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流行病學 ,病因 ,發病機制 ,臨床表現,診斷 ,檢查,治療 ,預後預防,

流行病學

非洲,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於1969年首先發現於加納,然後傳至非洲其他國家。1970年在亞洲首先發現於印尼的爪哇島,然後傳至越南、孟加拉泰國斯里蘭卡、我國台灣、菲律賓和美屬薩摩亞。1971年在日本新加坡摩洛哥發生大型的流行歐洲的小型暴發流行開始於1971年1973年發生於英國、前蘇聯荷蘭前南斯拉夫和法國。1981年發生於美國。我國在1971年開始發現此病,並已分離出腸道病毒70型。
1.傳染源 患者的傳染性很強,是主要傳染源在人口密集和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可迅速傳播,溫暖、潮濕的沿海氣候更能促進其傳播家庭內續發病例常見。在已開發國家中,常以眼科診所為中心,引起局部地區性暴發流行,提示有診所內感染的可能。
2.傳播途徑 通過手指和用具等日常生活接觸途徑傳播,尤其是游泳池水被污染後傳染性極強,並不像大多數其他腸道病毒一樣通過空氣飛沫或糞-口途徑傳播。腸道病毒70型於病程早期(1~3天)在患者眼分泌物中分離率高達90%以上,而從鼻咽分泌物分離率<5%。而且從病例之間的連續傳播速度為24h來看也支持從手到眼的傳播而不支持糞-口傳播。因為在後一種情況下潛伏期至少需要數日之久。
3.免疫力與血清流行病學 在加納和印尼,流行過後近50%人群血清中可檢出抗體,但在日本則流行過後僅6%人群可檢出抗體。在已開發國家10歲以下兒童血清抗體陽性率最高,而患者多見於青少年提示在兒童中隱性感染常見。在美國日本,1969年收集的血清中,包括老年人在內,本病中和抗體陽性率很低,提示本病可能是在20世紀以後才發生的疾病在牛、馬等動物血清中可檢出本病中和抗體,提示本病病原可能是從動物最近傳給人類的疾病。

病因

中國在1971年開始發現此病,並已分離出腸道病毒70型。70型的原型分離自急性結合膜炎的結合膜拭子分離出來,與本病發病有關。

發病機制

病毒存在患者眼部分泌物中病毒經眼-手-眼,被眼分泌污染的手帕、毛巾、面盆、浴池、游泳池、美容器具,直接和間接從眼帘或口咽、結膜、黏膜處入侵,在局部或咽上皮細胞淋巴結內繁殖,迅速引起眼結膜一系列臨床症狀。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為24h,最長可達6天。起病急驟,迅速出現眼瞼水腫、結膜充血、流淚和眼球痛通常先發生於一個眼睛,幾小時後波及另一個眼睛。約20%病例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約70%~90%病例在起病2~3天后出現特徵性的表現-眼球結膜下出血,從細小的出血點至整個球結膜下出血程度不等可見短暫而無後遺症的上皮性角膜炎。初期常發生角膜上皮點狀剝脫,約1周后痊癒耳前淋巴結腫大常見。兒童病例2~3天即可痊癒,成人一兩周內完全恢復。偶有病例角膜上皮剝脫反覆發生,持續數年。老年病例結膜水腫常見,而年輕病例則出血量較大。起病後3~5天約90%病例在瞼結膜上出現細小濾泡。在裂隙燈下用螢光素染色大多數病例可見角膜糜爛或點狀上皮性角膜炎前24h眼分泌物為漿液性或漿黏液性,並含大量多形核白細胞。
併發症:
眼部併發症主要是細菌感染。在神經系統主要為類似於脊髓灰質炎的癱瘓多發生於起病後2~4周(5天~6周)。在印度、泰國中國台灣和塞內加爾共報告有200例,但與以百萬計的發病數相比,屬極少數。臨床表現為先有1~3天的發熱和全身症狀,然後出現神經根痛和急性軟癱,呈不對稱性、一至多個肢體的癱瘓。第2~3周出現肌萎縮,可造成後遺症半數病例可出現延髓性麻痹,偶可出現呼吸衰竭。

診斷

在暴發流行時,可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表現作出診斷,確診有賴於病毒分離。
鑑別診斷:
1.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KC) 小規模的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AHC)流行或散發性病例應與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膜結膜炎(EKC)相鑑別。①EKC的潛伏期較長,通常為5~7天,而AHC則為1天。②AHC起病後數小時結膜炎即達高峰,病程不超過1周EKC在起病後數日病情才達高峰並維持2~3周③在AHC早期結膜下出血是特徵性表現而在EKC則少見。④結膜上濾泡樣沉著在EKC常見,結膜炎消退後常遺留角膜上皮下翳斑。在AHC可出現一過性角膜炎,無後遺症。
2.急性卡他性結膜炎 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特徵為明顯的結膜充血,以穹隆部和瞼結膜為重。結膜分泌物多,早期為漿液性,隨之變為黏液膿性,常使上下眼瞼睫毛粘集成束,塗片或培養可檢出細菌。抗菌治療有效。
3.游泳池性結膜炎(包涵體性結膜炎) 由沙眼衣原體的一株所引起。患者有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史,結膜高度充血,有顯著乳頭肥大和濾泡增生,濾泡以下穹隆部尤為顯著,早期有較多分泌物,可有全身症狀發熱,疲乏和上呼吸道炎。結膜刮片檢查可見有包涵體。

檢查

實驗室檢查:
在本病起病3天內,可從患者結膜拭子或刮取物中檢出腸道病毒70型。從患者雙份血清中可檢出抗體效價的升高。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RNA是快速敏感的方法。
其它輔助檢查:
在裂隙燈下用螢光素染色大多數病例可見角膜糜爛或點狀上皮性角膜炎前24h眼分泌物為漿液性或漿黏液性,並含大量多形核白細胞。

治療

主要是對症治療,局部套用抗RNA病毒或廣譜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利巴韋林等可有效,如合併細菌感染可合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

預後預防

預後:
預後一般良好,不引起角膜後遺症僅極少數病例並發癱瘓性疾患,導致長期性癱瘓與肌萎縮等後遺症。
預防:
患者應隔離至症狀消失為止。患者用過的毛巾、手帕要進行煮沸消毒,接觸過患者的手要用肥皂和流水洗乾淨。加強眼科器械消毒,防止醫源性傳播。流行期間應避免去公共浴室和游泳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