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洋行大樓

怡和洋行大樓

1818年,查頓與詹姆士馬地臣在廣州經商,1832年開設查頓馬地臣洋行,以販賣鴉片為主。1840年,兩人被林則徐驅逐回國。鴉片戰爭後,兩人捲土重來,1842年現在香港設立總行,次年將中文名名為怡和洋行。1898年,怡和洋行與滙豐組成”中英銀行公司”,對京瀋、滬寧、滬杭、廣九等鐵路進行貸款,同時還包攬了材料採購和施工業務,並取得了各條鐵路的監管權,太平洋戰爭中被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復營業,但業務已無昔日之盛。1955年,大樓由房地局管理,外貿局及所屬單位使用。1983年,又在其上加了兩層,使大樓頂部的原有風格走樣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怡和洋行大樓
  • 地址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
  • 創立時間:1832年
  • 業務:對滬杭、廣九等鐵路進行貸款
歷史,怡和洋行的創立,

歷史

地址:黃浦區中山東一路27號
1874年,英商吳淞鐵路公司以修築馬路的名義,強行購買界路老靶子場(今河南北路武進路)以北的田地,未經中國政府同意,就動工修築一條通至吳淞的鐵路。清朝官府因此舉無視中國主權,提起交涉,但英國毫不理會。1876年7月3日,從老靶子場至江灣一段通車,這是中國第一條鐵路。觀看者蜂擁而至。火車每天往返六次。開車的是外國人。8月3日,火車在江灣附近壓死一人,激起民憤,他們要求清政府干涉,將鐵路拆除。清政府既怕民眾鬧事,又不願得罪洋人,便在南京與英國領事談判,結果是以清政府以28.5萬兩銀子買下了鐵路,但因公司堅持要行使一年後再交出,所以到1877年10月21日才停駛。清政府將鐵軌拆除後運往台灣。1896年,在盛宣懷主持下,在築了一條鐵路。

怡和洋行的創立

吳淞鐵路公司屬於英商查頓(或寫成渣打)馬地臣洋行,這個洋名中國人可能不熟悉,但它的中文名則是大名鼎鼎,他就是怡和洋行,其創辦人威廉 查頓本是東印度公司輪船上的醫生。廣州早年的“十三行”中,原有一家怡和洋行。“十三行”是當時對廣州洋貨行的通稱。其實,並不一定是十三家,最多時有二十六家。他們代官府向洋船徵稅、傳達官府明令,凡進出口商品必須由“十三行”買賣。鴉片戰爭前,“十三行”中的這家怡和洋行,中國商名為伍浩官(十三行商名都稱官),是由南海人伍紹瑩開設,後因經營不善,將股金投入旗昌洋行。
1818年,查頓與詹姆士馬地臣就在廣州經商,1832年開設查頓馬地臣洋行,以販賣鴉片為主。1840年,林則徐在廣州所繳獲的2萬餘箱鴉片中,屬於查頓馬地臣洋行的就占7千餘箱。兩人也被林則徐驅逐回國。
鴉片戰爭後,兩人捲土重來,1842年現在香港設立總行,次年,將中文名名為怡和洋行。1843年在滬設立分行。1845年,洋行在今北京東路北承租了一大塊土地,取得英租界一號土地證,造了一幢兩層樓房,經營航運公司,並建造了公和樣碼頭以及倉庫、貨棧。此後,又開辦紗廠、繅絲廠、打包廠、啤酒廠、制材廠,同時向內地投資開礦。1874年還做軍火生意。怡和洋行還計畫在中國建造鐵路,吳淞鐵路本是一次嘗試,以便積累資金及經驗,從而修築貫通南北的鐵路,不想遇到這場風波,雖然清政府以28.5萬銀子收回,且又經營了一年,賺錢不少,但央行的整個鐵路計畫就此夭折。
1898年,怡和洋行與滙豐組成”中英銀行公司”,對京瀋、滬寧、滬杭、廣九等鐵路進行貸款,同時還包攬了材料採購和施工業務,並取得了各條鐵路的監管權,如此規模,自非一般洋行可比。故在19世紀80年代前後,怡和洋行不僅在上海,甚至在世界上都享有“洋行之王”的美稱,實力雄厚。到1861年,洋行已是第三次翻造房屋,在原地重建了一幢東印度死建築,當時有箇中國買辦是廣東人,很是迷信,還在大門前草坪上樹立一尊天官的石像,以祈求賜福。1920年洋行又再次翻造房屋,由馬海洋行思金生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施工,高六層,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300平方米,1922年11月建成。大樓外觀仿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風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全幢外牆採用花崗石壘砌,一、二層花崗石粗鑿,這是上海早期大樓建築的流行做法。大門進口處用石階,包銅的大門,顯得十分牢固,門兩側有一對壁燈。三至五層的中部,貫以四根大理石科林斯圓柱,柱頭柱底為四方形。柱間為陽台及石欄桿。二樓中央有石雕羊頭裝飾。六樓檐口較寬,故看去似五層。內部底層四壁及地面均用大理石鋪砌。
怡和洋行在太平洋戰爭中位日本三井洋行接管,1946年恢復營業,但業務已無昔日之盛。大樓出租給不少單位,如昌興輪船公司、海外航空公司、香港航空公司,還有英國大使館一等商務參贊、財政參贊及新聞處等也都在此辦公。上海解放後,生意日漸冷落。1955年,大樓由房地局管理,外貿局及所屬單位使用。1983年,又在其上加了兩層,使大樓頂部的原有風格走樣了。頂部原是陽台,前有欄桿,中間有石屏,正中上面還有圓頂,分為三段,頂上豎立旗桿,兩旁也有石屏加圓頂,都雕刻著精美的人物、動物、帆船等圖案。因為當時還沒有將這類優秀近代建築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對修繕方案也無法依文物保護法提出嚴格的要求,不知這些雕刻是被去除了,還是被遮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