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存乎心則偽之始

有意識地堅持某種所謂本性反會違背本性。北宋蘇軾的哲學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存乎心則偽之始
  • 提出者蘇軾
  • 定義:有意識地堅持某種所謂本性反會違背本性
  • 出自:《毗陵易傳》
語出《毗陵易傳》:“聖人以為猶有性者存乎吾心,則是猶有是心也。有是心也,偽之始也。”這是對《易·乾·彖》“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的解說。蘇軾認為,以理推之,人之降生,當自有其性;但此所謂性並無確指,純屬其人之自然;故若以某種確定之性存乎心,有意持之,便會違背自己的自然本性,適成為“偽”。他的這一觀點,實際上否定了把任何一種人為觀念定為人之本性的作法,為解放人性、任其自然提供了依據,故深為哲學家朱熹所惡。但明代王守仁稱“無善無噁心之體”(《傳習錄》下),若有意如何,便是“人偽之雜”(《與王純甫》),繼之者又倡言“真性流行,不涉安排”(王畿:《示丁維寅》),實與蘇軾此說一脈相承。故明人董其昌云:“至我明姚江出,以良知之說變動宇內”,“其說非出於蘇,而血脈則蘇也”(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