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畸型理想化

【性格畸型理想化】一種以犧牲真實性為前提,塑造迴避現實矛盾,違背生活邏輯的完美無缺的人物性格,從而反映創作者大幅度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理想的文藝創作現象。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例如開天闢地的盤古,以頭觸斷天柱的共工、補天的女媧、戰勝洪水的大禹等,在廣義上,他們各有自己的性格,然而僅僅是某種人類理想的化身、一種英雄品格的象徵,所以從藝術上看都是單一、表面、畸型的性格,反映的是人們在當時無法實現的美好願望。這種性格畸型理想化,在後來的明清小說中還可屢見,如《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塑造成超絕塵凡的“神人”即是。及至近代,改革家和文學家們曾力倡政治小說,把小說視為社會改革之利器,又簡單地把政治理想當成審美理想,主張人物性格體現作者的社會理想。他們認為:“有如何之理想,則造如何之人物以發明之。”“撰一現社會所極需而未有之人物以示之。”《野叟曝言》中全知全能的文素臣,就是這種超現實的性格畸形的理想化人物。性格畸型理想化在“文革”中誕生的形形色色的“高大全”人物身上得到了極端的體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