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婚族

急婚族

急婚族,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指的是為追尋物質利益或迫於家庭壓力而急於婚嫁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急婚族
  • 時間:2007年8月
  • 發布單位:教育部
  • 類型:漢語新詞
簡介,社會現狀,網上徵婚,就業壓力,觀點交鋒,

簡介

急婚族
急婚族急婚族
“急婚族”指大學還沒畢業或者要畢業的女孩子,就開始物色老公,要求其實很簡單,對方要有房有車,不要求有錢也要最起碼是個白領階層的男性。
搜尋“急婚族”,網頁就多達8490項,“急婚族”的火熱程度可想而知。北京市婦聯婚姻家庭諮詢服務中心(北京婚介網)、京城邂逅婚介所、愛在中國、夢緣婚介所、紅娘婚介所等6家傳統徵婚渠道的婚姻介紹所,發現隨著年關的接近,走進婚介所的徵婚人士數量確實有所上升,但並沒有像外界傳言和網上炒作的那樣大幅度翻倍“扎堆兒”。在這些婚介所的辦公場所,並沒有看見“急婚族”扎堆兒的熱鬧場面,雖然電話聲不斷,但大部分都是屬於諮詢類的,正式登記的並不多。
除了傳統的婚介所外,網路徵婚成了時下熱門的徵婚渠道,也成了“急婚族”們選擇的主要渠道。在網上按照在校大學生的一般特徵:“年齡:20至23歲”、“學歷:大專至本科”條件進行搜尋,發現滿足這兩個條件的人數超過了註冊會員人數的50%,而一些專門以在校大學生為服務對象的徵婚網更是人氣十足,符合中國大學生徵婚網的查詢結果約有704000個。
急婚族急婚族

社會現狀

若以“光棍漢”視角觀察,在一個“男多女少”性別嚴重失衡的社會,卻有大批30歲左右的“高齡”未婚女青年,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新聞中提及的“急婚族”,絕非某個地域所獨有的“景觀”,已經悄然成為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所謂“急婚族”,其實是挑來挑去一場空,眼光太挑剔而誤了終身大事。
曾有地產大佬戲言“未婚女青年推高房價”,這話雖然是一句找罵的昏話,卻無形中揭示了結婚成本昂貴的事實。如今在城市,動輒幾十萬的結婚成本,不知嚇趴下多少年輕的“光棍漢”。結婚就意味著花錢,買房、買車、買衣服、買首飾、擺酒席、孝敬老人,辛辛苦苦工作十幾年,結了婚就仿佛“一夜回到解放前”。生存壓力之下,“想說愛你有多難”。然而,一些可愛的未婚女們,既要面對現實生活,又要照顧到面子,一心只想釣上個“金龜婿”,找一位“養眼”又“實惠”的“花無缺”。這么一來,儘管占據了有利的“嫁方市場”,卻愣是一年又一年把自己給荒廢。畢竟,完美的“極品好男人”始終是極少數,不可能象在韓劇中那樣一抓一大把,偶爾身邊閃現幾位也多半會被姐妹們捷足先登。好端端一個“嫁方市場”,只向極少數“娶方對象”敞開,自然成了“娶方市場”。
急婚族急婚族
有女性專欄作家提醒過,所謂“好男人”不能光靠碰運氣,還要學會自己培養。言下之意,愣頭愣腦、邋裡邋遢的青蘋果,經過一番悉心改造提升,也有“洗心革面”、“改天換日”的奇效。時刻得提醒自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幻想在大街上撿個現成的“好男人”嫁給他,跟買雙色球中大獎的機率差不多,倒不如學學“股神”巴菲特的智慧,精心挑選一隻有望大幅升值的“潛力股”,再在愛情與婚姻之中長期持有,直到把他調教經營成一支“藍籌股”。
如上種種已經說明,挑剔的人都是可恥的——當然,“可恥”需要加上引號。為了逃避奮鬥,為了滿足虛榮心,懷以“天上掉餡餅”的心態看待“另一半”,對待愛情與婚姻具有不勞而獲的僥倖,把挑剔的眼光對準每一位無辜的對方,既虛度了自己的青春,又浪費了社會的資源,多少是一種酸澀的“可恥”。該愛就愛,該嫁就嫁,眼光放低一點,多看對方優點,就算不肯隨便屈就“歪瓜劣棗”,也總有一款合適的“青菜蘿蔔”,總不能餓死在望眼欲穿的“海參鮑魚”上。
最後一招“必殺技”:實在選不定那位“冤家”,就讓父母為自己包辦吧,“新包辦婚姻”既時尚又安全,關鍵還是不要那么挑剔。

網上徵婚

部分剛畢業甚至在校的大學生,不急就業急徵婚,有人甚至認為“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娶得好”,為尋覓理想對象,開始嘗試網上徵婚。 要求男方有房有車
急婚族急婚族
這種大學生“急婚族”,徵婚條件往往比較苛刻。一個自稱“明朗少女”的22歲滬籍女孩,在某網站的徵婚帖子中,要求男方年齡在40歲以下,有房有車,月收入平均2萬-3萬元,無不良嗜好,不帶小孩。她說:“我很快要大學畢業了,現在就業競爭激烈,想要找一份能供得起房子的工作很困難。”問她,徵婚是否只是為了買房子,她說:“買房只是一個原因,主要還是想找到一個有能力的伴侶在事業上給我幫助,這樣至少我可以比別人少奮鬥好幾年。”一個名為“孤獨求愛”的男生也在網上徵婚:“希望找到一位能在事業上給我幫助的成功女士。”
有誠意應徵者寥寥
“明朗少女”和“孤獨求愛”發帖至今,遇到不少應徵者,但目前他們還沒有遇到滿意的對象,絕大部分跟帖者都是來惡搞的。“很多人認為我是在‘賣身’,發一些很淫穢的東西給我,讓我很反感”,“明朗少女”說:“我認為兩個人的感情是可以培養的,希望應徵的人能以誠相待。”“孤獨求愛”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
很多在網上徵婚的大學生打著尋找真愛的旗幟,他們希望在網上尋覓找到可以跟他(她)“打下愛情基礎”的人。但持批評意見的人認為,如果出發點是為就業找“出路”,愛情和婚姻必定會摻雜水分。
網站成為徵婚中介
網上有很多專門為大學生設立的徵婚網站,“中國女大學生徵婚網”會員的註冊要求是:女生:1、在校大學生(含研究生);2、品貌端正;3、無不良嗜好。男士的要求則高出很多:1、資產10萬元以上或年薪5萬元以上;2、公務員或事業單位人員;3、碩士生學歷以上(以上3條滿足其一)。不少“急婚族”還通過正規婚姻介紹所徵婚,徵婚要求都比較高,而且女生徵婚人數多於男生。

就業壓力

中國高校畢業生拿著簡歷奔走於各招聘會之時,但個別女大學生並不急著找工作,卻把精力放到了“找對象”上。她們覺得這樣可以避過就業難題,過上舒適的生活,高校中出現了“急婚族”。 “2007年畢業,要求男方年齡在38歲以下,在京工作,有家用轎車和獨立住房,月收入2萬元左右,無不良嗜好,不帶小孩。條件合適者可立即結婚。”這是網名為“溫泉靜兒”的一名女大學生在網上發的帖。
急婚族急婚族
北京夢緣婚介所經理張潔:“近一個月的徵婚人數比上月增加了30%左右,其中在校大學生占8%左右。北京高校聚集區海淀區門市部的大學生徵婚人數要稍高些,占總徵婚人數的10%左右,其中應屆畢業的學生居多。”高校里的“急婚”現象,大學生表示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贊成者認為:“曲線就業”無可厚非。反對者則表示:感情不能用物質來交換。
針對高校里“急婚族”的湧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環境造成的。女生在求職時遭遇到的性別歧視、女性工作績效不易得到肯定和就業壓力的無限增加,直接導致在校女大學生會產生“幹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想法。
著名婚姻法專家、北大法學院教授馬憶南表示,在大學校園萌芽的“急婚族”現象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這應該是一種允許在校大學生結婚和就業壓力加大的雙重氛圍中滋生的異常現象。

觀點交鋒

在校大學生急於徵婚不急於結婚
為了解在校大學生“急婚族”的真實情況,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吉利大學、北京青年幹部管理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等7所學校,每所學校隨即統計結果表明:58人願意同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成功人士交往,只有8人願意在物質條件合適的前提下考慮短時間內結婚。對於在校大學生“急婚族”過分強調對方的物質條件,明顯分成了兩派:
贊成者: “ 曲線就業”無可厚非“溫泉靜兒”:“我馬上就要畢業了,要在北京找份如意的工作太難了,要供房供車就更難了,能找到一位有經濟基礎的男士結婚,不僅僅在生活上有所依靠,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減輕生活、工作壓力,同時憑對方的經驗還能在事業上給自己一定的指點。何樂而不為?再說現在高節奏的生活和高壓的工作環境,就算是工作以後再找伴侶,跟現在並無多大變化,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加和工作性質的確定,自身的優勢反而會越來越小。‘成績好不如嫁得好’已經成了我們宿舍的統一認識,其他宿舍的同學大都有這樣的想法。”
急婚族急婚族
人大四年級學生高小梅:“現在畢業找工作,沒有一年半載的時間根本不可能找到合適的,我們有的師姐都畢業快兩年了,還懸著呢。能先找到有依靠的伴侶,然後再安心地找工作,能做到‘曲線就業’未嘗不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情。不過我們宿舍里有姐妹發帖,但成功的好像還沒有。”
中國傳媒大學應屆畢業生司明輝:“系裡我認識的人基本上都認為是這種現象。在眼下這樣物質的社會裡,很正常。我們學校不少女生畢業就結婚的多了,畢業就有車有房有對象的女生居多,拿沒拿證就不清楚了。”
北京青年幹部管理學院三年級學生馬小梅:“基本物質條件符合再談其他方面,滿意才繼續,只要達到法定婚齡,且又符合相關規定,漂亮女大學生徵婚找成功人士也沒有什麼不可。再說大學裡的確有部分女生是家裡借錢來讀書的,如果要靠自己走入社會掙錢還債,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等還了錢還不什麼都耽誤了?”
反對者: 感情不能用物質來交換北師大三年級學生朱小芸:“害怕找不到工作就想先嫁人?我沒有聽說過,要是這樣的話,多讀幾年書就為了當家庭主婦還不如趁早嫁人更划算。婚姻決定一個人一生的幸福,我肯定不會選擇這條路。”
北大四年級學生張靜:“偶爾有這樣的念頭或想法,特別是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是可以理解的,真要做起來,我覺得沒有幾人能這樣大膽地把自己的青春交付出去。我們班上我沒有聽說誰去發帖徵婚或到婚介所徵婚。我們認可的還是靠自我奮鬥。”
北京中醫藥大學三年級學生肖麗:“那些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的成功人士會輕易把自己的辛苦錢讓人白花?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這樣的做法太冒險了,反正我是不會選者這樣的方式。再說有房有車的負資產一族多了去了,搞不好人財兩空。要是不小心遇上‘婚託兒’那就更麻煩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