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待保護的猛獸

顧名思義,猛獸性情大多較為兇猛,一般都是以肉類為食,在動物分類學中隸屬於哺乳綱、食肉目。全世界現生的食肉目動物大約有9科、100屬、250種左右,我國大約有7科、33屬、55種。猛獸中包括體形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的種類,其體形的大小相差很懸殊,最小的是伶鼬,又叫銀鼠,體重只有35到50克,而最大的棕熊體重可達757千克,但它們卻都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一系列共同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我國古代的人民在遠古以前就對各種猛獸有所認識,並且進行了狩獵、利用和馴養等活動。在距今18000年前山頂洞人的古人類遺址中,就發掘出有鑽孔的獾牙等化石,這是山頂洞人串掛在胸前的裝飾品,類似於現代人佩帶的項練。在對公元前11一17世紀的殷墟的發掘和研究中,發現家犬在當時可能已經做為家畜而出現。殷墟哺乳動物群的化石,計有24種。其中就有虎、豹、熊、獾、貉、犬等6種食肉猛獸。同期的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所記載的關於狩獵卜辭的動物名稱,也有虎、狐等字,其中狐字出現較多,可能是獵獲的數量比較多,而虎則較少。甲骨文、金銘文是我國古老的象形文字,對虎、熊、犬等字的書寫頗似圖案,造型酷似動物的原型。在公元前11世紀成書的《詩經》中,所提到的動物有100多種,其中也包括一些猛獸,如"赤豹黃羆"等。距今2500年前的《尚書·禹貢篇》中所論述的當時國內九大洲的經濟動物中,包括有熊、狐等毛皮動物。而最早見於《夏小正》中的"獺祭魚、侯雁北"是作為物侯學的記載。此後,我國歷代的地方志、專譜等博物學方面的書籍,所敘述的毛皮物產,大多為食肉目動物。在傳統的中醫、中藥等著述,包括動物藥在內的本草叢集等,都有關於食肉目動物的內容,其中以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為代表,書內所列的食肉目動物有虎、豹、貘(大熊貓)、熊、靈貓、狐、貉、獾等15個種或類群。
猛獸在自然界中一般處於頂級消費者的地位,主要依靠以食草動物、雜食性動物和其他小型動物為捕獵對象。大型和某些中型猛獸多以捕食野生食草動物為主,但在被掠食、消滅的食草動物中,老弱病幼的個體通常所占比例較大,在客觀上起著一定的刺激食草動物種群復壯的效應,因此猛獸與它們的捕食對象在自然界生態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它們彼此間的關係是多方面的而又頗為複雜的,而絕大多數中、小型猛獸,特別是鼬類、貓類、狐類以及靈貓類等,都是鼠類的天敵,對於調節自然界鼠類數量、控制鼠害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我國的猛獸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特產珍貴動物大熊貓,它是從食肉類在長期歷史進程中,轉變成以取食竹類為主的特殊食肉目動物,有"活化石"之稱,既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又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珍貴觀賞動物。此外,虎、豹、雪豹、雲豹、熊狸、貂熊、紫貂、馬來熊等大型或較大型的物種也都是在我國經濟、文化和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珍稀物種。
由於猛獸在生態系統中大多處於食物鏈的頂級地位,特別是一些大型種類,所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較大,需要具有面積足夠大的領域,才能保證充足的食物供應,經受住自然的和人為的各種影響,維持正常生活。但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日益增多所造成的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很多猛獸的生存受到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一些物種已經瀕臨滅絕。因此,拯救猛獸,特別是珍稀大型猛獸已經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