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高台戲

思南高台戲又稱花燈戲,是指搭高台演出,具有故事情節、人物衝突的一種花燈表演形式。思南高台戲是在思南花燈、山歌的基礎上逐步吸取儺堂戲、湘劇、辰河戲以及其他戲劇大額某些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新劇種。它因搭高台表演而成為高台戲。思南高台戲形成與清朝光緒年間,距今約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它的形成大致經歷了六個階段:木葉——鑼鼓燈——絲弦燈——踩蹺燈——矮台戲——高台戲。

思南高台戲在演出時,按出台人物角色的不同一般都有固定的道白。如小丑上台道白:“小子生得黑,下地認不得,爹爹說譸過,媽媽說要得。”唱詞多為五字韻文,戲劇語言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思南高台戲的音樂以絲弦樂和打擊樂為主。大筒筒是在當地花燈、小調、說唱的基礎上借鑑了儺戲的唱腔和辰河戲的高腔而形成的。小筒筒是在當地花燈的基礎上辰河戲的彈腔而形成的。
思南高台戲的劇目很多,目前已收錄的就有三十多個。劇目題材豐富,語言詼諧,人物個性鮮明其內容涉及思南人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思南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美好願望。解放初期,高台戲活躍於我縣各鄉鎮,現在主要以大河壩、思林高台戲為代表,演出的劇目主要有《巧英曬鞋》、《麥糧封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