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婦眉》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這是一首閨怨詩,表現了一個空守家室的女子的愁懷。詩的前兩句,寫春風吹開了櫻花梅花,表面上看似寫景,其實是比喻,也是反襯,引出下文:春風來了,花兒開了,但思婦的愁眉不解。全詩前後對照,正反映襯,形象的表達了思婦因丈夫長期戍邊而不能團聚的深深哀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思婦眉
- 創作年代:中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白居易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思婦眉
春風搖盪自東來,折盡櫻桃綻盡梅①。
唯餘思婦愁眉結②,無限春風吹不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折:減損。綻盡梅:梅花全部開放
②眉結:眉頭緊皺。
白話譯文
溫暖的春風從東方吹來,梅花開後又折盡了櫻桃。
只有思婦的雙眉緊鎖,浩蕩春風也不能把她的愁恨勾銷。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去忠州的路上。白居易因言事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江州共過了四年,這是白居易一生中最陰暗的日子。元和十三年冬,白居易被改封為忠州刺史,州治在今四川忠縣,官職是大了點,但離著京城卻更遠了,所以白居易的心情始終是不好的。這首詩就是借著描寫一個婦女懷念親人的愁怨。抒發了自己多年來政治上的不得意之情。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中唐時期,“安史之亂”雖已平息,政局相對穩定,但藩鎮割據,兵役繁重,給人民帶來無限的痛苦。尤其是損壞了家庭的正常生活。於是,產生了許多征人思歸,思婦閣怨的詩歌。現實主義詩人自居易。當然也會在他的詩歌中反映這個社會問題。以表達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此詩通過思婦愁眉這個典型事物的刻畫,反映了思婦長期獨居空室的憂怨。
首二句托物起興:“春風搖盪自東來,折盡櫻桃綻盡梅。“綻”做補充說明,全部吹開,隱含春風強勁之勢。兩句意為,春風從東方吹來,強烈動盪,吹開了全部櫻桃,也吹開了全部春梅,用兩種花作為興句所詠之物,以部分代替整體,說明春季的任何花朵,都會在強勁春風的吹拂下而盛開。兩個“盡”字,極有分量,概括了所有的桃、梅,都會被強勁的春風吹動,而改變其原有的形態。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自然規律。
末二句轉入抒情,是思婦自嘆之詞。“惟餘思婦愁眉結,無限春風吹不開。”白居易《長慶集》卷六《晚春沽灑》:“不如貧賤女,隨分開愁眉。”無限的春風,無論怎么吹也吹不開思婦的“愁眉結”。聯繫次句,春風折櫻綻梅,似不費力,而思婦之“愁眉結”,卻無論如何也吹不開,前後對照,正反映襯。形象地表達了思婦因丈夫長期戍邊而不能團聚的深深哀怨。這裡詩人把春天裡盛開的櫻桃和梅花與思婦終日不展的愁眉加以對比聯想,用“春風吹不開”的愁眉概括女子懷念丈夫的萬般愁緒。“惟”字與兩“盡”字相呼應,這兩個表範圍的程度副詞一個惟獨,一個全部,有力地表明了春風會使櫻桃梅花全部盛開怒放,而“惟”有思婦憂愁的眉結吹不開。這種反面襯托的筆法,使詩歌更富有表現力。王之渙《宴詞》結句“桃溪淺處不勝舟”,以桃溪之淺反襯思婦離愁之深。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上片極力描繪元夕繁華熱鬧的場面,用以反襯結拍“那人”自甘寂寞的孤獨情懷。這都能使詩歌所描寫的主體更加鮮明突出。試比較:南唐馮延已《鵲踏枝》{誰道閒情拋棄久}中的“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句,馮詞直寫“惆悵還依舊”,而白詩卻從反面寫來,說“無限春風吹不開”“思婦愁眉結”,且巧用借代,以“愁眉結”代替她心頭的無限憂愁,使詩意的表達史有深度,亦更為曲折委婉。
《思婦眉》是白居易雜律詩的一首。這些詩的特點是通過一時一物的吟詠,真率自然地表現內心深處的情思。內能盡其意,外能盡其象,把客觀物象和主觀情意有機地聯繫起來。語言樸實無華,但含意卻委曲深邃。以語言風格而論,是白詩固有的淺切明白的詩風,但比他的“卒章顯其志”的樂府詩,則另有一番含蓄蘊藉的情韻。
名家點評
中國王維研究會會長師長泰《白居易詩選評》:春風能吹得群花齊放,卻吹不開思婦愁眉。構想新奇,由自然推及人事,通過物與人的鮮明對比,轉進一層地寫出思婦愁緒的凝結、深重。後二句與賈至“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春怨》)句意相近。皆使物理與人情形成矛盾與比照,在“反常”的藝術組合中,加一倍地寫出了必有之情。反常合道,無理而妙。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