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常性誤用論
- 外文名:misapplied constancy theory
- 別名:常性誤用理論
- 來源:視錯覺
- 套用案例:波根多夫錯覺、潘佐錯覺
- 套用學科:生理學、教育學、心理學等
定義,理論來源,理論套用,解釋錯覺,反常性誤用效應,
定義
恆常性誤用論又稱為常性誤用說,是指在視知覺中將視錯覺解釋為透視等深度線索而造成的視覺恆常性的誤用,即深度線索規定為較遠的對象被錯覺為較大 , 規定較近的對象被錯覺為較小。而視錯覺(visual illusion)是指由知覺背景所誘發的,對知覺物體特徵(例如長度、大小、形狀和朝向)的主觀扭曲。
近年來 , 人們一般認為視錯覺同樣是視覺系統對外界信息處理後的結果 , 對視錯覺現象的研究可以使我們窺探視覺系統信息加工的一般規律。
理論來源
通過對視錯覺產生機制的探索 , 可以透視視覺信息加工的一般模式 , 並且對計算機二維立體圖形的識別有 重要意義。
關於視錯覺的產生機制,一般認為既有生理過程參與,也有心理過程參與,視錯覺的產生不單純決定於視野局部空間特徵,還依賴於一定視野範圍內圖形特徵的相互作用。最近,有學者研究表明:圖形的集合特徵與輪廓和邊緣錯覺有同的產生機制。他們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幾何錯覺圖形的背景線和測試線的亮度對比發生變化時,視錯覺幅度顯著下降。可以把這一結果理解為支持常性誤用說的證據,因為亮度對比也是有迷惑作用的深度線索,深度線索變化引起錯覺變化就可以理解了。
自視錯覺現象發現 以來 , 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提出了許多解釋視錯覺的理論。生理學理論有神經位移說,眼動說等。神經位移說認為神經信號之間的側抑制使圖形變形而產生錯覺。
在解釋幾何圖形錯覺的心理學理論中,比較有影響的有常性誤用說和對比同化說。常性誤用說將視錯覺解釋為透視等深度線索造成視覺恆常性的誤用 , 即被深度線索規定為較遠的對象,當其視網膜像與被深度線索規定為較近的對象等大時 , 視覺恆常性的補償傾向就使其被知覺為較大。
常性誤用說的最大困難在於在可轉換圖形中 , 儘管透視距離發生變化,下部所繪的Ponzo錯覺並不發生變化 , 上面的橫線看起來總 比下面的橫線顯得更長些。
理論套用
解釋錯覺
恆常性誤用論可以套用於解釋多種錯覺的產生原因。例如Poggendorff錯覺。
Poggendorff錯覺是指當一條斜線被兩條平行線截斷之後,人們傾向於判斷該斜線的兩個部分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研究者為了解釋這種現象,提出了不同的理論進行解釋。
但用常性誤用理論來解釋Poggendorff錯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將經典Poggendorff錯覺圖片進行旋轉,使兩條斜線處於豎直向下時,Poggendorff錯覺幾乎隨之消失。但是當使Poggendorff錯覺圖片中的斜線豎直向下時,Poggendorff錯覺量的降低可能是由於外側部分三維線索的消失引起的。這個假設還缺乏直接證據。
反常性誤用效應
也有學者提出了反常性誤用效應。通過實驗結果證明了所得結果與恆常性誤用論的推論恰好相反,也無法用對比和同化說加以解釋。因此推斷可能存在反常性誤用效應。
實驗一是利用調整法測量Ponzo錯覺圖形中兩條輻合線之間距離的錯覺誤差、水平線長度的視錯覺誤差和無水平線存在時兩輻合線之間距離的視錯覺誤差。
實驗二是將圖形顛倒後進行同樣的觀測,結果分析表明實驗一的結果與常性誤用說符合得較好,同時,兩輻合線之間的視覺距離在兩水平線處分別發生對比效應。通過實驗結果證明了所得結果與恆常性誤用論的推論恰好相反,也無法用對比和同化說加以解釋。因此推斷可能存在反常性誤用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