數千顆)。
而現在,人們使用精密的儀器,運用視差法測得較準確的宇宙空間距離約有120億光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