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
- 類別:天體物理學基礎概念
- 發布時間:2023年1月19日
- 發布平台:《自然》
恆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是天體物理學基礎概念。它描述了一群恆星在剛剛誕生時,不同質量的恆星所占的比例。原本通常被認為在宇宙各處及各個演化階段是普適不變的。2但是中國科研人員通過長期對宇宙的科學觀測,發現恆星初始質量分布規律會...
已測出的恆星質量大約介於太陽質量的百分之幾到120倍之間,但大多數恆星的質量在0.1~10個太陽質量之間。恆星的密度可以根據直徑和質量求出,密度的量級大約介於10⁹克/立方厘米(紅超巨星)到10~10克/立方厘米(中子星)之間。恆星...
W3-SE是一個具有氣體下落光譜特徵的包含多顆中等質量或大質量原恆星的分子雲核,本文我們對其進行了毫米和亞毫米波段的觀測並分析了中紅外波段的相關資料。通過對從毫米到中紅外波段連續譜數據的分析,本文得到並擬合了W3-SE的能譜分布(...
坍縮過程中的角動量守恆會造成巨分子雲碎片不斷分解為更小的片段。質量少於約50太陽質量的碎片會形成恆星。在這個過程中,氣體被釋放的勢能所加熱,而角動量守恆也會造成星雲開始產生自轉之後形成原始星。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
恆星形成的初始階段幾乎完全被密集的星雲氣體和灰塵所掩蓋。通常,正在產生恆星的星源會通過在四周光亮的氣體雲上造成陰影而被觀測到,這被稱為博克球狀體。質量非常小的原恆星溫度不能達到足夠開始氫的核融合反應,它們會成為棕矮星。恆星...
研究方向包括(1)分子雲的結構與演化:銀河系緻密氣體的分布與結構,巨分子雲的結構與物理性質,稠密分子雲核的形成等。(2)大質量恆星形成:大質量恆星形成的初始條件,從分子雲核到大質量原恆星的大尺度演化規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與...
特別需要點出的是:從這個理論出發,在低質量恆星系統周圍,應該不會觀測到巨型氣態行星,因為氣體盤將會在行星大氣崩潰導致進一步的吸積效應前消失。天文學家所期待的情況已經被克卜勒系外行星探測器所發現的超過500個系外行星觀測報告所在...
1953年 - 弗雷德·霍伊爾預測碳12在恆星內部的高溫下可以經由三氦反應生成。1961年 - 林忠四郎發表恆星是完全對流體時,演化路徑的林軌跡。1963年 - 弗雷德·霍伊爾和William A. Fowler提出超重質量恆星的想法。1964年 - 錢德拉塞卡和...
乍看之下,可居住的M值無疑是種令人困惑的巧合,由計算可知絕大多數恆星的質量分布於10^29~10^32千克的巨大範圍內。然而有了旅館的經驗,我們便明白這種表面的巧合實為一個集合中的選擇效應:如果存在許多太陽系,其中心恆星和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