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錯位症,指一個人在心理上無法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並為此產生的一系列錯位症狀。性別認同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的自然認知,如果孩子在幼兒期不能及時完成性別認同,日後就有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性別偏差行為,影響各方面的發展,甚至影響身心健康。
基本介紹
- 別稱:性別錯位症
- 性質:人在心理上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
- 影響:身心健康
- 原因:先天原因後天原因
出現原因,產生高危區,其他因素,專家觀點,編後語,承認和讚賞,榜樣的作用,獎勵和懲罰,
出現原因
先天原因:生物學研究表明,在胚胎期,人的性腺結構在發育初期傾向於形成女性器官卵巢,心理學家曼內稱之為“夏娃原理”。如果缺乏雄性激素,胎兒在母體內就會引起男性大腦女性化,從而造成性別認同的困難。
後天原因:人的性別認同是通過對自我性別體象的理解,對神經內分泌和排尿等生理活動機制的初步明確,以及通過父母的示範作用、社會的強化作用和語言的影響等得以發展的。很多家長認為,性別認知是件自然不過的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順理成章地完成性別認同,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其實,除了先天原因的影響,一個孩子最終確認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主要是在外界環境和教育等因素的滲透下緩慢進行的。如果外界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導向,孩子就有可能產生性別角色混淆。
產生高危區
單親家庭及其輻射區:單親家庭里缺乏母親的溫柔細心或是父親的果斷自信,難以給孩子一個完整和諧的成長環境,長時間和同一性別成人生活的孩子比較容易偏離正確的性別角色,而很多家長對這種缺憾的影響卻渾然不覺,等發現孩子的性別認同存在問題時,孩子已經偏離正常軌道很遠了。常見的還有由於父母一方工作繁忙,無法照顧孩子的家庭。
不和睦家庭:心理學家調查發現,成長於不和睦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要么叛逆偏激,要么固執怪異。這類孩子在家庭的壓力下無法正確完成性別認同,可能會把投射在父母身上的反感,轉化為對某種性別的偏差態度。
家長誤導家庭:比如,有的家長出於對女孩的偏愛或其他原因,將自己家的男孩“裝扮”成女孩模樣,(或反之)……長期“異性打扮”,會導致孩子產生性別認同混淆。尤其當孩子成長到了青春期,第二性徵陸續出現時,心理上更容易產生困擾。
其他因素
學校:在最初的受教育階段,孩子接觸的“施道者”基本上都是女性,幼稚園的“男阿姨”自然是鳳毛麟角,甚至在國內大多數城市的中國小校,教師性別生態失衡的問題也日漸凸顯。男教師的一些性格和生理特點,是女教師不可替代的。學校男教師少,就如同缺少父愛的“單親家庭”,容易使孩子的心理、思維出現缺陷。而且多數學校還要求孩子循規蹈矩,把女生的行為視為榜樣,並以此為標準來衡量男生。
社會:由於社會競爭激烈,為了增加生存的砝碼,很多女性被教育得越來越“強勢”。家長目睹升學以及就業等方面的殘酷競爭,因此提早給孩子打“預防針”,處處以男孩的標準要求女孩。另一方面,很多獨生子女受到家長特別是祖輩全方面的呵護,在這樣的環境下,男孩容易養成文弱、多愁善感等不像男子漢的習氣。
專家觀點
性別認同是孩子探知外在世界的途徑之一,是一個人對自我性別的歸屬感,也就是對於自己是男是女的劃分。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是一個對自身、對他人不斷探索認同的過程。3~4歲時,大部分孩子已經能認同自己和他人的性別。
有的家長以為孩子能準確地叫出“叔叔”或“阿姨”,就是對性別的認知合格了。有的家長則局限於性生理教育,完全忽視了性別角色教育。
性別角色決定了人的性角色和未來的社會角色,它既包括對自身的認識,也包括對他人及環境的認識。通過性別角色教育,孩子會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如何建立自我的觀念,如何尊重異性以及如何與別人交往合作。如果孩子在幼年時性別認同模糊,性別角色紊亂,長大以後的性取向就很可能受到影響。同性戀的形成原因固然複雜,但幼時在性別認同方面的認知障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一些幼時便產生性別角色紊亂的人,內心所渴望的性別與真實的性別產生衝突,形成內外不平衡的壓力。這樣的人喜歡穿異性的衣服,認同身邊的異性;有些還會把這種矛盾表現在角色扮演的層面上,做異性所做的事,最後發展到選擇變性。
男女兩性生理機能上的差異是先天性的,認知能力、人格特徵等方面的差異則是後天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取決於從兒童期開始接受的成人的影響和教育。因此,性別教育在幼兒階段的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提倡“男孩要有男孩樣(剛毅、果斷等)”、“女孩要有女孩樣(溫柔、細心等)”,培養孩子與其性別角色相符的個性,這會對他的生活和學習產生極大幫助。如今,大多數的城市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又住在封閉單元的生活環境中,這就需要家長從性別教育的角度,為孩子形成良好認知打下基礎。
在對孩子進行性別教育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態度,對性別認同混淆或行為偏差的孩子,不能簡單地訓斥,讓孩子產生緊張甚至是犯罪感。應循循善誘,最好能“潤物細無聲”地為孩子上好這人生重要的一課。
編後語
家長是孩子早期生活環境的締造者,也是孩子性別認同的啟蒙者,孩子在性別認同上的正確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長對性別教育重視與否。沒有天生有錯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長。因此,家長應該儘快行動起來,給孩子送上這張重要的“明性片”。
承認和讚賞
家長首先要承認孩子的性別,讓男孩認識到自己是男性,女孩認識到自己是女性。性別認同是孩子自我認知的重要部分,這會使他對同性的性別特徵抱有好感,並希望擁有這些性別特徵。家長要在口頭上明確告訴孩子:你,是男孩;你,是女孩。也可以借一起洗澡的機會,告訴孩子關於性別的知識,男孩藉此認同爸爸,女孩認同媽媽,進而通過學習,逐步建立起自我的性別特質。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性別還要表示讚賞,家長如果對孩子是個男孩或女孩表示高興,孩子也會對自己的性別感到滿意。
榜樣的作用
孩子在觀察中得到的知識和啟示,會在實際生活中試著運用起來,儘管其中一些信息也許在儲存多年後才能有所模仿和啟動。父母是孩子在性別角色方面的指導者和模仿對象,所以一定要注意自身行為的影響,如果爸爸有些“娘娘腔”,或是媽媽習慣大大咧咧地說話做事,都要在孩子面前有意克服,以免孩子“依樣畫葫蘆”。另外要注意的是,對於孩子和異性朋友的交往,既不能完全排斥孩子和異性的友誼,也不可以讓孩子和異性過分親近。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孩子還會在身邊尋找同性作為榜樣來效仿,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不同年齡段的同性榜樣,鼓勵孩子比較自己和“榜樣”的差距,確定努力方向,以使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對他形成正確的性別角色也有很大的作用。
獎勵和懲罰
孩子做了與自己的性別角色相符的事,家長應該給予獎勵;除了偶爾的表演性行為,對孩子不當的性角色行為,家長要反應冷淡,讓他感到自己的表現有誤,或是給予適量的“處罰”。這種獎勵與懲罰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支持或壓力,促使孩子根據自己的性別角色做出相應的行為,並逐漸形成正確的行為定勢。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因此對孩子的教育必須是全方位的。我們提倡的“男女平等”,是在人格和生存權利上的一種社會準則。培養孩子具有善良、堅強、勇敢、自立等優秀品格,固然無須區分男女,但是,我們絕不能就此而忽視、抹殺甚至是違背大自然賦予孩子的性別屬性和差異,因為我們不難想像,一個男女角色混淆的社會,會是怎樣的一幅情景。所以,請給孩子一張“明性片”,使他儘快完成性別認同,進而定位自己的性別角色,以及與其性別角色相適應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模式,這樣,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