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縣張家寨國小位於張家寨鎮西南端,是一所農村大型中心完全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南縣張家寨國小
- 辦學性質:國小
- 所屬地區:思南縣
- 占地面積:12500 m
學校簡介,辦學歷史,學術研究,文化傳統,
學校簡介
思南縣張家寨國小簡介學校占地面積12500平方米,校舍面積7800平方米。現有2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近1000人,教職工47人改革開放以來,張家寨國小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三個面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樹立“愛國、文明、求真、求進”的校風、“勤奮、誠實、好學、善思”的學風和“學陶、師表、博學、多長”的教風。以“真摯、教學、篤學、愛國、創新”為校訓。狠抓管理,加強師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了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培養跨世紀人才,學校千方百計致力於校園環境建設。狠抓小繼教工作、實驗室工作和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培訓工作,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年級片段作文練習”、“中、高年級閱讀訓練重難點突破”、“高年級隨堂快速作文教學”等在教學中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學生參加的縣級口述作文競賽獲三等獎。為了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發揮學生特長,認真開闢第二課堂,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活動、競賽。“六一”“元旦”文藝節目表演、書畫競賽;“三小”等科普競賽;國語演講賽;成立“新芽”文學社等。異彩紛呈、情趣濃郁,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辛勤的耕耘定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辦學歷史
張家寨國小創辦於1938年,在龍泉鄉(今張家寨鎮)政府所在地的街道中央,萬水宮(游家祠堂)內,辦了一所一至四年級的學校。那便是龍泉鄉中心國小,也就是現張家寨國小的前身。 1938年校長許世傑(碗水壩人)在萬水宮內開始辦學,學生人數約40人,後因1941年修張許公路時撤毀萬水宮,學生國小畢業後,有的到許家壩就讀,有的到城關鎮就讀,有的繼續攻讀私塾,絕大部分失學回家。 1941年,學校設在火神會(禹王宮),即張家寨鎮糧站內。校長由副鄉長梁天星兼任,羅光彩任主任。責令各保將讀私塾的大學生,抽來成立“龍泉鄉中心國小”,當時學生陡增到120餘人。1942年上半期畢業學生10餘人,這就是第一屆高小畢業生,下半期畢業學生30餘人,為第二屆高小畢業生。1943年羅克宣任校長,羅成昆任教導主任,有教師劉義華、李鵬程、羅教育等。上半年畢業學生40多人,為第三屆畢業生,下半年羅成彩任校長,畢業學生40多人,為第四屆畢業生。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學生人數逐漸下滑,到1948年和1949年幾乎到將跨的程度。 1950年上半期,由張嘉傑(思南縣城人)出任校長,教師有唐宗衡、鄧連昌,半學才一月,由於到處匪事猖獗,學校停辦,師生回家。到了下學期,唐秀森任校長,他帶領一位姓王的教員又重新開班,學生約60人。 1951年,陳光治任校長,彭炳虞任教導主任,由於辦學條件限制,又分三個班80餘人到溪底設分校,由盛長芳老師代主任,主持溪底分校工作,劉世芳、王廷傑、鄧連昌任教員。校本部學生100餘人,由教師張文濤、楊通昌負責教學。 1952年,位於鎮西南端的新學校修建好後,學校更名為張家寨國小。1952年至今,先後由李克義、敖逢治、李功榮、金正朝、田景瑞、冉正富、王守良、張宗冕、付朝坤、杜顯廷、謝單進、鄧生寶十二位校長主持工作。創辦以來,1964年—1968年協辦四年農業國中班,1976—1981年停辦國小招生,開設國中班,更名為張家寨公社中學。後因張家寨中學成立招收國中班,學校又恢復國小招生,於1984年完全取消國中班,更名為張家寨中心國小。
學術研究
在教學中,全體教師精誠團結、辛勤耕耘,以培育跨世紀的人才為己任。努力開展教學研究,改革課堂教學,著力向素質教育轉軌。借鑑、學習外地教師先進的教改經驗,結合自身實際,進行了“直觀教學”、“愉快教學理論與實際結合教學”、“學生選擇老師”等一系列教學改革。同時開展不同課題的專題研究,教師人人撰寫教學論文、經驗總結。
文化傳統
十年時間,學校2次獲地級“先進集體”,獲縣級“先進集體”稱號達13次,3次獲縣“文明校園”、“文明學校”稱號。教師獲縣級以上表彰多達51人次。1988年,三(2)中隊製作“自製風向球”獲全國競賽二等獎;學生林小集參加全國小學生“金雞杯”作文競賽三等獎;2005年,劉伯俊、王子銘參加全國小學生四年級組英語競賽獲一等獎,另有12名學生獲三、四年級組地級三等獎。教師參加優質課競賽、優秀教案、優秀論文比賽;學生參加數學“祖沖之”杯均獲一、二、三等獎。1999年,五(2)中隊少先隊員鄧楓獲縣級“青少年雛鷹獎”;2005年,六(1)班學生蘭荻在縣級“牢記歷史、愛我中華”演講中獲二等獎。學校少先隊大隊、中隊多次獲縣“紅旗大隊”、“優秀中隊”稱號。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面對新的世紀,張家寨國小新一屆領導班子將帶領全體教師繼續深化改革,奮力拚搏,以嶄新的形象去迎接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