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理學(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性心理學(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性心理學》是2018年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性心理學
  • 作者:(英)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
  • 類別:心理學類圖書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 ISBN:978756803919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收入由靄理士著,潘光旦譯註的《性心理學》《性的教育》《性的道德》三書。《性心理學》是靄理士寫給普通讀者和學生的一本性心理學入門讀物,其內容簡單明了地介紹了人類性生理和心理的各種常態及病態,其目的是給大眾“供給一些線索,好教有志於深造與應付前途更複雜的問題的讀者,知所問津”。《性的教育》《性的道德》兩書均來自靄氏的成名作《性心理學研究錄》第六輯,因譯者認為該輯“每一篇論文都代表著性與社會的關係的一個方面,即在一般的讀者也一定會感覺到不少的興趣”,故特別選譯此兩篇。為了能讓中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譯者特意從浩如煙海的中國典籍里摘錄注釋和附錄十餘萬字,以便形成對原著印證、補充和修正。這些譯註,已經成為“一部中國性文化史的大綱”。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性心理學
譯註靄理士《性心理學》稿梓成自題
譯者序
原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性生物學
第一節 性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性衝動的性質
第三節第三節 所謂發欲帶
第四節 求愛的生物學
第五節 有選擇的求偶與性選擇的因素
第六節 性擇與觸覺
第七節 性擇與嗅覺
第八節 性擇與聽覺
第九節 性擇與視覺
第三章 青年期的性衝動
節 性衝動的初期呈現
第二節 自動戀
第三節 性愛的白日夢
第四節 性愛的睡夢
第五節 手淫
第六節 影戀
第七節 性的教育
第四章 性的歧變與性愛的象徵
節 性的歧變
第二節 兒童時期的性歧變
第三節 溲溺戀及遺矢戀
第四節 物戀
第五節 獸毛皮革戀與動物戀
第六節 竊戀
第七節 裸戀
第八節 虐戀(施虐戀與受虐戀)
第九節 性的衰老
第十節 社會對於性歧變的態度
第五章 同性戀
節 性的逆轉
第二節 性逆轉的診斷
第三節 性美的戾換現象
第四節 治療的問題
第六章 婚姻
節 引論(絕欲的問題)
第二節 婚姻的可取性
第三節 婚姻美滿的問題
第四節 一夫一妻的標準
第五節 生育的控制
第六節 不生育的問題
第七節 陽痿及陰冷(性能不足與性感過敏)
第八節 貞節
第九節 經絕
第七章 戀愛的藝術
節 性衝動與戀愛的關係
第二節 何以戀愛是一種藝術
第八章 結論
節 性衝動的動力性質
第二節 升華
附錄 中國文獻中同性戀舉例
一 溯原
二 一部分史傳中的實例
三 一部分稗史中的實例
四 同性戀的風會
五 因緣的解釋
第二篇 性的教育
譯序
一 環境與遺傳
二 性衝動的早熟的表現
三 童年的性的遊戲與性的情緒
四 城鄉兒童成熟先後的比較
五 兒童對於嬰兒由來的解釋
六 早年實施性教育之益與緘默政策之害
七 母親的導師資格
八 造作的神秘與其惡劣影響
九 性教育的書籍
十 母親的責任
十一 學校中的性教育
十二 植物學與動物學的價值
十三 春機發動後的性教育
十四 女子月經初期應有的準備
十五 對於女子性生活應有的態度
十六 經期衛生與女子的教育機會及社會地位
十七 女子的衛生、體育與劇烈運動
十八 性的尊嚴與女子自視的態度
十九 性教育與婦女婚姻的幸福
二十 性衛生的演講
二十一 醫師的責任
二十二 精神生活的發蒙與倫理導師的責任
二十三 野蠻民族中誘掖的儀式
二十四 文學的性的影響
二十五 藝術的性的影響
第三篇 性的道德
譯序
一 引論——娼妓、婚姻與道德
二 道德的定義和分類
三 經濟與宗教勢力下的性道德
四 新性道德的醞釀
五 婚姻的自由與性道德——實例一
六 婚姻的自由與性道德——實例二
七 婚姻的自由與性道德——實例三
八 婚姻的自由與性道德——實例四
九 自由婚姻與女子的地位

作者簡介

哈夫洛克•靄理士(Havelock Ellis,1859-1939),與弗洛伊德齊名的性科學泰斗和先驅,著名的思想家、文藝評論家,被稱為“文明的英國人”。靄理士出生時正值維多利亞主義的全盛期。1890年,他獲得醫學博士後不久,便放棄了醫生職業,專門從事性科學研究和文藝、社會思想評論工作。他的研究在英國遭到攻擊和迫害,但卻贏得了國際性研究專家的聲譽。1914年,他被推薦為國際性研究會委員,1926年當選為國際性學會常任理事。靄理士逝世於1939年,享年80歲。其負盛名的著作當屬七卷本《性心理學研究錄》。但《研究錄》只適合專業人士研讀,他便於1933年出版了普及性讀物《性心理學》,方便大眾尤其是青少年閱讀。
潘光旦(1899-1967),江蘇寶山人(今屬上海),字仲昂,原名光亶,筆名光旦,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民族學家,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1926年潘先生學成回國,先後在上海、長沙、昆明和北京等多所大學任教授,並先後兼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1967年6月10日病逝世於費孝通懷中,享年68歲。潘先生終生致力於“強國優種”事業,倡導民主自由思想。其中西文化造詣之深、涉及學科領域之廣,治學視野之廣闊、學術素養之淵博,直與陳寅恪等宗師並列,堪稱學界翹楚。潘先生一生涉及廣博,在性心理學、優生學、社會思想史、家庭制度、人才學、家譜學、民族歷史、教育思想等領域都有非凡的造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