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一方面清理德國現代思想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另一方面討論法蘭克福學派與20世紀下半葉德國現實政治之間的關係。本書採取個案分析的方式,對德國現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和思想事件以及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德國當代思想做了深入的探討,有助於漢語學界理解德國思想發展的內在緊張與外在關聯。此外,在理論探索與個案研究相互結合方面,本書亦具示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思想的他者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270頁
- 開本:16開
- 品牌: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曹衛東
- 出版日期:2006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110898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一方面清理德國現代思想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另一方面討論法蘭克福學派與20世紀下半葉德國現實政治之間的射奔詢關係。本書採取個案分析的方式,對德國現代思想史上一些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和思想事件以及以哈貝馬斯為代表的德國當代思想做了堡燥達射深入的探討,有助於漢語學界理解德國思想發展的內在緊張與外在關聯。此外,在理論探索與個案研究相互結合方面,本書亦具示範意義
作者簡介
曹市辣衛東,1968年5月生於江蘇阜寧,博士,曾在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學習,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藝學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德國思想史、法蘭克福學派及中德文化關係的教學研究工作,著有《交往理性與詩學話語》(2001)、《中國文學在德國》(2002)、《雪落美因河》(2002)、《權力的他者》(2004)等;編有《霍克海默文集》(第1卷,2003)、《哈貝馬斯文集》(第1—4卷,2001—2005)等。
圖書目錄
衛東印象(代序)
第一編 德國現代思想的形成
一 德國思想的他者視角
——關於《德國思想史》的訪談
二 聖經情調與救世史
——17世紀府估記葛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三 默澤爾:德承謎閥國保守主義的奠基者
四 哈曼的倫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義
五 赫爾德的1769之旅
六 席勒與“古今之爭”
七 從“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
——席勒的審美現代性批判
第二編 哈貝馬斯思想關鍵字
一 關鍵字:交往(Communication)
二 關鍵字:理論/實踐(Theory/Practice)
三 關鍵字:主體/客體(subject/object)
四 關鍵字:公共領域
第三編 哈貝馬斯思想研究
一 批判與反思
——論哈貝馬斯的方法論
二 文化的剩餘價值
——哈貝馬斯對大眾文化的批判
三 認同話語與文藝學學科反思
四 “沒有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批判”
——哈貝馬斯論德國知識分子傳統
五 哈貝馬斯在漢語世界的歷史效果
——以《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為例
第四編 在思想與政治之間
一 布盧門貝格:人類此在關係的解釋者
二 人書情未了
——楊業治·《美學理論》·其他
三 從學生運采駝危動到政治概念
——沃爾夫岡·克勞斯哈爾訪談
附 錄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
一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6)
二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7)
三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8)
後 記
第一編 德國現代思想的形成
一 德國思想的他者視角
——關於《德國思想史》的訪談
二 聖經情調與救世史
——17世紀府估記葛德國文學中的中國形象
三 默澤爾:德承謎閥國保守主義的奠基者
四 哈曼的倫敦之行及其思想史意義
五 赫爾德的1769之旅
六 席勒與“古今之爭”
七 從“全能的神”到“完整的人”
——席勒的審美現代性批判
第二編 哈貝馬斯思想關鍵字
一 關鍵字:交往(Communication)
二 關鍵字:理論/實踐(Theory/Practice)
三 關鍵字:主體/客體(subject/object)
四 關鍵字:公共領域
第三編 哈貝馬斯思想研究
一 批判與反思
——論哈貝馬斯的方法論
二 文化的剩餘價值
——哈貝馬斯對大眾文化的批判
三 認同話語與文藝學學科反思
四 “沒有知識分子的知識分子批判”
——哈貝馬斯論德國知識分子傳統
五 哈貝馬斯在漢語世界的歷史效果
——以《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為例
第四編 在思想與政治之間
一 布盧門貝格:人類此在關係的解釋者
二 人書情未了
——楊業治·《美學理論》·其他
三 從學生運采駝危動到政治概念
——沃爾夫岡·克勞斯哈爾訪談
附 錄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
一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6)
二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7)
三 法蘭克福學派與學生運動(1968)
後 記
文摘
書摘
而更為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默澤爾一邊操持政務,一邊還筆耕不輟。
他的創作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抒情類和敘事類。抒情類作品不算太多,只
有一部劇本《阿爾米紐》(Arminius,1749)和一些即興詩歌。
《阿爾米紐》是一部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歷史悲劇,既滿足了三一律的要
求,也合乎亞歷山大體的韻律。劇本取材於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講
述的是所謂赫爾曼的神話故事,也就是日耳曼民拜迎狼族發生和發展的故事。作品
本身其實並不成功,藝術比較幼稚,情節也比較單調,因此一直遭到冷遇,
直到最近才重又引起人們的注意。原因大概在於,學者們越來越發現,默澤
爾的政治觀念在這部作品中有了比較成熟的表達。主要有這么兩點,首先,
默澤爾描述了德國自身文化的發生過程,認為在受到法國文化影響之前,德
國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思想,或者說,德意志民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
化認同。其次,默澤爾把高度複雜的民族認同問題放到戲劇背景下加以展現
,並由此進一步追問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認同。整部戲劇可以說就是圍繞著不
同的民族觀念展開的。在默澤爾的筆下,戲劇的衝突,就是民族觀念的衝突
。
這樣的解釋雖然有些微言大義,但的確合乎當時德國的歷史現實。我們
知道,在德國,民族認同始終是一個敏感而微妙的問題。在德國人的心目中
,文化認同始終高於政治認同,德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首先是一個文化國
家,其次才是一個政治國家,這既是德國人的驕傲,也是德國人的尷尬,德
國歷史發展的風風雨雨基本上都和這個觀念有著糾葛。要不然,普萊斯納怎
么會把德國稱作“遲到的民族”,認為德國歷史的一切特殊性都可以在“遲
到”二字當中找到解釋。
P44
而更為難能可貴的一點在於,默澤爾一邊操持政務,一邊還筆耕不輟。
他的創作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抒情類和敘事類。抒情類作品不算太多,只
有一部劇本《阿爾米紐》(Arminius,1749)和一些即興詩歌。
《阿爾米紐》是一部具有巴洛克風格的歷史悲劇,既滿足了三一律的要
求,也合乎亞歷山大體的韻律。劇本取材於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講
述的是所謂赫爾曼的神話故事,也就是日耳曼民拜迎狼族發生和發展的故事。作品
本身其實並不成功,藝術比較幼稚,情節也比較單調,因此一直遭到冷遇,
直到最近才重又引起人們的注意。原因大概在於,學者們越來越發現,默澤
爾的政治觀念在這部作品中有了比較成熟的表達。主要有這么兩點,首先,
默澤爾描述了德國自身文化的發生過程,認為在受到法國文化影響之前,德
國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思想,或者說,德意志民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文
化認同。其次,默澤爾把高度複雜的民族認同問題放到戲劇背景下加以展現
,並由此進一步追問德意志民族的政治認同。整部戲劇可以說就是圍繞著不
同的民族觀念展開的。在默澤爾的筆下,戲劇的衝突,就是民族觀念的衝突
。
這樣的解釋雖然有些微言大義,但的確合乎當時德國的歷史現實。我們
知道,在德國,民族認同始終是一個敏感而微妙的問題。在德國人的心目中
,文化認同始終高於政治認同,德國作為一個民族國家,首先是一個文化國
家,其次才是一個政治國家,這既是德國人的驕傲,也是德國人的尷尬,德
國歷史發展的風風雨雨基本上都和這個觀念有著糾葛。要不然,普萊斯納怎
么會把德國稱作“遲到的民族”,認為德國歷史的一切特殊性都可以在“遲
到”二字當中找到解釋。
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